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宋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京城。文帝元嘉十一年撤魏郡,魏郡的百姓由建康管辖。孝建元年,又分出扬州的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设束扬州。大明三年撤消扬州,将扬州地区作为首都直辖区,以南台侍御史管理原扬州所属各郡,就像原先州从事史巡察各郡一样,而将束扬州直接称为扬州.大明八年,撤消王畿的建置,恢复扬州,而将原先束扬州改称的扬州恢复为束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撤消束扬州,将它并入扬州。顺帝升明三年,改称扬州刺史为扬州牧。管领十郡,八十县。户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人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阳尹,秦代为鄣郡,治所在今吴兴的故鄣题。选初属是国,:主玉刘边谋反失败,县改属江都国。武帝元封二年,称为丹阳郡,治所在现在宣城的宛陵县。晋武帝人康二年,分割丹千的一部分为宣球郡,治所在洼堕,而将且垦幽的治所移到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丹阳尹。管领八县。户四万一千零一十,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为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设置,孙权当政时将秣陵改为建业。晋武帝平吴国后,恢复为秣陵。太康三年,分割秣陵的水域以北为建业。愍帝即位后为了避愍帝的名讳,改称建康。
秣陵令,该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治所离京城六十里,就是今天的故治邮。晋安帝羞毖九年,将治所移到京城,在斗场那个地方。恭帝元熙元年,精简扬州府禁防参军,又将秣陵县的治所移到那裹。
丹杨令,是汉代的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割秣陵设立临江县。二年,改称江宁。
永世令,吴国分割溧阳设置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永世。惠帝时,一度归属义兴,不久又复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的吴地志说:“晋分永世。”太康志和永宁地志都没有这种记载,可能是东晋时设立的。文帝元嘉九年,将永世、溧阳二县合并。
溧阳令,汉代的旧县。吴国撤县改在那裹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溧阳县。
湖熟令,汉代的旧县。吴国撤县制改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湖熟县。
句容令,汉代的旧县。
会稽太守,秦时设立,管理星地。汉顺帝永建四年,分割会稽为吴郡,会稽的治所移到山阴。领十县。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人口三十四万八千零一十四。距离京都按水道算有一千三百五十五里,陆路的距离相同。
山阴令,汉代的旧县。
永兴令,汉代的旧县余暨县,吴国时改称永兴。
上虞令,汉代的旧县。
余姚令,汉代的旧县。
剡令,汉代的旧县。
诸暨令,汉代的旧县。
始宁令,何丞玉地志说是汉末分上虞地设立的。画返的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割上虞的南乡设立。”续汉志上没有这种记载。晋太康三年地志上有这种记载。
句章令,汉代的旧县。
鄮令,汉代的旧县。
鄞令,汉代的旧县。
吴郡太守,分割会稽而设置。孝武大明七年,一度属南徐州,八年,恢复旧建制。领十二县。户五万零四百八十八,人vi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距京都按水路计有六百七十里,陆路有五百二十里。
吴令,汉代的旧县。
娄令,汉代的旧县。
嘉兴令,该地本名长水,秦改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产生嘉禾,改称禾兴。孙皓的父亲名和,又改称嘉兴。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的虞乡设立。
海盐令,汉代的旧县。吴记上说:“本名武原乡,秦代以该地置海盐县。”
盐官令,汉代的旧县。吴记上说:“盐官本来归属于嘉兴,束吴立为海昌都尉的治所,此后改马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钱唐令,汉代的旧县。
富阳令,汉代的旧县。本名富春。孙权黄武四年,以该地为东安郡,七年,撤销。晋简文帝郑太后名讳为“春” 孝武适时改称富阳。
新城令,浙江的西南名桐溪,吴国立为新城县,后来并入桐庐。晋太康地志没有记载。强垒说:“晋末设立。”疑为太康末设立,不久又撤销了。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东吴分割富春县而设立。
桐庐令,东吴分割富春县而设立。
寿昌令,东吴分割富春县而设置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寿昌。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割吴郡、丹阳郡而设置。领十县。户四万九干六百零九,人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距京都按水道计有九百五十里,陆路有五百七十里。
乌程令,汉代的旧县,原先属吴郡。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乌程而设置。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名东安。顺帝升明元年恢复旧称。
武康令,东吴分割乌程、余杭设置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武康。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乌程而设置。
原乡令,汉灵帝中干二年,分割故鄣而设置。
故鄣令,汉代旧县,原先属丹阳郡。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割故鄣而设置。
余杭令,汉代旧县,原先属吴郡。
临安令,东吴分割余杭设置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临安。
于潜令,漠代旧县,原先属丹阳郡。
淮南太守,秦代设置九江郡,包括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改名淮南国,从中分出豫章郡,文帝又从中分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恢复为九江郡,治所在寿春县。后汉将治所移到阴陵县。魏恢复称淮南,治所又移到寿春。晋武壶主尘元年,又设置历厘、另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又设置钟离县,另见。都是两汉时的旧县。三国时,江淮是战争之地,之间无人居住的地方各有数百里,上述各县都在江北淮南,那些地方都没有民户居住。东吴被平定后。百姓各自返回原先居住的地方,所以又恢复上述诸县的建制。后来中原地区大乱,胡寇屡次南侵,淮南的百姓多南渡。盛童初,麸些、巡在辽进作乱,胡寇又大举南来,百姓南渡长江的更多,于是在辽亩暂借地重置进直塑及诸县,置末于是割旦厘的于湖县作为陋的辖境。宋孝武帝去塱六年,以淮南郡并入宣越,宣继邓的治所迁到王塑。八年,恢复淮南郡,属于直鱼出。旦眯壶始三年,又仍旧属扬州。领六县。户五千三百六十二,人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距京都按水路计有一百七十里,陆路有一百四十里。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杨县而设置,本来是东吴的督农校尉治所。
当涂令,晋成帝时,与逡道一起作为借地设置的侨县设置,晋末分割王溯的一部分作为辖境。
繁昌令,汉代旧名,原先属颖川。魏分割颖川设置襄城,仍属颖川。晋混乱时撤销襄城郡,以繁昌县属淮南,分割于湖作为辖境。
襄垣令,该地本为芜湖,芜湖县,漠代旧县。到了晋末设置襄垣县,属于上党。上党百姓南渡过江,借地设置郡县,以旧芜湖地作治所,后来将上党郡改为县,属于淮南。文帝元嘉九年,撤上党县,将它并入襄垣。
定陵令,汉代旧名,本来属于襄城,后来分割芜湖为辖境。
逡道令,选伐称作逡遒,晋住称作逡道,后来分割芜湖为辖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割丹阳而设置。领十县。户一万零一百二十,人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距京都按水路计有五百八十里。陆路有五百里.
