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何以红尘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 ;“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
华胥故里
西方说
《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
《竹书纪年前编》曰:“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
浐灞两河沿岸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村落西边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这里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华胥与其子女居住之地)十分吻合 。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宗书·付瑞志》的记述相近 。三皇旧居在北魏时即受到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在华胥镇附近,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著名学者石兴邦、刘士莪、任本命等人应邀赶赴蓝田,从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对母系氏族的起源、华胥族团的生成、历史的沿袭及现存遗迹与历史传说记载的对照进行考证后认为,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古华胥碑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下辖的燎原村发现老牛坡遗址,这里与蓝田县华胥古镇接壤。老牛坡遗址被考古界断定为陕西境内的商代重要遗址,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之一。据刘士莪《老牛坡遗址发掘报告》结论称,该遗址早期文化遗存还是古崇国所在地。李学勤在《海外访古记(四)》也认为老牛坡遗址“从历史地理上看,很可能属于崇国”。《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索隐:“鲧封崇伯。”《国语》称:“崇伯鲧”,说明鲧的早期活动也在这里。后来鲧之子大禹东迁,成为东方诸侯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鲧、禹、启都是夏后氏的首领,也就是说夏后氏首领鲧最早的活动范围应在西安东南方向老牛坡一带。老牛坡与华胥古国仅有一沟之隔,那么华胥的“华”与夏后氏的“夏”就构成了“华夏”。华夏、华夏族、华夏文明应起源于此。
华胥镇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结论,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秦始皇的收缴焚毁列国史籍,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而存于咸阳宫最后记录上古历史的孤本也因为项羽火烧咸阳而灰飞烟灭,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东方说
民国学者王献唐考证:“泰帝为伏羲,以居泰山而有此号。后裔居曲阜者,袭其旧称。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
《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向》:“华即日,太阳也”。
泗水华胥山
雷泽即伏羲出生地:古谓在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与新泰交界的今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邻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东南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
华胥山一带原为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聚居地,也是华族的发祥地,与当今考古研究新成果相共鸣。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泗水一带。
春秋时,华胥山一带曾设华胥国,因山而名,汉置华县。这里还有古华渚,今称大黄沟。华胥山在今泗水县城东北大黄沟乡与新泰交界处,现今多称黄山或黄山寨,华族、华山,黄族、黄山交糅形成中华始祖地。华胥山之阳、小安山之阴的环抱之中,形成一个东西宽五华里、南北长八华里的椭圆形盆地,古称“华胥池”或“华渚”,居中的原始村落为华胥村(简称华村),是为汉代泰山郡华县县城故址。1959年这一盆地(华胥池)建成华村水库,原来的华村随之分为四个村落迁居岸上,拱卫着华渚祖籍之地。伏羲庙座落在华胥池上的一个小山头上,此庙已毁,仅存遗址。沿安山向东延伸即为伏羲山,史载有女娲庙,现仅存遗址,在其废墟上仍立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重修伏羲庙碑》,主要镌刻捐赠者的名字。泗水源头的两大支流———黄沟河(华祖河)与洙水,所分别形成的华胥池(华村水库)和雷泽湖(贺庄水库)流域,是东夷昊族集团最初的摇篮。其南泉林镇东有雷泽湖,现已涸,但当地百姓仍呼其为雷泽湖,即为古雷泽。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祖居地,也是华族的发祥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今泗水东有黄山、黄山寨或黄粟山,乃华胥山讹变……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点、山泽名,殆即泗水一带。
人物影响
华夏共祖
华胥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有载,正是由于华胥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有关华胥和伏羲女娲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所以华胥是中华始祖,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殷函、尹红卿编译的《史记·五帝本纪》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因黄帝以前文字记载不详,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历史考证非常严谨,所以,从黄帝开篇。”可见,从华胥到炎帝、黄帝,是中国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渡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的。
华胥沟
有关华胥传说流传至今在汉族民间广泛传播,而少见于古籍记载的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华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蓝田与临潼交接的骊山上,才幸免遇难。当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为了人类延续,结为夫妻。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紧紧的合在一起,于是两人结为夫妻。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仁宗庙。
文化源头
国学家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中原的华夏族还是边远的少数民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统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在丰镐二京,即今日之西安,华胥氏族的活动范围内。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大略说中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华夏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夏字象舞蹈者;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族、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
无论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还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派,他们都把“华夏”或“华夏族”的起源指向了西北,指向陕西,指向关中。
华夏图腾
华胥履迹于雷泽,生伏羲、女娲
华胥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存在着一定的推理关系。
