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清穿之四爷家的纨绔嫡次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古以来, 各大寺院的经济来源, 主要靠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以及士绅贵族施予的银钱和土地来维持。
虽然也有和尚靠勾结官府,抢占百姓田舍,甚至兼并、侵占邻近寺庙来扩充自己的寺院和势力;或者出家人本身的社会实力,下层百姓为了求神佛保佑, 以消灾避祸而主动,给寺庙捐献的银两、土地、房舍等等财物来源。
但不管怎么说, 银钱和土地, 始终都是大头。
银钱方面且不说,单论土地。
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更是如此,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是非常重视寺院土地管理。康熙六年七月礼部统计:全国各地官建大寺庙共6713处, 小寺庙共6409处。私建大寺庙共8458处,小寺庙共58682处。
全国的大小寺院近8万所, 僧侣大约110292人,尼姑共8615人。然后全国每年以四到五万个新度牒的数量增长,如果再加上民间的私造度牒,假度牒也没有的野和尚, 野尼姑,更是无法计算。
看似出家人都是一副“空澈为上乘,以虚无为宗旨,四大皆空,六尘不垢”的模样, 对于民间“户婚田土钱债”之类不屑一顾。即便是自身出现种种困惑与矛盾,只要“坚持戒律、恪守宗风,参禅悟道”、“朝朝面壁、夜夜蒲团”,都会使其“与俗家无涉”。
但是事实上那?
就连大清国的县令们都要狠狠地羡慕一番出家人的,“薄田百十亩,古佛两三龛,黄虀脱粟可以果腹,晨钟宵梵可以养性,所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者,其在斯乎!”
一家寺庙“薄田百十亩”,近八万所寺庙,占有的土地可想而知。
广州知府冯协一,宇躬暨,号退庵,先文华殿大学士冯溥之第三子。应顺天乡试不中,随例荫父爵谒选吏部,授浙江绍兴府同知兼摄山阴知县。
冯协一出身于文风鼎盛的北海冯氏家族,又有他父亲留下的恩荫,当然不会是一般戏词里的知府一样“三年新知府,十万雪花银”。虽然他也和其他知府一样讲究一个牌面,出门做“六人抬”大轿,日常三十个长随,十个师爷,轿夫,厨子、门房、跟班、拿印的……
但是他和其他的知县和知府,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还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大多只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但他通晓政务,处世灵活,这也是皇上派他广州的原因之一。
今天他正因为一个试图阻碍清查土地的地方士绅恼火,听说小四阿哥在白云山的故事,听完小四阿哥的传话后,登时哈哈哈大笑。
这些老和尚,竟敢算计他们的小四阿哥?
冯协一起身就要领着人去白云山,准备来个“杀鸡儆猴”,杀一杀那些阻碍清查土地之人的锐气,就见他的三十个师爷中的一个,吞吞吐吐地问道:“老爷,你看……这白云寺?”
白云寺在广州威望太高,不大好动。
其他的师爷纷纷点头,但有一个师爷没点头,他也开口,却是相反的态度。
“老爷,康熙五十年,皇上就有下旨,全国上下,不得再私造寺院,严格管理度牒发放事宜,虽然还是没有阻止大清国出家人的日益增多。但是,皇上的意思很明显。”
“寺庙占据土地太多无需缴纳赋税,僧人太多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冯协一对这位师爷点点头。
甭管你是出家不出家,有本事一家搬出去大清国出海去,否则二百年内,大清国估计都是这样子,任何人都不得私下大量占有土地。
对着其他的师爷说道:“说起来我们官府,也算是和地方士绅,里长村长们,以及这些出家的和尚尼姑们,一起管理地方。”
“我们是朝廷法度,地方上是宗族规矩,佛门道门是情感寄托。”
“但是这有个一二三,有个谁最大的说法儿。历朝历代重视佛门,但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灭佛的。你们以为,四爷会容忍白云山置身事外,继续占据两千亩良田?”
冯协一说着“狠话”,对这些师爷倒是没有生气,不是谁都有他父亲当年的眼光,知道诸位皇家阿哥的性情手段。当然他也不大聪明,所以别人越是笨点儿,才越好不是?
冯协一一番准备,踱着八字步出来府衙做进他的“六人抬”大轿,领着他的长随亲信,衙役侍卫,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朝白云山而来。
围观的百姓都欢欢喜喜地看热闹,兴高采烈地议论。
“哎呦呦,白云寺的住持,那可真是佛门高僧,有德之人。”
“那可不是?皇上要清查土地,那么多老爷们想方设法地阻拦,瞧瞧人家白云山,一出手就是主动上交一半土地。”
“我们知府老爷这次要高兴坏了,我听我那做厨子的族叔说,这几天知府老爷让那些人气得天天上火。”
“怪不得。你们那个“佛门大德”的大匾额,这好像还是知府老爷的亲笔?”