宛陵令,汉代的旧县。
广德令,何志地志说:“汉代的旧县。”前后汉志都未记载,疑是东吴所设置。
怀安令,东吴设置。
宁国令,东吴设置。
宣城令,漠代旧县。
安吴令,东吴设置。
泾令,汉代旧县。
临城令,东吴设置。
广阳令,汉代的旧县称陵阳,子明成仙于该县山中,所以用作县名。晋成帝杜皇后名讳中有“陵”字,咸康四年改名广阳县。
石城令,汉代的旧县。
东阳太守,原先是会稽丙部都尉,东吴孙皓宝鼎元年设置。领九县。户一万六千零二十二,人口十万七干九百六十五。距京都按水路计有一千七百里,陆路距离相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割乌伤而设置。
太末令,汉代的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割乌伤、上浦设置。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割太末设置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信安。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割诸暨而设置。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割诸暨而设置。
定阳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割信安而设置。
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割太末设置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昌。
临海太守,原本是会擅束部都尉。并汉时都尉治所在鄞,后漠时分割会稽设置吴郡,都尉的治所可能移到童室了。孙亮太平二年时设置。领五县。户三千九百六十一,人el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零一十九里,陆路距离相同。
章安令,续汉志说:“旧冶县,地处闽生,光武帝时改名章安。”晋太康记则说:“原本是鄞县南部的浦乡县,汉章帝章和年间设置。”不知道谁说的对。
临海令,东吴分割章安而设置。
始丰令,东吴设置时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始丰。
宁海令,何承天地志说是汉代旧县。按前后汉志、晋太康地志都无记载。
乐安令,晋康帝分割始丰而设置。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割临海而设置。领五县。户六千二百五十,人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里,陆路有二千六百四十里。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而设置,又有人说是顺帝永和三年设置的。
安固令,东吴设置时名罗阳,孙皓时改名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安固。
松阳令,东吴设置。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割永宁而设置。
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黄船屯设置始阳县,后来又改名横阳县。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时分割丹阳而设置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新安。领五县。户一万二千零五十八,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距京都水路计有一千八百六十里,陆路一千八百里。
始新令,孙权时分割歙地而设置。
遂安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安。
歙令,汉代旧县。
海宁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海宁。开始分割歙地设置诸县时,又曾分置黎阳县,大明八年,并入海宁。
黟令,汉代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代永嘉大乱的时候,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以及徐州的淮北流民,都相率渡过淮河,也有渡过长江停留在晋陵郡境内的。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将滞留在淮南的流民迁徙到江南晋陵郡各县,并替那些迁到江南和留在江北的人暂借地建立侨郡侨县来加以管理.徐、兖二州本来治理江北,在江北又暂借地置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才开始将徐州在淮北的部分称为北徐州,淮南的部分仍然称徐州。后来又将幽州、冀州合并到徐州,将青州、并州合并到兖州。武帝永初二年,将徐州称为南徐州,而将在淮北的北徐州衹称为徐州。文帝元嘉八年,又以江北地区称南兖州,江南地区称南徐州,治所在京口,分割扬州的晋陵、兖州的九个借地设置的郡中在江南的部分归属于南徐州,所以南徐州兼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的郡县。永初二年郡国志又载有南沛、南下邳、广乎、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于南兖州,南下邳合并于南彭城,广乎并入南泰山。现在南徐州领有十七郡,六十三县。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人口四十二万零六百四十。距京都水路有二百四十里,陆路有二百里。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另见。晋元帝初年,分割吴郡海虞县的北部地区设置束海郡,设立郯、朐、利城三县,而将祝其、襄贲等县的治所设在曲阿县。穆帝永和年间,东海郡移出京口,郯、朐、利城三县的治所也都设在京口。文帝元嘉八年设置南徐州,以束海作为南徐州管理下的郡,以丹徒作为束海郡的属县。郯县和利城都有了管辖的实际领土。永初郡国志有襄贲、另见。祝其、厚丘、都是汉代旧名。西隰何氏志说是东晋所置。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撤厚丘将它并入襄贲县。何氏志、徐氏志都不载厚丘,其余都与永初郡国志相同。襄贲、祝其、西隰,都是徐氏志写成后所撤销的。东海郡领有六县。户五千三百四十二,人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漠代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割丹徒的岘西作为郯县的辖境。
丹徒令,原本属于晋陵,古代名朱方,后来又名谷阳,秦改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名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恢复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徒、曲阿而设置。
毗陵令,宋孝武帝大明末年,一度属于东迤郡。
朐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孝武帝时,分割郯县西界为它的辖土。
利城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文帝时,县与束海郡都有实际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另见。晋混乱时,琅邪国人跟随置元童过辽的人有一千多户,左兴三年设置怀擅昼。旦阳虽然有退邪国相但并无王国实际领有的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邪郡,镇守在江乘县的渣洲金继,请求割及鳗的逊设置琅邪郡,又分割丝垂壁的部分土地设立临。永初郡国志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都另见。三县,并且分割临沂及建康作为三县的土地。费县治理宫城的北部。元嘉八年,撤销即丘县,将它并入阳都。十五年,撤费县。将它并入建康与临沂。孝武帝大明五年,撤销阳都,将它并入临沂。现在领二县。产二千七百八十九,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距南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陆路一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临沂令,汉代旧名。前汉时属于束海,后汉和晋代属琅邪。
江乘令,汉代旧县。本来属于丹阳,东吴时撤县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江乘县。
