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何以红尘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 。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华胥逝世后,卜葬故里孟岩,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氏族考证
华胥又称华胥氏,出生于华胥国。在古史文献里,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 。又云其“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华胥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即《春秋世谱》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同时她也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即《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除最早记录华胥的《列子》外,《庄子》里也两次提到“赫胥氏”,即“华胥”。
“赫”与“华”都是“胥”字上端余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顶端的花朵来比喻,就是“华”,是花。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说文解字》、
胥字演变
《尔雅·释草》、《广雅》等,认为“华”即“荣”。“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 ”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华夏考源》一文从文字训诂得出结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
古今史学家对华胥的研究,一直未中断过。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热潮的兴起,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备受重视,华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她是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约6500或6000年前)。
华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于华胥国之说、生于雷泽之说、生于九河之说、生于华胥之洲说等。分析诸说,文史专家赞同华胥的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并安葬于此之说,因为这里在文献中的记载详细而可靠。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吴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
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西安府志》的记载与此相同。
《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捞)”,与“华胥渚(华胥与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
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时祭祀仪仗队成员的后代。 ”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领军人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新斌认为:华胥是以母权制为代表的前伏羲时代的人物,是中华人文母祖,是中华民族前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陕西蓝田保留有华胥的遗迹,并有蓝田猿人的发现,二者都是早期人类文化的体现,并有着内在的联系,以二者为代表的蓝田文化,在中华文化源头的探索过程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感应受孕
有关华胥感应受孕生伏羲的古籍很多,《帝王世纪》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 、《潜夫论·五德志》 、《纬》卷十一 、《河图握矩起》 、《孝经·钩命诀》 、王嘉《拾遗记》等文献,均记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
相传华胥外出,在雷泽湖边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好奇的用脚踩了一下,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西迁甘肃
华胥氏族在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日益发展,人口有所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食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东发展,华胥则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一支居于华亭(今甘肃庆阳华池县),本人的一支居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当地的土著氏族与迁来之族和睦相处,并加入其部落,尊奉华胥为首领。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发明了彩陶器。这种制陶技术受到先民喜爱,很快在周围的氏族先民中传开,华胥便派族人去传授技术,帮助其他氏族先民制造彩陶。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和西山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佐证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确有较为进步的氏族部落。大地湾的聚落遗址和文化,大体可与华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椭圆形简陋住房,陶器有红褐色与灰褐色两种。大地湾类型文化遗址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礼县、徽县等地区均有发现,说明华胥族人已迁入该地区,或是其文化已影响到今甘肃东南部地区。当时天水地区还迁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们和土著逐渐融合,向西(今甘肃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及四川等地)迁徙和发展。
华胥在成纪住居住一段时间后,留氏族于此,便带领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东返。
生子成纪
《精编廿六史·五帝》云:“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华胥即今陕西西安府蓝田县是也。一日嬉游入山中,见一巨人足迹,羲母以脚步履之,自觉意有所动,忽然红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怀十六个月,生帝于成纪。”这是为伏羲出生编写的神话祥瑞故事,以示伏羲与其母华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约生于8000年前(一说7500年前),大体与华胥氏相接。