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就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就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就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这也是“龙的传人”一说最早的源头。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自然就是“龙祖之祖”了。
人物评价
编辑
“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华胥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
作为上古时期华胥国的杰出女首领,华胥在八千多年前,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的游徒,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等文化。华胥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后世大量载于史册,流传数千年而不中断。这些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华胥作为伏羲、女娲共同的母亲,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华胥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渊源和基础,孕育和影响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各族人民对华胥作为华夏始祖母的崇敬和礼赞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文献记载
《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列子·黄帝》:“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纲鉴易知录》
《竹书纪年前编》
《云笈七签》卷一百集唐王《轩辕本纪》:“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
后世纪念
华胥陵
华胥陵的遗址在全国只有一处,就是陕西蓝田的华胥陵。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安寝的陵地,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
华胥陵原周长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陵区古柏参天,附近分布着同华胥有关的“画卦台”、“华胥窑”等遗迹。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日子,华胥陵的祭祀活动延绵成俗,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时期编纂重修的七部《蓝田县志》均载有“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
华胥陵周围分布着许多同华胥陵氏与之有关的人文遗址、遗迹。有华胥沟、三皇庙、毓仙桥、阿氏村(娲氏村)、女娲堡、补天台、人宗庙、磨合山、华胥窑、画卦台等。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明代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字样,左右两边分别刻有“伏羲肇娠,皇帝梦游”八个字。这些都是十分珍贵人文遗址与实物,也进一步印证了《陕西通志》所载:“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的记录。
华胥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寝,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精神殿堂,是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华胥窑
据相关资料记载,伏羲和女娲出生时就在华胥镇宋家村后半坡上的窑洞中,因而该窑称之为华胥窑。窑中有一通道,直通华胥沟,在宋家村口还有“毓仙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有关记载“三皇”功绩的石碑,碑的中间刻有“古华胥国”四个字,左右两边分别是“伏羲肇娠,皇帝梦游”八个字。[70]
——节选自《百度百科·华胥》
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 ;“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
华胥故里
西方说
《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
《竹书纪年前编》曰:“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
浐灞两河沿岸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村落西边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这里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华胥与其子女居住之地)十分吻合 。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宗书·付瑞志》的记述相近 。三皇旧居在北魏时即受到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在华胥镇附近,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著名学者石兴邦、刘士莪、任本命等人应邀赶赴蓝田,从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对母系氏族的起源、华胥族团的生成、历史的沿袭及现存遗迹与历史传说记载的对照进行考证后认为,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古华胥碑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下辖的燎原村发现老牛坡遗址,这里与蓝田县华胥古镇接壤。老牛坡遗址被考古界断定为陕西境内的商代重要遗址,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之一。据刘士莪《老牛坡遗址发掘报告》结论称,该遗址早期文化遗存还是古崇国所在地。李学勤在《海外访古记(四)》也认为老牛坡遗址“从历史地理上看,很可能属于崇国”。《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索隐:“鲧封崇伯。”《国语》称:“崇伯鲧”,说明鲧的早期活动也在这里。后来鲧之子大禹东迁,成为东方诸侯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鲧、禹、启都是夏后氏的首领,也就是说夏后氏首领鲧最早的活动范围应在西安东南方向老牛坡一带。老牛坡与华胥古国仅有一沟之隔,那么华胥的“华”与夏后氏的“夏”就构成了“华夏”。华夏、华夏族、华夏文明应起源于此。
华胥镇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结论,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秦始皇的收缴焚毁列国史籍,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而存于咸阳宫最后记录上古历史的孤本也因为项羽火烧咸阳而灰飞烟灭,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东方说
民国学者王献唐考证:“泰帝为伏羲,以居泰山而有此号。后裔居曲阜者,袭其旧称。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
《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向》:“华即日,太阳也”。
泗水华胥山
雷泽即伏羲出生地:古谓在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与新泰交界的今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邻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东南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
华胥山一带原为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聚居地,也是华族的发祥地,与当今考古研究新成果相共鸣。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泗水一带。