…………
白云山的各家寺庙,各家住持……傻了。
小四阿哥哎,我们这也是互相宣传一波不是?您怎么能一句话,就,就,就让我们交出去一半的土地啊?
一声声佛号响彻白云山,一个个佛门高僧唉声叹气,一个个佛门子弟捶胸顿足……可这知府大人的队伍马上到了,四福晋和小四阿哥刚刚领着人下山回行馆了,他们该怎么办?
十几位住持领着人站在上山的道路上,苦哈哈地迎接知府大人的“大匾额”,心里头都在滴血。
冯协一接过他们的土地文书,做到一个大躺椅子上一边翻看,一边丝毫不客气地吩咐人丈量土地,偶尔抬头看一眼……
嚯,这十多位老熟人,今儿倒真有几分得道高人的样子,冯协一更为开心,打算今晚上就去到四爷那里请功。
四爷……懵。
妻子和儿子逛街还没回来,四爷得到侍卫传来的消息,急匆匆地就来找皇上,皇上听完后也是瞪眼。
但是皇上面对冷面四儿子,护孙子的心理一下占据上风。
“这个嘛,小孩子玩闹,我们就不要管了。一帮子老和尚,都多大岁数了欺负我们弘晙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惩治一番很好。”
“朕认为弘晙做得对。”
四爷……嘴角一抽。
“回汗阿玛,儿臣也认为弘晙做得很对,是儿臣的疏忽,忘记佛道两门占据的巨量良田。”
“儿臣建议,严查广东省的各家寺庙,违量土地一律没收;严格管控出家人数,以及度牒发放;对于嵩山少林寺等寺庙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废除;僧人的免丁钱增加……”
这回轮到皇上不认同了。
佛道两家可是大事,谁都知道佛道两门都是不事生产,但是老百姓过日子,谁没个苦处?哪个不需要一个“心灵寄托”?
四爷当然也明白这个事情。
四爷也明白,经过明末政治大变更,因为汉族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大清的统治心怀不满,反抗情绪强烈,很多人逃入佛门,遁入空门。他们对于汉家佛教,既要收笼一部分人,又要排斥压抑一部分人,更不好处理。
“儿臣明白。”
“但是现在,大清国的僧人数量日益增多,且大多都是青壮年劳力,于国大碍。且很多信佛之人为了给僧道日用纠集银钱,购买贫家人的田地赠与,以致民田减少,也是民怨之一……”
四爷认为,纵然国家和朝廷需要老百姓有个“信仰”,各地方官都需要佛道两门协助地方上的风教、行政。但现在的情形,如果不适当地压制一... -->>
自古以来, 各大寺院的经济来源, 主要靠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以及士绅贵族施予的银钱和土地来维持。
虽然也有和尚靠勾结官府,抢占百姓田舍,甚至兼并、侵占邻近寺庙来扩充自己的寺院和势力;或者出家人本身的社会实力,下层百姓为了求神佛保佑, 以消灾避祸而主动,给寺庙捐献的银两、土地、房舍等等财物来源。
但不管怎么说, 银钱和土地, 始终都是大头。
银钱方面且不说,单论土地。
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更是如此,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是非常重视寺院土地管理。康熙六年七月礼部统计:全国各地官建大寺庙共6713处, 小寺庙共6409处。私建大寺庙共8458处,小寺庙共58682处。
全国的大小寺院近8万所, 僧侣大约110292人,尼姑共8615人。然后全国每年以四到五万个新度牒的数量增长,如果再加上民间的私造度牒,假度牒也没有的野和尚, 野尼姑,更是无法计算。
看似出家人都是一副“空澈为上乘,以虚无为宗旨,四大皆空,六尘不垢”的模样, 对于民间“户婚田土钱债”之类不屑一顾。即便是自身出现种种困惑与矛盾,只要“坚持戒律、恪守宗风,参禅悟道”、“朝朝面壁、夜夜蒲团”,都会使其“与俗家无涉”。
但是事实上那?
就连大清国的县令们都要狠狠地羡慕一番出家人的,“薄田百十亩,古佛两三龛,黄虀脱粟可以果腹,晨钟宵梵可以养性,所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者,其在斯乎!”
一家寺庙“薄田百十亩”,近八万所寺庙,占有的土地可想而知。
广州知府冯协一,宇躬暨,号退庵,先文华殿大学士冯溥之第三子。应顺天乡试不中,随例荫父爵谒选吏部,授浙江绍兴府同知兼摄山阴知县。
冯协一出身于文风鼎盛的北海冯氏家族,又有他父亲留下的恩荫,当然不会是一般戏词里的知府一样“三年新知府,十万雪花银”。虽然他也和其他知府一样讲究一个牌面,出门做“六人抬”大轿,日常三十个长随,十个师爷,轿夫,厨子、门房、跟班、拿印的……
但是他和其他的知县和知府,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还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大多只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但他通晓政务,处世灵活,这也是皇上派他广州的原因之一。
今天他正因为一个试图阻碍清查土地的地方士绅恼火,听说小四阿哥在白云山的故事,听完小四阿哥的传话后,登时哈哈哈大笑。
这些老和尚,竟敢算计他们的小四阿哥?
