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刘秀君临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起疑心而削
弱我们自己的权威。这不是灭莽之计。况且凡是刚用兵就打出帝王旗号,很少有如愿的,比如陈胜、项籍就是
这样。我们从舂陵打到宛城,也不过300里的地盘,根本不能算什么了不起的功业。条件不成熟就仓促称帝,必
然会成为天下各路豪杰集中攻击的目标,给人可乘之机,并不是上策。现在不如暂且称王用来号令大家,如果
赤眉军所尊立德领袖贤明,我们就相率而往服从他的领导;如果他们不立,我们消灭王莽、收降赤眉,然后再
举尊号也并不算晚。请各位仔细想想。”
由于联军的这次领导班子会议极为重要,《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对刘縯的这段讲话记载的很详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妨也照录:
“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然愚鄙之见,窃有未同。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
,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今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且首兵
唱号,鲜有能遂,陈胜、项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
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且称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
尊号,亦未晚也。愿各详思之。”
平心而论,刘縯的这番话,讲得很有水平,也是很有道理的。
他完全站在联军顺应社会潮流、更好地建功立业的高度,既分析了形势、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又结合实
际说明了暂缓称帝的理由。
我们无法详细推测刘縯当时的内心世界。
如果这番话是他的真实想法,那就充分表现了他的非凡谋略和坦荡襟怀。
当然,如果这番话是他为了自己将来当皇帝采取的缓兵之计,那也无可厚非。
大家想想看,刘縯起事之初就自称“柱天都部”,几天前包围宛城时又自称“柱天大将军”,他的“复兴
汉室”大业,难道不包括自己要当皇帝的内容吗?
问题是,他就是想当皇帝,也不为过分。
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人都想灭王(莽)称王,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条件,刘縯就是公开站出来竞争皇帝
职位,也是冠冕堂皇的。
所以,听了刘縯的一番话,不少将领都认为有道理,当时就表示赞同。
(诸将多曰“善”)
正在这时候,狂徒张卬出场了。
他本来是追随王常的下江兵首领之一,联军合兵时就被王匡、王凤拉拢过去了。
他向来恃勇好强、桀骜不驯,在这场立帝的阴谋中,唱的是白脸。眼看阴谋耍不下去了,张卬站出来,拔
剑击地,声色俱厉地大声说:
“三心二意,不能成大事!今天说好的立刘玄为帝,就这么定了!”
面对会场上人众我寡的局面,刘縯十分冷静:大业刚举,不能毁于自相残杀。再说,现在联军来之不易的
团结,是很多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选择了顾全大局和沉默。
在场的大多数都不是政治家,也不见得有多么强的议事决策能力。对他们而言,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只是
一个号召、一个旗子,立谁都无所谓,反正合适就跟他干、不合适就散伙。
一见张卬气势汹汹的样子,刘縯没有爆发,大家谁也没敢再提出疑义。
(众皆从之)
联军拥立刘玄为皇帝的事儿,就这么一“剑”定音了。
大家想想政治学上的“贤愚错位效应”,明白“贤”、“愚”是怎样错位的了吧?
大家想想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知道“劣币”是怎样驱逐“良币”的了吧?