华胥怀孕数月后,带亲从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产状况,先渡过渭水、泾水到达华亭(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又到达成纪。由于劳累和临近产期,不能返回华胥渚,便在成纪生了儿子伏羲。这便是华胥为何既居华胥之渚,又生伏羲于成纪的原因。再后华胥怀孕又生女娲,伏羲、女娲氏族东迁,华胥年迈,遂安居于华胥之渚,去世后葬于此,先民埋葬并祭祀。
东返陕西
华胥带领族人返回陇山以东,可从考古文化中寻找。陕西宝鸡距今约8000年的关桃园前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华胥族曾迁居于此。之后一氏族留居(后发展为部落,并向外迁徙),华胥则带领一些氏族东返。“华胥氏自华亭经华池、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而迁至华山地区,创造了彩陶文化。
”这是留居华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后的东徙,非华胥本人。华胥带的部落氏族较多,一路时有留居者,又有分路迁徙者。她本人带的氏族当返居于丽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蓝田县,一个氏族则迁入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从而带入了“华”的名称,如华阳、华胥渚、华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贡锥指》云:“华阳,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经》有阳华之山,即华阳”。“其他即古阳华薮(泽之义),盖薮因山得名,山薮在华山之阳,正禹贡之华山也。”《山海经·西山经》云:“华山一名太华。”
《白虎通》云:“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日华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仙佛奇踪》云:五代时,道士“陈抟居华山,有一客过访,正值其睡。旁有一异人,听其息声,以墨笔记之。客怪而问之,其人日:此先生华胥调,混沌(指盘古氏)谱也。”何光岳释:“华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华胥氏以花为图腾之义”;“那‘异人’把华山看作为华胥氏之地。可见华山乃因华胥氏迁此而得名。汉于华山之北置华阴县,今县城南有掌华山,华山南有华阳乡。华县西有临潼县华清池,旁有华清官。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这些“以华字为名称的地名,皆与华胥氏东迁有关。
”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较多,时问有先有后,不能断定就是华胥本人时形成的,但与其族或裔支族的迁居、迁经有一定关系则可以肯定。渭水流域今陕西之前仰韶文化遗址,如临潼白家,渭南北刘、华县老官台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应与华胥本人氏族的发明彩陶有一定关系。
后裔迁徙
华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东迁徙,分路进入黄河北岸,远至东北;一路进入南方(有的沿长江而上进入蜀地,再与长江上游徙人的华胥族结合,迁入贵州、云南等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曲阜为古代大庭氏之国,“再东至华胥,华胥为羲族旧国,只有华胥名号,不能更改,故仍从旧称,呼之日华胥,易字为赫胥。
”山东地区的华胥或赫胥陵,华不注山、华泉、华阴集等,均为华胥后裔迁居地的遗迹或名称。《晋书·嵇康传》云:“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通雅》云:“华亭在密县。”即今河南新密。商丘的华邑,亦是如此,为华胥后裔自西向东迁徙于此而形成。
南方的华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华胥裔支族迁徙时带人,或因迁居而命名。如湖北枣阳东的华阳河、江陵市东西魏置的华陵县、潜江市南汉置的华容县及境内的华容河;江西靖安县北的华坊街、奉新县西南的华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华林山、郴州市的华塘铺;唐朝在成都置的华阳县;江苏丰县的华山(小华山)、江阴县的华墅镇、句容县的华山、江宁的华里;上海的华亭、华泾港、华泾市;福建莆田的华亭、华胥山;浙江绍兴的华会镇、义乌唐置之华川县、开化县的华埠镇;广东遂溪县的华封墟、潮州的华美村、南海的华平墟;云南的华坪县等 ,虽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确指,但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
创始文化
经过近十年的调研论证和史料搜集,华胥陵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此后,对于华胥的研究和华胥陵的考古保护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它标志着被人们遗忘了近百年的华夏始祖母华胥,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实生活[34] 。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传说为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宋家村南塬有座“三皇庙”,传说为“古华胥伏羲肇娠地”。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红河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的李华村即女娲村。现代考古与远古传说高度贴切,所以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原始文明社会———华胥国;华胥国应该有一个始祖母———华胥氏族团;华胥氏族团应该有一个首领———华胥氏,是母系社会中晚期一个部落族团,活动范围在骊山、蓝田一线。
《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
华胥的生平成就,集中体现在《蓝田县志·羲母庙碑》中:
“其开物成务,八卦泄天机之蕴,六书肇文字之源,记干支作甲历为历象之示,正姓氏制嫁娶为婚姻之祖,虑民所统也,则龙师龙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忧民不知食也,则造网养蓄教庖置厨,以成其化。太昊、女娲德被一时,功垂万事,故兹不忘圣德,宜先不忘圣德之所由,不鞅圣功,宜先不殁圣功自所生。”
在《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中,也有类似记载:
“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
华胥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华胥文化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制嫁娶之礼”[50] ,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 -->>