冯协一起身就要领着人去白云山,准备来个“杀鸡儆猴”,杀一杀那些阻碍清查土地之人的锐气,就见他的三十个师爷中的一个,吞吞吐吐地问道:“老爷,你看……这白云寺?”
白云寺在广州威望太高,不大好动。
其他的师爷纷纷点头,但有一个师爷没点头,他也开口,却是相反的态度。
“老爷,康熙五十年,皇上就有下旨,全国上下,不得再私造寺院,严格管理度牒发放事宜,虽然还是没有阻止大清国出家人的日益增多。但是,皇上的意思很明显。”
“寺庙占据土地太多无需缴纳赋税,僧人太多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冯协一对这位师爷点点头。
甭管你是出家不出家,有本事一家搬出去大清国出海去,否则二百年内,大清国估计都是这样子,任何人都不得私下大量占有土地。
对着其他的师爷说道:“说起来我们官府,也算是和地方士绅,里长村长们,以及这些出家的和尚尼姑们,一起管理地方。”
“我们是朝廷法度,地方上是宗族规矩,佛门道门是情感寄托。”
“但是这有个一二三,有个谁最大的说法儿。历朝历代重视佛门,但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灭佛的。你们以为,四爷会容忍白云山置身事外,继续占据两千亩良田?”
冯协一说着“狠话”,对这些师爷倒是没有生气,不是谁都有他父亲当年的眼光,知道诸位皇家阿哥的性情手段。当然他也不大聪明,所以别人越是笨点儿,才越好不是?
冯协一一番准备,踱着八字步出来府衙做进他的“六人抬”大轿,领着他的长随亲信,衙役侍卫,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朝白云山而来。
围观的百姓都欢欢喜喜地看热闹,兴高采烈地议论。
“哎呦呦,白云寺的住持,那可真是佛门高僧,有德之人。”
“那可不是?皇上要清查土地,那么多老爷们想方设法地阻拦,瞧瞧人家白云山,一出手就是主动上交一半土地。”
“我们知府老爷这次要高兴坏了,我听我那做厨子的族叔说,这几天知府老爷让那些人气得天天上火。”
“怪不得。你们那个“佛门大德”的大匾额,这好像还是知府老爷的亲笔?”
…………
白云山的各家寺庙,各家住持……傻了。
小四阿哥哎,我们这也是互相宣传一波不是?您怎么能一句话,就,就,就让我们交出去一半的土地啊?
一声声佛号响彻白云山,一个个佛门高僧唉声叹气,一个个佛门子弟捶胸顿足……可这知府大人的队伍马上到了,四福晋和小四阿哥刚刚领着人下山回行馆了,他们该怎么办?
十几位住持领着人站在上山的道路上,苦哈哈地迎接知府大人的“大匾额”,心里头都在滴血。
冯协一接过他们的土地文书,做到一个大躺椅子上一边翻看,一边丝毫不客气地吩咐人丈量土地,偶尔抬头看一眼……
嚯,这十多位老熟人,今儿倒真有几分得道高人的样子,冯协一更为开心,打算今晚上就去到四爷那里请功。
四爷……懵。
妻子和儿子逛街还没回来,四爷得到侍卫传来的消息,急匆匆地就来找皇上,皇上听完后也是瞪眼。
但是皇上面对冷面四儿子,护孙子的心理一下占据上风。
“这个嘛,小孩子玩闹,我们就不要管了。一帮子老和尚,都多大岁数了欺负我们弘晙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惩治一番很好。”
“朕认为弘晙做得对。”
四爷……嘴角一抽。
“回汗阿玛,儿臣也认为弘晙做得很对,是儿臣的疏忽,忘记佛道两门占据的巨量良田。”
“儿臣建议,严查广东省的各家寺庙,违量土地一律没收;严格管控出家人数,以及度牒发放;对于嵩山少林寺等寺庙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废除;僧人的免丁钱增加……”
这回轮到皇上不认同了。
佛道两家可是大事,谁都知道佛道两门都是不事生产,但是老百姓过日子,谁没个苦处?哪个不需要一个“心灵寄托”?
四爷当然也明白这个事情。
四爷也明白,经过明末政治大变更,因为汉族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大清的统治心怀不满,反抗情绪强烈,很多人逃入佛门,遁入空门。他们对于汉家佛教,既要收笼一部分人,又要排斥压抑一部分人,更不好处理。
“儿臣明白。”
“但是现在,大清国的僧人数量日益增多,且大多都是青壮年劳力,于国大碍。且很多信佛之人为了给僧道日用纠集银钱,购买贫家人的田地赠与,以致民田减少,也是民怨之一……”
四爷认为,纵然国家和朝廷需要老百姓有个“信仰”,各地方官都需要佛道两门协助地方上的风教、行政。但现在的情形,如果不适当地压制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