晋陵太守,东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撤典农校尉,设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后来又将治所迁回毗陵。东海王刘越的世子名毗,而束海国从前的食邑就在毗陵,永嘉五年,元帝将毗陵改为晋陵。才将治所从毗陵迁移到丹徒。太兴初年,晋匿郡和丹徒县的治所都在京口,郗鉴又将治所迁回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又迁回晋陵。原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一度改属南徐。领六县。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人口八万零一百一十三。距南徐州水路有一百七十五里,陆路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里,陆路同。
晋陵令,原名延陵,汉代改名毗陵,后来县与郡都改为晋陵。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曲阿的延陵而设置延陵乡。
无锡令,汉代旧县。东吴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南沙令,原本是东吴的司盐都尉公署所在地。东吴时名沙中。东吴被平定后,设置暨阳县时将主蝗割属暨屡。晋成帝咸康七年,撤销盐署,设置南沙县。
曲阿令,原名云阳,秦始皇时改为曲阿。东吴嘉禾三年,恢复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改称曲阿。
暨腿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无锡、毗陵而设置。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吴兴的阳羡、丹阳的永世而设置。永世不久还又划归丹阳。本来属于扬州,明帝泰始四年,一度属南徐州。领有五县。产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人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距南徐州水路有四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阳羡令,漠代旧县。
临津令,从前属阳羡,设立义兴郡时独立成县。
义乡令,从前属长城、阳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独立成县。
国山令,从前属阳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独立成县。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划分宣城的广德、吴兴的故鄣、长城及阳羡、义乡五县的部分土地而设置。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另见。领有二县。户一千五百九十三,人口一万零六百三十四。
兰陵令。(另见)
承令(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乡县并入承县。永初郡国志、何、徐氏志都不载合乡县。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另见。永初郡国志又有盖县。另见。领三县。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另见) 东莞令(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入东莞县。
姑幕令,汉代旧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设置。光武帝将它并入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又分割临淮的旧地设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又分出下邳的淮南置临淮郡,治所在盱眙。江东时借地设侨郡。永初郡国志又有盱眙县,何氏志、徐氏志无盱眙。领有七县。户三千七百一十一,人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晋伐时属于广陵。
射阳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建制。
凌令,前汉时属泗水,后汉时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恢复设置,仍属广陵。
淮浦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陵。
淮阴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陵。
东阳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广陵,晋太康地志载属临淮。
长乐令,本来是长乐郡(另见)。后合并成昼长安郡。
淮陵太守,原本是淮陵县,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时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将它改为淮陵国。永初郡国志又有下相、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载属临淮。广阳(广阳,汉高祖立为燕国,昭帝时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年恢复。魏、晋时称为燕国。前汉时属广阳县,后汉时无,晋复有此也)。二县。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五,人口一万零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临淮。后废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为梱捂,顺帝升明元年恢复旧名。
徐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工邳,晋太康地志中属临淮。
阳乐令,汉代旧名,本来属辽西。文帝元嘉十三年,将工扭并入阳乐。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另见),江左时借地重置。晋明帝又设置南下邳郡,成帝又设南沛郡。文帝元嘉年间,划分出南沛郡部分地区置北沛郡,归属于南兖州,而南沛郡仍属南徐州。孝武帝大明四年,将南沛郡、北沛郡一起合并到南彭城。领有十二县。户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人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
吕令。另见。
武原令,汉代旧名。
傅阳令,汉代旧名。
蕃令,另见。刘宋起兵之初,撤销军户设置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恢复蕃县旧称。
薛令,另见。刘宋起兵之初,撤销军户而置建熙县,永初元年,恢复薛县旧名。
开阳令,前汉时属束海,章帝建初五年归属琅邪。晋代借地重置,仍归属琅邪,安帝时一度属彭城。
杼秋令,汉代旧名。
汶令,前汉时属于梁,后漠、晋时属沛。
下邳令,另见。原先属南下邳。
北浚令,原先属南下邳,两汉时无此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下邳,原先名浚县。但广陵郡旧有浚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因下邳的凌县并非旧地却同名,便将下邳的浚县改为北凌县。
僮令(另见),原本属南下邳。南下邳原有良城县,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入僮县。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别见),领四县。户一千八百四十九,人口七千四百零四。
清河令。(别见)
东武城令。(别见)
绎幕令。(别见)
贝丘令。(别见)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别见),永初郡国志又载有钜野、昌邑二县(都是汉代旧名)。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一十八,人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乡令。(别见)
湖陆令,前漠时称为湖陵,汉章帝时改为如今的县名。
高平令。(别见),文帝元嘉十八年,将钜野县并入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另见),领四县。户二千一百七十八,人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丘令。(别见)
新乐令,两汉时无此县,魏国分割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而新乐县属于该郡。柬晋时曾设立乐陵郡及诸县,后来撤销,将新乐县划归南平旦。
东武令。另见。
高密令,另见。东晋立高密国,后来成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降为高密县,属于南平昌。
南济阴太守,两汉和晋代属兖州,前汉初年属于梁国,景帝中六年,从中划出济阴国,宣帝甘匿二年,改名为定陶国,后来恢复济阴的名称。永初郡国志又载有句阳、定陶二县。都是汉代的旧名。现在领四县。户一千六百五十五,人口八干一百九十三。
越达令。另见。
冤句令,汉代旧名。
单父令,前汉时属于山阳。
城阳令,汉代旧名。