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 。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华胥逝世后,卜葬故里孟岩,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氏族考证
华胥又称华胥氏,出生于华胥国。在古史文献里,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 。又云其“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华胥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即《春秋世谱》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同时她也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即《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除最早记录华胥的《列子》外,《庄子》里也两次提到“赫胥氏”,即“华胥”。
“赫”与“华”都是“胥”字上端余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顶端的花朵来比喻,就是“华”,是花。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说文解字》、
胥字演变
《尔雅·释草》、《广雅》等,认为“华”即“荣”。“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 ”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华夏考源》一文从文字训诂得出结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
古今史学家对华胥的研究,一直未中断过。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热潮的兴起,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备受重视,华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她是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约6500或6000年前)。
华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于华胥国之说、生于雷泽之说、生于九河之说、生于华胥之洲说等。分析诸说,文史专家赞同华胥的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并安葬于此之说,因为这里在文献中的记载详细而可靠。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吴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
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西安府志》的记载与此相同。
《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捞)”,与“华胥渚(华胥与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
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时祭祀仪仗队成员的后代。 ”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领军人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新斌认为:华胥是以母权制为代表的前伏羲时代的人物,是中华人文母祖,是中华民族前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陕西蓝田保留有华胥的遗迹,并有蓝田猿人的发现,二者都是早期人类文化的体现,并有着内在的联系,以二者为代表的蓝田文化,在中华文化源头的探索过程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感应受孕
有关华胥感应受孕生伏羲的古籍很多,《帝王世纪》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 、《潜夫论·五德志》 、《纬》卷十一 、《河图握矩起》 、《孝经·钩命诀》 、王嘉《拾遗记》等文献,均记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
相传华胥外出,在雷泽湖边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好奇的用脚踩了一下,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西迁甘肃
华胥氏族在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日益发展,人口有所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食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东发展,华胥则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一支居于华亭(今甘肃庆阳华池县),本人的一支居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当地的土著氏族与迁来之族和睦相处,并加入其部落,尊奉华胥为首领。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发明了彩陶器。这种制陶技术受到先民喜爱,很快在周围的氏族先民中传开,华胥便派族人去传授技术,帮助其他氏族先民制造彩陶。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和西山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佐证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确有较为进步的氏族部落。大地湾的聚落遗址和文化,大体可与华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椭圆形简陋住房,陶器有红褐色与灰褐色两种。大地湾类型文化遗址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礼县、徽县等地区均有发现,说明华胥族人已迁入该地区,或是其文化已影响到今甘肃东南部地区。当时天水地区还迁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们和土著逐渐融合,向西(今甘肃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及四川等地)迁徙和发展。
华胥在成纪住居住一段时间后,留氏族于此,便带领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东返。
生子成纪
《精编廿六史·五帝》云:“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华胥即今陕西西安府蓝田县是也。一日嬉游入山中,见一巨人足迹,羲母以脚步履之,自觉意有所动,忽然红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怀十六个月,生帝于成纪。”这是为伏羲出生编写的神话祥瑞故事,以示伏羲与其母华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约生于8000年前(一说7500年前),大体与华胥氏相接。