春秋时,华胥山一带曾设华胥国,因山而名,汉置华县。这里还有古华渚,今称大黄沟。华胥山在今泗水县城东北大黄沟乡与新泰交界处,现今多称黄山或黄山寨,华族、华山,黄族、黄山交糅形成中华始祖地。华胥山之阳、小安山之阴的环抱之中,形成一个东西宽五华里、南北长八华里的椭圆形盆地,古称“华胥池”或“华渚”,居中的原始村落为华胥村(简称华村),是为汉代泰山郡华县县城故址。1959年这一盆地(华胥池)建成华村水库,原来的华村随之分为四个村落迁居岸上,拱卫着华渚祖籍之地。伏羲庙座落在华胥池上的一个小山头上,此庙已毁,仅存遗址。沿安山向东延伸即为伏羲山,史载有女娲庙,现仅存遗址,在其废墟上仍立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重修伏羲庙碑》,主要镌刻捐赠者的名字。泗水源头的两大支流———黄沟河(华祖河)与洙水,所分别形成的华胥池(华村水库)和雷泽湖(贺庄水库)流域,是东夷昊族集团最初的摇篮。其南泉林镇东有雷泽湖,现已涸,但当地百姓仍呼其为雷泽湖,即为古雷泽。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祖居地,也是华族的发祥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今泗水东有黄山、黄山寨或黄粟山,乃华胥山讹变……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点、山泽名,殆即泗水一带。
人物影响
华夏共祖
华胥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有载,正是由于华胥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有关华胥和伏羲女娲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所以华胥是中华始祖,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殷函、尹红卿编译的《史记·五帝本纪》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因黄帝以前文字记载不详,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历史考证非常严谨,所以,从黄帝开篇。”可见,从华胥到炎帝、黄帝,是中国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渡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的。
华胥沟
有关华胥传说流传至今在汉族民间广泛传播,而少见于古籍记载的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华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蓝田与临潼交接的骊山上,才幸免遇难。当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为了人类延续,结为夫妻。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紧紧的合在一起,于是两人结为夫妻。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仁宗庙。
文化源头
国学家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中原的华夏族还是边远的少数民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统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在丰镐二京,即今日之西安,华胥氏族的活动范围内。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大略说中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华夏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夏字象舞蹈者;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族、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
无论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还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派,他们都把“华夏”或“华夏族”的起源指向了西北,指向陕西,指向关中。
华夏图腾
华胥履迹于雷泽,生伏羲、女娲
华胥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存在着一定的推理关系。
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就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就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就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这也是“龙的传人”一说最早的源头。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自然就是“龙祖之祖”了。
人物评价
编辑
“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华胥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
作为上古时期华胥国的杰出女首领,华胥在八千多年前,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的游徒,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等文化。华胥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后世大量载于史册,流传数千年而不中断。这些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华胥作为伏羲、女娲共同的母亲,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华胥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渊源和基础,孕育和影响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各族人民对华胥作为华夏始祖母的崇敬和礼赞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文献记载
《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列子·黄帝》:“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纲鉴易知录》
《竹书纪年前编》
《云笈七签》卷一百集唐王《轩辕本纪》:“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
后世纪念
华胥陵
华胥陵的遗址在全国只有一处,就是陕西蓝田的华胥陵。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安寝的陵地,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
华胥陵原周长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陵区古柏参天,附近分布着同华胥有关的“画卦台”、“华胥窑”等遗迹。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日子,华胥陵的祭祀活动延绵成俗,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时期编纂重修的七部《蓝田县志》均载有“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
华胥陵周围分布着许多同华胥陵氏与之有关的人文遗址、遗迹。有华胥沟、三皇庙、毓仙桥、阿氏村(娲氏村)、女娲堡、补天台、人宗庙、磨合山、华胥窑、画卦台等。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明代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字样,左右两边分别刻有“伏羲肇娠,皇帝梦游”八个字。这些都是十分珍贵人文遗址与实物,也进一步印证了《陕西通志》所载:“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的记录。
华胥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寝,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精神殿堂,是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华胥窑
据相关资料记载,伏羲和女娲出生时就在华胥镇宋家村后半坡上的窑洞中,因而该窑称之为华胥窑。窑中有一通道,直通华胥沟,在宋家村口还有“毓仙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有关记载“三皇”功绩的石碑,碑的中间刻有“古华胥国”四个字,左右两边分别是“伏羲肇娠,皇帝梦游”八个字。[70]
——节选自《百度百科·华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