南濮阳太守,原本是东郡,属于兗州,晋武帝咸宁二年,将它封给皇子司马允,因为东”不可以用作国名,而东郡有濮阳县,所以称濮阳国。濮阳,是汉代的旧名。改封到淮南后,濮阳国又恢复称东郡。赵王伦抡篡位后,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不久,濮阳王又被废,而郡名却不再改变。永初郡国志又有鄄城。二汉时属于济阴,晋太康地志中属于濮阳。现在领有二县。户二千零二十六,人口八千二百三十九。
廪丘令,并选及晋太康地志有廪丘县,后汉无。文帝元嘉十二年,将鄄城并入廪丘。
榆次令,汉代旧名,到晋代时属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另见。永初郡国志有广平,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改名为广平。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撤销并入钜鹿。魏时又分钜鹿、魏郡恢复为广平。束晋借地重立为侨郡,晋成帝咸康四年撤销,后来又恢复。治所寄托在丹徒,领有广平、易阳、易阳,两汉时属于赵,晋太康地志属于广平。曲周前汉时属于广平,称作曲周。后汉时属钜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平,称为曲梁。三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广干郡为广平县,归属于南泰山。现领有三县。户二千四百九十九,人口一万三千六百。
南城令。另见。
武阳令。另见。
广平令,前汉时属于广平,后汉时属于钜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平。
济阳太守,晋惠帝分割陈留设济阳国。领有二县。户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口八千一百九十二。
考城令,前汉时称为甾,属于梁国,章帝时改名为考城,属于陈留。晋太康地志未记载。
鄄城令。另见。
南鲁郡太守,鲁郡另见。又有樊县。前汉时属东平,后汉晋太康地志均属于任城。现领有二县。户一千二百一十一,人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鲁令。另见。
西安令,汉代旧名,原本属于齐郡。齐郡在江侨南渡后借地重立为侨郡,后来撤销,设立西安。文帝元嘉十八年,将樊并入西安。永初郡国志无西安县。
徐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东海郯县,魏、晋、宋时期治所在彭城。明帝时,淮北被敌寇占领,于是暂借地重立徐州,治所在钟离。泰豫元年,治所移到东海跑历。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割南兖州的钟离、豫州的马头,又分割秦郡的顿丘、梁郡的谷熟、历阳的郑,设立新昌郡,又设置徐州,治所仍迁回钟离。现在先列出徐州旧领有的各郡在前,将新分割的各郡附在后面。原先领有十二郡,三十四县。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人口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现在领有三郡,九县。彭城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六十里,陆路有一千里。
彭城太守,汉高帝时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又改为楚国,章帝时又改回为彭城郡。领有五县。户八千六百二十七,人口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汉代的旧县。
吕令,汉代的旧县。
蕃令,汉代的旧县,属于鲁。晋惠帝元康时期改隶彭城。蕃读音为皮。因汉末太傅陈蕃之子陈逸曾任鲁相,故改读音。
薛令,汉代的旧县,属于鲁。晋惠帝元康时期改属彭城。
留令,汉代的旧县。
沛郡太守,秦时为泗水郡,汉高租时改名。原属豫州,江左时改划配鱼出。领有三县。户五千二百零九,人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距徐州陆路有六十里。距京都有一千里。
萧令,漠代的旧县。
相令,汉代的旧县。
沛令,汉代的旧县。
下邳太守,前汉时本为临淮郡,武帝设立,明帝时改为下邳。晋武帝分割下邳的淮南为临淮,而下邳的建制仍同以前一样。领有三县。户三千零九十九,人口一万六千零八十八。距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陆路有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六十里,陆路八百里。
下邳令令,前汉时属东海郡,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于下邳郡。
良成令,前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下邳郡。
僮令,前汉时属于临淮,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下邳。
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割东海郡的一部分而设置。领有三县。户三千一百六十四,人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距徐州陆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六百里,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昌虑令,为汉代的旧县。
承令,汉代的旧县。
合乡令,含代的旧县。
东海太守,秦代为郯郡,汉高帝时改为东海。宋明帝失去淮北后,在赣榆县借地侨立青州。泰始七年,又设置束海县,隶属于束海郡,又分割赣榆县设置郁县,建立了西海郡,让它们都隶属于侨立的青州。现领有二县。户二千四百一十一,人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一千里,陆路八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襄贲令,汉代的旧县。
赣榆令,前汉时属于琅邪,后汉时隶属东海。魏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割琅邪而设置。咸宁三年,又合并到琅邪郡,太康十年又恢复设置。领有三县。户八百八十七,人口七干三百二十。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有一千四百里。
莒令,前汉时属于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孝武帝大明五年将县令改为县长。
诸令,前汉时隶属于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载属城阳。
东莞令,汉代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是旧县名,前汉时隶属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东莞,晋惠帝时分割塞差而设立。领有三县。户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口一万零七百五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盖令,前汉时隶属琅邪,后汉时隶属太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新泰令,魏国时设立,隶属于泰山。
发干令,汉代旧名,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无记载。东晋时配属束安郡。
琅邪太守,秦代设置。领有二县。户一千八百一十八,人口八千二百四十三。距州治陆路有四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五百里。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费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时隶属泰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琅邪。
即丘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均隶属琅邪。
淮阳太守,晋安帝义熙年问将流寓侨郡的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领有四县。户二干八百五十五,人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距州治水路有六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五十里。
角城令,晋安帝义熙年间将流寓侨郡县的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
晋宁令,原先隶属济岷,渡江流亡侨居百姓聚集而配属淮阳。
宿预令,晋安帝时设立。
上党令,原先是为流亡寄居百姓在当地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淮阳。