华胥怀孕数月后,带亲从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产状况,先渡过渭水、泾水到达华亭(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又到达成纪。由于劳累和临近产期,不能返回华胥渚,便在成纪生了儿子伏羲。这便是华胥为何既居华胥之渚,又生伏羲于成纪的原因。再后华胥怀孕又生女娲,伏羲、女娲氏族东迁,华胥年迈,遂安居于华胥之渚,去世后葬于此,先民埋葬并祭祀。
东返陕西
华胥带领族人返回陇山以东,可从考古文化中寻找。陕西宝鸡距今约8000年的关桃园前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华胥族曾迁居于此。之后一氏族留居(后发展为部落,并向外迁徙),华胥则带领一些氏族东返。“华胥氏自华亭经华池、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而迁至华山地区,创造了彩陶文化。
”这是留居华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后的东徙,非华胥本人。华胥带的部落氏族较多,一路时有留居者,又有分路迁徙者。她本人带的氏族当返居于丽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蓝田县,一个氏族则迁入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从而带入了“华”的名称,如华阳、华胥渚、华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贡锥指》云:“华阳,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经》有阳华之山,即华阳”。“其他即古阳华薮(泽之义),盖薮因山得名,山薮在华山之阳,正禹贡之华山也。”《山海经·西山经》云:“华山一名太华。”
《白虎通》云:“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日华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仙佛奇踪》云:五代时,道士“陈抟居华山,有一客过访,正值其睡。旁有一异人,听其息声,以墨笔记之。客怪而问之,其人日:此先生华胥调,混沌(指盘古氏)谱也。”何光岳释:“华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华胥氏以花为图腾之义”;“那‘异人’把华山看作为华胥氏之地。可见华山乃因华胥氏迁此而得名。汉于华山之北置华阴县,今县城南有掌华山,华山南有华阳乡。华县西有临潼县华清池,旁有华清官。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这些“以华字为名称的地名,皆与华胥氏东迁有关。
”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较多,时问有先有后,不能断定就是华胥本人时形成的,但与其族或裔支族的迁居、迁经有一定关系则可以肯定。渭水流域今陕西之前仰韶文化遗址,如临潼白家,渭南北刘、华县老官台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应与华胥本人氏族的发明彩陶有一定关系。
后裔迁徙
华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东迁徙,分路进入黄河北岸,远至东北;一路进入南方(有的沿长江而上进入蜀地,再与长江上游徙人的华胥族结合,迁入贵州、云南等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曲阜为古代大庭氏之国,“再东至华胥,华胥为羲族旧国,只有华胥名号,不能更改,故仍从旧称,呼之日华胥,易字为赫胥。
”山东地区的华胥或赫胥陵,华不注山、华泉、华阴集等,均为华胥后裔迁居地的遗迹或名称。《晋书·嵇康传》云:“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通雅》云:“华亭在密县。”即今河南新密。商丘的华邑,亦是如此,为华胥后裔自西向东迁徙于此而形成。
南方的华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华胥裔支族迁徙时带人,或因迁居而命名。如湖北枣阳东的华阳河、江陵市东西魏置的华陵县、潜江市南汉置的华容县及境内的华容河;江西靖安县北的华坊街、奉新县西南的华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华林山、郴州市的华塘铺;唐朝在成都置的华阳县;江苏丰县的华山(小华山)、江阴县的华墅镇、句容县的华山、江宁的华里;上海的华亭、华泾港、华泾市;福建莆田的华亭、华胥山;浙江绍兴的华会镇、义乌唐置之华川县、开化县的华埠镇;广东遂溪县的华封墟、潮州的华美村、南海的华平墟;云南的华坪县等 ,虽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确指,但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
创始文化
经过近十年的调研论证和史料搜集,华胥陵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此后,对于华胥的研究和华胥陵的考古保护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它标志着被人们遗忘了近百年的华夏始祖母华胥,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实生活[34] 。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传说为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宋家村南塬有座“三皇庙”,传说为“古华胥伏羲肇娠地”。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红河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的李华村即女娲村。现代考古与远古传说高度贴切,所以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原始文明社会———华胥国;华胥国应该有一个始祖母———华胥氏族团;华胥氏族团应该有一个首领———华胥氏,是母系社会中晚期一个部落族团,活动范围在骊山、蓝田一线。
《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
华胥的生平成就,集中体现在《蓝田县志·羲母庙碑》中:
“其开物成务,八卦泄天机之蕴,六书肇文字之源,记干支作甲历为历象之示,正姓氏制嫁娶为婚姻之祖,虑民所统也,则龙师龙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忧民不知食也,则造网养蓄教庖置厨,以成其化。太昊、女娲德被一时,功垂万事,故兹不忘圣德,宜先不忘圣德之所由,不鞅圣功,宜先不殁圣功自所生。”
在《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中,也有类似记载:
“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
华胥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华胥文化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制嫁娶之礼”[50] ,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