王匡等人迅速筹办刘玄的登基大典。
趁着王匡他们忙于筹办刘玄的登基仪式的时候,我们说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其实这个登基仪式也没有什么可以筹办的,一来物资条件差,正在行军打仗,联军需要什么东西都要靠去
抢;二来没有个像样的窝儿,从舂陵一路打杀过来,遇到的小县城小集镇都被打烂了,再说也不能为了举办个
活动拉着队伍走回头路,宛城还没有打下来,那就只好在育水之畔的沙滩上找个地方,扒扒土、平平地凑合一
下了;三也是最重要的,王匡等人怕刘縯反悔、夜长梦多,要赶时间。
大家只要看看登基典礼所选的日子就会明白,筹办这个活动比普通农家筹办红白喜事儿还要仓促:当年(
公元23年)2月1日,也就是联军取得育阳大捷、包围宛城后没有几天。
那我们就趁这个时候快说吧。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或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最初是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著名理论提出来的,
它所揭示和解释的现象非常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方面。
其中,我们前面说的“贤愚错位效应”,就是用这个著名理论解释选人用人中某些不良现象的换一种说法。
在两汉之间的农民起义联军中,刘縯被刘玄取代这一历史现象,成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贤愚错位
效应”最好的例子。
让我们感到悲哀、也往往成为全社会悲哀的是,这种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比比皆是。
这个“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初是由16世纪英国造币局长(有称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的,所以也叫做
“格雷欣效应”。
据说当年,老格用专业的眼光发现,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活动中,消费者往往保留成色好(贵金属含量
高)的货币,而把成色差(贵金属含量低)的货币投入流通,导致实际价值高的“良币”退出市场,而实际价
值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
这种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钱流通时代也普遍存在。
比如,人们总喜欢把污染、破损或者不便存放的纸钱花出去,需要存放现金也是存放整洁的。这样导致市
场上有脏污的纸钱象击鼓传花一样在人们手里传来传去,而很整洁的纸钱人们则较少看到。
结果,用手摸钱成了一件很不卫生的事儿。
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大量存在,所以,“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理论有着普遍意义。
再比如,在排队等候公共汽车的时候,那些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排队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过来了几趟
车也挤上不去。
而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则扒开众人、捷足先登,能够抢得时间、抢得座位。
后来,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每有车来,人们蜂拥而上,搞得乘车就像打仗,让人苦不堪言。
包括官场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环境中,在干部人事问题上,这种良劣错位、贤愚错位的现象更是十
分普遍。
比如,在缺少健康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地方、和“吃大锅饭”的单位,人的升迁、待遇与个人的德才、业绩
无关,一些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人要么另谋高就,要么没有舞台,说不定还饱受排挤,而一些平庸之辈乃至
不良之徒则把持权力、左右局面。
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前者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提高自己、干好工作上,不愿意、也没有时间搞歪门邪
道;而后者为了升迁和待遇,加之也不会干工作,必然用主要精力来琢磨人、搞阴谋诡计。
结果,这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一塌糊涂,局部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由此酝酿。
我们过去引用过的当代著名诗人的一句诗,就是这种现象的不幸写照: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借此机会,我们要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当权者的足够重视!
由于这个“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既很能毁人、也很能坏事儿,所以相反的法则便应运而生。
我们以后找个机会再说。
现在,“良币”刘縯被“劣币”刘玄驱逐,这绝不仅仅是刘縯的个人悲剧。
刘秀也是“良币”。
为了避免被“驱逐”,至少从现在开始,刘秀提高了对“劣币”们的警惕。
人起疑心而削
弱我们自己的权威。这不是灭莽之计。况且凡是刚用兵就打出帝王旗号,很少有如愿的,比如陈胜、项籍就是
这样。我们从舂陵打到宛城,也不过300里的地盘,根本不能算什么了不起的功业。条件不成熟就仓促称帝,必
然会成为天下各路豪杰集中攻击的目标,给人可乘之机,并不是上策。现在不如暂且称王用来号令大家,如果
赤眉军所尊立德领袖贤明,我们就相率而往服从他的领导;如果他们不立,我们消灭王莽、收降赤眉,然后再
举尊号也并不算晚。请各位仔细想想。”
由于联军的这次领导班子会议极为重要,《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对刘縯的这段讲话记载的很详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妨也照录:
“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然愚鄙之见,窃有未同。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
,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今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且首兵
唱号,鲜有能遂,陈胜、项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
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且称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
尊号,亦未晚也。愿各详思之。”
平心而论,刘縯的这番话,讲得很有水平,也是很有道理的。
他完全站在联军顺应社会潮流、更好地建功立业的高度,既分析了形势、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又结合实
际说明了暂缓称帝的理由。
我们无法详细推测刘縯当时的内心世界。
如果这番话是他的真实想法,那就充分表现了他的非凡谋略和坦荡襟怀。
当然,如果这番话是他为了自己将来当皇帝采取的缓兵之计,那也无可厚非。
大家想想看,刘縯起事之初就自称“柱天都部”,几天前包围宛城时又自称“柱天大将军”,他的“复兴
汉室”大业,难道不包括自己要当皇帝的内容吗?
问题是,他就是想当皇帝,也不为过分。
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人都想灭王(莽)称王,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条件,刘縯就是公开站出来竞争皇帝
职位,也是冠冕堂皇的。
所以,听了刘縯的一番话,不少将领都认为有道理,当时就表示赞同。
(诸将多曰“善”)
正在这时候,狂徒张卬出场了。
他本来是追随王常的下江兵首领之一,联军合兵时就被王匡、王凤拉拢过去了。
他向来恃勇好强、桀骜不驯,在这场立帝的阴谋中,唱的是白脸。眼看阴谋耍不下去了,张卬站出来,拔
剑击地,声色俱厉地大声说:
“三心二意,不能成大事!今天说好的立刘玄为帝,就这么定了!”