阳平太守,阳平原本是县名,隶属东郡。魏国分东郡与魏郡为阳平郡。原先隶属司州,为流寓百姓设郡后配属。永初郡国志又记载有廪丘县。另置。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二十五,人口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馆陶令,汉代旧名。
阳平令,汉代旧名。
濮阳令,原先是为流寓百姓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阳平郡。
济阴太守,汉景帝时设立,隶属兖州。束晋时该郡百姓流亡寄居徐州,因而分割徐州地侨立辽渣郡。领三县。户二千三百零五,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改属。
定陶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顿丘令,隶属顿丘,东晋时割配济阴。
北济阴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升立。领有三县。户九百二十七,人口三千八百一十。
城武令,前漠时隶属山阳,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阴。
丰令,汉代旧名,隶属沛郡。孝武帝大明元年恢复设置。
离狐令,前汉时隶属束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阴。
钟离太守,原本隶属南兖州,晋安帝时从南兖州分出而设置。案卷记载汉代的九江郡、晋代的淮南郡有钟离县,就是该地。领有三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二,人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距京都陆路有六百二十里,水路有一千零三十里。
燕县令,另见。原先隶属东燕。东晋设侨县安置流亡寄居的士民时配属钟离。
朝歌令,原本隶属河内郡,晋武帝分割河内设置汲郡,朝歌又隶属汲郡。东晋设侨县时配属钟墼。
乐平令,前汉时名清,隶属东郡,章帝时改称乐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束晋设侨县时配属钟离。
马头太守,隶属南豫州,是原先淮南当涂题的地方,晋安帝时设立,因山体形似马头而得名。领三县。户一千三百三十二,人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五十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虞县令,汉代旧名,隶属梁郡。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零县令,晋安帝时设立。
济阳令,原先隶属济阳。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新昌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设立。
顿丘令,二汉时隶属东郡,魏国时隶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割淮阳设置顿丘郡,顿丘逊又隶属于焉。江左时安置流亡寄居于此的士民时又设立,隶属秦郡。原先有沛县,元台八年时并入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
谷熟令,前汉时无此县,后汉、晋代隶属于梁。永初郡国志及何氏志、徐氏志都记载隶属南梁。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新昌。
酂令,汉代隶属沛,晋优隶属谯。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谯改属历阳,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新昌。
南兖州刺史,中原战乱时,北方州郡流民多南渡,晋成帝设立亩蛮业,治所附设在塞旦。当时又设置南青州和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南兖州。文帝元嘉八年,才分割江淮间的土地作为南兖州的辖境,治所在广陵。永初郡国志中记载南兖州领有十四郡。其中南高平、南平旦、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山郡,如今都隶属徐州。又有东燕郡,江左时分割选屋而设立的,领有燕县、前汉时称南燕,后汉称恋,都隶属东郡。太康地志载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共四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考城将它并入游瑟。十九年,又撤销东燕郡将它改为东燕县,隶属南濮阳,后来又撤销东燕县。南东平郡领范、蛇丘、历城共三县。高密郡领有淳于、黔陬、营陵、夷安共四县。南齐郡领有安西、临菑共二县。南平原郡领有平原、高唐、茌平都另见。共三县。济岷郡江左设立。领有营城、晋宁江左设立。共二县。雁门郡汉代旧郡。领有楼烦(别见)。阴馆(前汉作“观”后汉、晋作“馆” 广武(前汉隶属太原,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雁门。崞、马邑都是汉代旧名。共五县。以上七郡二十三县,都撤并到南徐州。何压志所记载的各侨郡侨县又有钟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郡。钟离郡现在隶属徐州。雁门郡领有楼烦、阴馆、广武三县。平原有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县。东平领范、朝阳、历城三县。北沛郡领有符离、萧、相、沛四县。符离是汉旧县。其余三县另见。共十四县。起居注记载,元嘉十一年,将南兖州束平郡的干陆并入范,寿张并朝阳,平原的济岷、晋宁并入营城,在此之前已降边岖登为县。高唐并入茌平。按以上五县都是五台十一年所撤并,那么平陆、寿张应在永初郡国志上有记载,但永初郡国志上却无此二县,不知什么缘故。徐氏志有南东平郡,领有范、朝阳、历城、楼烦、阴观、广武、茌乎、营城、临苗、平原十县,那就是雁门郡和平原郡都已经并入束平郡了。孝武帝大明五年,将束平郡并入广陵。宋代又暂借地重置新平、北淮阳、北济阴、北下邳、东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兖州治所迁到盱眙。三十年,撤南兖州将它并入南徐州,后来又恢复南兖蛆建制,治所也迁回卢堕。f巡志记载直室州领有九郡三十九县。户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南兖州领有十一郡四十四县。距京都水路有二百五十里,陆路有一百八十里。
广陵太守,汉高帝六年设立,隶属荆国,十一年,改隶吴国,景帝四年,改名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改名为广陵。原先隶属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治所在淮阴故城,后来设在射阳,射阳别见。江左时治所在广陵。永初郡国志上贿舆、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撤销临淮改广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入江都。肥如、潞、真定、新市五县。都是二汉时的旧名。肥如隶属辽西,潞隶属上党,真定在前汉时隶属真定,后汉撤销真室巫将真室瑟改隶常山,晋伐也隶属常山。新市在二汉、晋伐都隶属中山。永初郡国志上说以上四县原本隶属辽西,那就是说置末时迄酉侨郡已撤销而并入广陵了。晋尽志有肥如、新市,徐志的记载和今天的建制相同。现在领有四县。户七千七百四十四。人口四万五千六百一十三。
广陵令,汉代旧县。
海陵令,前汉时隶临淮,后汉和晋隶属广陵,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高邮令,汉代旧县。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江都令,汉代旧县。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六年复设。东晋时又撤销建制并入舆,元嘉十三年恢复建制并入江都。
海陵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广陵郡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徐州。领六县。户三千六百二十六,人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距州治水路有一百三十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三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建陵令,晋安帝时设置。
临江令,晋安帝时设置。
如皋令,晋安帝时设置。
宁海令,晋安帝时设置。
蒲涛令,晋安帝时设置。
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设置。
海陵太守,晋安帝年间将流亡寄居在当地的士民改为合并管理时分割广陵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徐州。领有四县。户二千八百一十四,人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距州治水路有三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五百里,陆路相同。