面对会场上人众我寡的局面,刘縯十分冷静:大业刚举,不能毁于自相残杀。再说,现在联军来之不易的
团结,是很多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选择了顾全大局和沉默。
在场的大多数都不是政治家,也不见得有多么强的议事决策能力。对他们而言,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只是
一个号召、一个旗子,立谁都无所谓,反正合适就跟他干、不合适就散伙。
一见张卬气势汹汹的样子,刘縯没有爆发,大家谁也没敢再提出疑义。
(众皆从之)
联军拥立刘玄为皇帝的事儿,就这么一“剑”定音了。
大家想想政治学上的“贤愚错位效应”,明白“贤”、“愚”是怎样错位的了吧?
大家想想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知道“劣币”是怎样驱逐“良币”的了吧?
王匡等人迅速筹办刘玄的登基大典。
趁着王匡他们忙于筹办刘玄的登基仪式的时候,我们说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其实这个登基仪式也没有什么可以筹办的,一来物资条件差,正在行军打仗,联军需要什么东西都要靠去
抢;二来没有个像样的窝儿,从舂陵一路打杀过来,遇到的小县城小集镇都被打烂了,再说也不能为了举办个
活动拉着队伍走回头路,宛城还没有打下来,那就只好在育水之畔的沙滩上找个地方,扒扒土、平平地凑合一
下了;三也是最重要的,王匡等人怕刘縯反悔、夜长梦多,要赶时间。
大家只要看看登基典礼所选的日子就会明白,筹办这个活动比普通农家筹办红白喜事儿还要仓促:当年(
公元23年)2月1日,也就是联军取得育阳大捷、包围宛城后没有几天。
那我们就趁这个时候快说吧。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或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最初是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著名理论提出来的,
它所揭示和解释的现象非常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方面。
其中,我们前面说的“贤愚错位效应”,就是用这个著名理论解释选人用人中某些不良现象的换一种说法。
在两汉之间的农民起义联军中,刘縯被刘玄取代这一历史现象,成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贤愚错位
效应”最好的例子。
让我们感到悲哀、也往往成为全社会悲哀的是,这种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比比皆是。
这个“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初是由16世纪英国造币局长(有称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的,所以也叫做
“格雷欣效应”。
据说当年,老格用专业的眼光发现,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活动中,消费者往往保留成色好(贵金属含量
高)的货币,而把成色差(贵金属含量低)的货币投入流通,导致实际价值高的“良币”退出市场,而实际价
值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
这种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钱流通时代也普遍存在。
比如,人们总喜欢把污染、破损或者不便存放的纸钱花出去,需要存放现金也是存放整洁的。这样导致市
场上有脏污的纸钱象击鼓传花一样在人们手里传来传去,而很整洁的纸钱人们则较少看到。
结果,用手摸钱成了一件很不卫生的事儿。
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大量存在,所以,“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理论有着普遍意义。
再比如,在排队等候公共汽车的时候,那些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排队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过来了几趟
车也挤上不去。
而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则扒开众人、捷足先登,能够抢得时间、抢得座位。
后来,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每有车来,人们蜂拥而上,搞得乘车就像打仗,让人苦不堪言。
包括官场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环境中,在干部人事问题上,这种良劣错位、贤愚错位的现象更是十
分普遍。
比如,在缺少健康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地方、和“吃大锅饭”的单位,人的升迁、待遇与个人的德才、业绩
无关,一些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人要么另谋高就,要么没有舞台,说不定还饱受排挤,而一些平庸之辈乃至
不良之徒则把持权力、左右局面。
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前者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提高自己、干好工作上,不愿意、也没有时间搞歪门邪
道;而后者为了升迁和待遇,加之也不会干工作,必然用主要精力来琢磨人、搞阴谋诡计。
结果,这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一塌糊涂,局部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由此酝酿。
我们过去引用过的当代著名诗人的一句诗,就是这种现象的不幸写照: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借此机会,我们要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当权者的足够重视!
由于这个“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既很能毁人、也很能坏事儿,所以相反的法则便应运而生。
我们以后找个机会再说。
现在,“良币”刘縯被“劣币”刘玄驱逐,这绝不仅仅是刘縯的个人悲剧。
刘秀也是“良币”。
为了避免被“驱逐”,至少从现在开始,刘秀提高了对“劣币”们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