山阳令,在射阳县境内,地名山屋,同区郡一起设置。
盐城令,原先叫盐渎,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晋垡隶属广陵,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二年恢复设立。晋安帝时改称盐城。
东城令,晋安帝时设置。
左乡令,晋安帝时设置。
盱眙太守,盱眙原本是县名,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下邳,晋隶属临淮,晋安帝时分割而设置盱眙郡。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口六千八百二十五。距州治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二百零九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里。
考城令。另见。阳城令,晋安帝时设置。 直渎令,晋安帝时设置。 信都令,信都虽然是汉代旧名,此地却不是是非之地。地在河北。此为宋末设置。
睢陵令,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宋末设置。
秦郡太守,晋武帝分割扶风设置秦国,中原大乱,百姓南迁,寄居于堂邑。堂邑原本为县,前漠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属广陵,晋代又隶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临淮的淮陵置堂邑郡,安帝时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豫州,元嘉八年改隶南兖州。永初郡国志又载秦郡领临涂、晋代、宋代设立。平丘、漠代旧县,隶属陈留,晋太康地志中未记载。外黄、汉代旧名,隶属陈留。沛、雍丘、浚仪、顿丘另见。共七县。何氏志无雍丘、外黄、平丘、沛四县,徐氏志又不载浚仪。元嘉八年,将沛县并入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割顿丘隶属于新昌。秦郡领有四县。户三千三百三十三,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六。距州治水路有二百四十一里,陆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一百五十里,陆路一百四十里。
秦令,本来隶属秦国,安置流亡寄居的百姓时设立。文帝元嘉八年,将临涂并入秦,将处茎并入逡堡。孝武孝建元年,将浚仪并入豢县。
义成令,江左时设立。
尉氏令,汉代旧名,属于陈留。文帝元嘉八年,将平丘并入尉氏。
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设立。又将历阳的乌江和并此共二县,设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撤销临江郡。怀德就在原郡治所在地,乌江还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另见。何一区志上说,北沛新设立。徐志说是南沛。永初郡国志上又载符离、洨(别见)、竹邑(前汉时名竹。李奇说,就是今天的邑。后汉时名竹邑。到晋都隶属于沛。杼秋(前汉时隶于梁,后汉、;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迹。四县。杼秋治所在无锡,其余各县治所在广陵。文帝元嘉墓十二年,将北沛郡的竹邑并入杼秋,何志、徐志都未记载此二县,原因不详。起居注载,孝武大明五年,分割广陵立沛郡,治所在肥如县噬。但当时并无肥如县,可能是肥如旧县所在地。两汉、晋太康地志都没有肥如县。沛郡应当是大明五年以前撤销的,到大明五年又设立起来。现在领三县。户一千一百零九,人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
萧县令。另见。
相县令。另见。
沛县令。另见。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设立。
江阳令,与新平郡同时设立。
海安令,与新平郡同时设立。
北淮阳太守,宋末设立的侨郡。
晋宁令。另见。
宿预令。另见。
角城令。另见。
北济阴太守,济阴郡别见。宋丢失淮北桥后设立的侨郡。
广平令,前汉时临淮有广平县,后汉以后未设立。
定陶令。另见。
阳平令。另见。
上党令。另见。
冤句令。另见。
馆陶令。另见。
北下邳太守,脚另见。塞丢失2眦后设立的侨郡。
僮县令。另见。
下邳令。另见。
宁城令。另见。
东莞太守,东莞郡另见。宋丢失淮北后设立的侨县。
莒县令。另见。
诸县令。另见。
东莞令。另见。
柏人令,汉代旧名,隶属赵国。宋丢失淮北后设立的侨县。
兗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山阳郡昌邑县,魏、晋时期治所在廪丘,武帝平定河南,治所改在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所在邹山,后又借治彭城。二十年,撤销兖州,将兖州各郡分属徐州、冀州。三十年六月又恢复兖州,治所在瑕丘。两汉时山阳郡有瑕丘县。永初郡国志载有束郡、陈留、濮阳三郡,而没有阳干郡。束郡领有白马、另见。凉城、两汉时束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记载,可能就是凉城。东燕另见。三县。陈留郡领有酸枣、汉代旧县。小黄、雍丘、白马、襄邑、尉氏六县。郡、县都另见。濮阳郡领有濮阳、廪丘都另见。二县。宋末丢失淮北,暂借地重置兖州,治所借设在淮阴。淮阴另见。兖州领有六郡,三十一县。户二万九千三百四十。人口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汉高帝时设立。永初郡国志又有山茌(另见)、莱芜(汉代旧名)、太原(本为郡,后立为侨县)三县,而无钜平县。现领有八县。户八干一百七十七,人口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奉高令,汉代旧县。
钜平令,汉代旧县。
赢令,汉代旧县。
牟令,汉代旧县。
南城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晋伐隶属泰山。
武阳令,汉代旧县。
梁父令,汉代旧县。
博令,汉代旧县。
高平太守,原先为梁国,汉景帝中六年,分割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改为山阳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与徐氏志又都有任城县,前汉时隶属东平郡,章帝元和元年,分割东平设任任城,又属焉。晋置丛也任城。江左撤幽设幽。后来撤销。现在领有六县。产六千三百五十八,人口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二。距州治陆路有二百二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三十里。宋明帝泰始五年,在淮南当涂县境内设立高平侨郡,领有高平、金乡二县。当年又设睢陵县。
高平令,前汉时名稿县,章帝时改名。
方与令,汉代旧县。
金乡令,前汉时无,后汉、晋有。
钜野令,汉代旧县。
平阳令,汉代旧县称做南平阳。
亢父令,汉代旧县。原隶属任城。
鲁郡太守,秦代名薛郡,汉高后时改名。原本隶属涂丛,光亘游时改属鱼出,塞置时隶属兖州。领有六县。户四千六百三十一,人el二万八千三百零七。距州治陆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邹令,汉代旧县。
汶阳令,汉代旧县。
鲁令,汉代旧县。
阳平令,孝武大明元年设立。
新阳令,孝武大明年问设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设立。
东平太守,汉景帝分割梁国设济东国,宣帝时改为东平郡。领有五县。户四千一百五十九,人口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有五百里,陆路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四百里。宋末又在淮阴设束平侨郡。
无盐令,汉代旧县。
平陆令,汉代旧县。
须昌令,前汉时隶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东平。
寿昌令,春秋时称作曰良,前汉时名寿良,隶属东郡,光武帝时改称寿张,隶属东平。
范令,汉代旧县。四县都治于郡下。
阳平太守,魏时分割魏郡而设立。文帝元嘉年间,流亡的难民来此寓居,后来撤销,孝武大明元年恢复设立。领有五县。户二千八百五十七,人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馆陶令,汉代旧县。治所寄设在无盐。
乐平令,魏立,隶属阳平。后汉东郡时曲有乐平县,不是这个地方。治所寄设在下平陆。
元城令,漠代旧名。治所借设在无盐。
乎原令,另见。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置。
顿丘令,另见。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置。
济北太守,汉和帝永元二年,分割泰山郡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载有临邑、两汉时隶属东璺,晋太康地志记载属济北。束阿两汉时隶属束型,晋伐未设置。二县,耋武帝大明元年撤销,应在{巫志上有记载而却没有记载,不知是什么原因.领有三县。户三千一百五十八。人口一万七千零三。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五百里。宋末又在淮阳设立济北侨郡。
蛇丘令,前汉时隶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济北郡。
卢令,前汉时隶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济北郡。
谷城令,前汉时未设立,后汉时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北郡。
京城。文帝元嘉十一年撤魏郡,魏郡的百姓由建康管辖。孝建元年,又分出扬州的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设束扬州。大明三年撤消扬州,将扬州地区作为首都直辖区,以南台侍御史管理原扬州所属各郡,就像原先州从事史巡察各郡一样,而将束扬州直接称为扬州.大明八年,撤消王畿的建置,恢复扬州,而将原先束扬州改称的扬州恢复为束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撤消束扬州,将它并入扬州。顺帝升明三年,改称扬州刺史为扬州牧。管领十郡,八十县。户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人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阳尹,秦代为鄣郡,治所在今吴兴的故鄣题。选初属是国,:主玉刘边谋反失败,县改属江都国。武帝元封二年,称为丹阳郡,治所在现在宣城的宛陵县。晋武帝人康二年,分割丹千的一部分为宣球郡,治所在洼堕,而将且垦幽的治所移到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丹阳尹。管领八县。户四万一千零一十,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为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设置,孙权当政时将秣陵改为建业。晋武帝平吴国后,恢复为秣陵。太康三年,分割秣陵的水域以北为建业。愍帝即位后为了避愍帝的名讳,改称建康。
秣陵令,该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治所离京城六十里,就是今天的故治邮。晋安帝羞毖九年,将治所移到京城,在斗场那个地方。恭帝元熙元年,精简扬州府禁防参军,又将秣陵县的治所移到那裹。
丹杨令,是汉代的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割秣陵设立临江县。二年,改称江宁。
永世令,吴国分割溧阳设置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永世。惠帝时,一度归属义兴,不久又复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的吴地志说:“晋分永世。”太康志和永宁地志都没有这种记载,可能是东晋时设立的。文帝元嘉九年,将永世、溧阳二县合并。
溧阳令,汉代的旧县。吴国撤县改在那裹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溧阳县。
湖熟令,汉代的旧县。吴国撤县制改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湖熟县。
句容令,汉代的旧县。
会稽太守,秦时设立,管理星地。汉顺帝永建四年,分割会稽为吴郡,会稽的治所移到山阴。领十县。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人口三十四万八千零一十四。距离京都按水道算有一千三百五十五里,陆路的距离相同。
山阴令,汉代的旧县。
永兴令,汉代的旧县余暨县,吴国时改称永兴。
上虞令,汉代的旧县。
余姚令,汉代的旧县。
剡令,汉代的旧县。
诸暨令,汉代的旧县。
始宁令,何丞玉地志说是汉末分上虞地设立的。画返的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割上虞的南乡设立。”续汉志上没有这种记载。晋太康三年地志上有这种记载。
句章令,汉代的旧县。
鄮令,汉代的旧县。
鄞令,汉代的旧县。
吴郡太守,分割会稽而设置。孝武大明七年,一度属南徐州,八年,恢复旧建制。领十二县。户五万零四百八十八,人vi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距京都按水路计有六百七十里,陆路有五百二十里。
吴令,汉代的旧县。
娄令,汉代的旧县。
嘉兴令,该地本名长水,秦改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产生嘉禾,改称禾兴。孙皓的父亲名和,又改称嘉兴。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的虞乡设立。
海盐令,汉代的旧县。吴记上说:“本名武原乡,秦代以该地置海盐县。”
盐官令,汉代的旧县。吴记上说:“盐官本来归属于嘉兴,束吴立为海昌都尉的治所,此后改马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钱唐令,汉代的旧县。
富阳令,汉代的旧县。本名富春。孙权黄武四年,以该地为东安郡,七年,撤销。晋简文帝郑太后名讳为“春” 孝武适时改称富阳。
新城令,浙江的西南名桐溪,吴国立为新城县,后来并入桐庐。晋太康地志没有记载。强垒说:“晋末设立。”疑为太康末设立,不久又撤销了。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东吴分割富春县而设立。
桐庐令,东吴分割富春县而设立。
寿昌令,东吴分割富春县而设置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寿昌。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割吴郡、丹阳郡而设置。领十县。户四万九干六百零九,人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距京都按水道计有九百五十里,陆路有五百七十里。
乌程令,汉代的旧县,原先属吴郡。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乌程而设置。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名东安。顺帝升明元年恢复旧称。
武康令,东吴分割乌程、余杭设置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武康。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乌程而设置。
原乡令,汉灵帝中干二年,分割故鄣而设置。
故鄣令,汉代旧县,原先属丹阳郡。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割故鄣而设置。
余杭令,汉代旧县,原先属吴郡。
临安令,东吴分割余杭设置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临安。
于潜令,漠代旧县,原先属丹阳郡。
淮南太守,秦代设置九江郡,包括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改名淮南国,从中分出豫章郡,文帝又从中分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恢复为九江郡,治所在寿春县。后汉将治所移到阴陵县。魏恢复称淮南,治所又移到寿春。晋武壶主尘元年,又设置历厘、另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又设置钟离县,另见。都是两汉时的旧县。三国时,江淮是战争之地,之间无人居住的地方各有数百里,上述各县都在江北淮南,那些地方都没有民户居住。东吴被平定后。百姓各自返回原先居住的地方,所以又恢复上述诸县的建制。后来中原地区大乱,胡寇屡次南侵,淮南的百姓多南渡。盛童初,麸些、巡在辽进作乱,胡寇又大举南来,百姓南渡长江的更多,于是在辽亩暂借地重置进直塑及诸县,置末于是割旦厘的于湖县作为陋的辖境。宋孝武帝去塱六年,以淮南郡并入宣越,宣继邓的治所迁到王塑。八年,恢复淮南郡,属于直鱼出。旦眯壶始三年,又仍旧属扬州。领六县。户五千三百六十二,人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距京都按水路计有一百七十里,陆路有一百四十里。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杨县而设置,本来是东吴的督农校尉治所。
当涂令,晋成帝时,与逡道一起作为借地设置的侨县设置,晋末分割王溯的一部分作为辖境。
繁昌令,汉代旧名,原先属颖川。魏分割颖川设置襄城,仍属颖川。晋混乱时撤销襄城郡,以繁昌县属淮南,分割于湖作为辖境。
襄垣令,该地本为芜湖,芜湖县,漠代旧县。到了晋末设置襄垣县,属于上党。上党百姓南渡过江,借地设置郡县,以旧芜湖地作治所,后来将上党郡改为县,属于淮南。文帝元嘉九年,撤上党县,将它并入襄垣。
定陵令,汉代旧名,本来属于襄城,后来分割芜湖为辖境。
逡道令,选伐称作逡遒,晋住称作逡道,后来分割芜湖为辖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割丹阳而设置。领十县。户一万零一百二十,人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距京都按水路计有五百八十里。陆路有五百里.
宛陵令,汉代的旧县。
广德令,何志地志说:“汉代的旧县。”前后汉志都未记载,疑是东吴所设置。
怀安令,东吴设置。
宁国令,东吴设置。
宣城令,漠代旧县。
安吴令,东吴设置。
泾令,汉代旧县。
临城令,东吴设置。
广阳令,汉代的旧县称陵阳,子明成仙于该县山中,所以用作县名。晋成帝杜皇后名讳中有“陵”字,咸康四年改名广阳县。
石城令,汉代的旧县。
东阳太守,原先是会稽丙部都尉,东吴孙皓宝鼎元年设置。领九县。户一万六千零二十二,人口十万七干九百六十五。距京都按水路计有一千七百里,陆路距离相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割乌伤而设置。
太末令,汉代的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割乌伤、上浦设置。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割太末设置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信安。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割诸暨而设置。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割诸暨而设置。
定阳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割信安而设置。
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割太末设置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昌。
临海太守,原本是会擅束部都尉。并汉时都尉治所在鄞,后漠时分割会稽设置吴郡,都尉的治所可能移到童室了。孙亮太平二年时设置。领五县。户三千九百六十一,人el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零一十九里,陆路距离相同。
章安令,续汉志说:“旧冶县,地处闽生,光武帝时改名章安。”晋太康记则说:“原本是鄞县南部的浦乡县,汉章帝章和年间设置。”不知道谁说的对。
临海令,东吴分割章安而设置。
始丰令,东吴设置时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始丰。
宁海令,何承天地志说是汉代旧县。按前后汉志、晋太康地志都无记载。
乐安令,晋康帝分割始丰而设置。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割临海而设置。领五县。户六千二百五十,人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里,陆路有二千六百四十里。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而设置,又有人说是顺帝永和三年设置的。
安固令,东吴设置时名罗阳,孙皓时改名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安固。
松阳令,东吴设置。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割永宁而设置。
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黄船屯设置始阳县,后来又改名横阳县。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时分割丹阳而设置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新安。领五县。户一万二千零五十八,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距京都水路计有一千八百六十里,陆路一千八百里。
始新令,孙权时分割歙地而设置。
遂安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安。
歙令,汉代旧县。
海宁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海宁。开始分割歙地设置诸县时,又曾分置黎阳县,大明八年,并入海宁。
黟令,汉代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代永嘉大乱的时候,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以及徐州的淮北流民,都相率渡过淮河,也有渡过长江停留在晋陵郡境内的。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将滞留在淮南的流民迁徙到江南晋陵郡各县,并替那些迁到江南和留在江北的人暂借地建立侨郡侨县来加以管理.徐、兖二州本来治理江北,在江北又暂借地置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才开始将徐州在淮北的部分称为北徐州,淮南的部分仍然称徐州。后来又将幽州、冀州合并到徐州,将青州、并州合并到兖州。武帝永初二年,将徐州称为南徐州,而将在淮北的北徐州衹称为徐州。文帝元嘉八年,又以江北地区称南兖州,江南地区称南徐州,治所在京口,分割扬州的晋陵、兖州的九个借地设置的郡中在江南的部分归属于南徐州,所以南徐州兼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的郡县。永初二年郡国志又载有南沛、南下邳、广乎、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于南兖州,南下邳合并于南彭城,广乎并入南泰山。现在南徐州领有十七郡,六十三县。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人口四十二万零六百四十。距京都水路有二百四十里,陆路有二百里。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另见。晋元帝初年,分割吴郡海虞县的北部地区设置束海郡,设立郯、朐、利城三县,而将祝其、襄贲等县的治所设在曲阿县。穆帝永和年间,东海郡移出京口,郯、朐、利城三县的治所也都设在京口。文帝元嘉八年设置南徐州,以束海作为南徐州管理下的郡,以丹徒作为束海郡的属县。郯县和利城都有了管辖的实际领土。永初郡国志有襄贲、另见。祝其、厚丘、都是汉代旧名。西隰何氏志说是东晋所置。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撤厚丘将它并入襄贲县。何氏志、徐氏志都不载厚丘,其余都与永初郡国志相同。襄贲、祝其、西隰,都是徐氏志写成后所撤销的。东海郡领有六县。户五千三百四十二,人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漠代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割丹徒的岘西作为郯县的辖境。
丹徒令,原本属于晋陵,古代名朱方,后来又名谷阳,秦改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名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恢复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徒、曲阿而设置。
毗陵令,宋孝武帝大明末年,一度属于东迤郡。
朐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孝武帝时,分割郯县西界为它的辖土。
利城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文帝时,县与束海郡都有实际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另见。晋混乱时,琅邪国人跟随置元童过辽的人有一千多户,左兴三年设置怀擅昼。旦阳虽然有退邪国相但并无王国实际领有的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邪郡,镇守在江乘县的渣洲金继,请求割及鳗的逊设置琅邪郡,又分割丝垂壁的部分土地设立临。永初郡国志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都另见。三县,并且分割临沂及建康作为三县的土地。费县治理宫城的北部。元嘉八年,撤销即丘县,将它并入阳都。十五年,撤费县。将它并入建康与临沂。孝武帝大明五年,撤销阳都,将它并入临沂。现在领二县。产二千七百八十九,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距南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陆路一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临沂令,汉代旧名。前汉时属于束海,后汉和晋代属琅邪。
江乘令,汉代旧县。本来属于丹阳,东吴时撤县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江乘县。
晋陵太守,东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撤典农校尉,设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后来又将治所迁回毗陵。东海王刘越的世子名毗,而束海国从前的食邑就在毗陵,永嘉五年,元帝将毗陵改为晋陵。才将治所从毗陵迁移到丹徒。太兴初年,晋匿郡和丹徒县的治所都在京口,郗鉴又将治所迁回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又迁回晋陵。原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一度改属南徐。领六县。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人口八万零一百一十三。距南徐州水路有一百七十五里,陆路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里,陆路同。
晋陵令,原名延陵,汉代改名毗陵,后来县与郡都改为晋陵。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曲阿的延陵而设置延陵乡。
无锡令,汉代旧县。东吴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南沙令,原本是东吴的司盐都尉公署所在地。东吴时名沙中。东吴被平定后,设置暨阳县时将主蝗割属暨屡。晋成帝咸康七年,撤销盐署,设置南沙县。
曲阿令,原名云阳,秦始皇时改为曲阿。东吴嘉禾三年,恢复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改称曲阿。
暨腿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无锡、毗陵而设置。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吴兴的阳羡、丹阳的永世而设置。永世不久还又划归丹阳。本来属于扬州,明帝泰始四年,一度属南徐州。领有五县。产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人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距南徐州水路有四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阳羡令,漠代旧县。
临津令,从前属阳羡,设立义兴郡时独立成县。
义乡令,从前属长城、阳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独立成县。
国山令,从前属阳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独立成县。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划分宣城的广德、吴兴的故鄣、长城及阳羡、义乡五县的部分土地而设置。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另见。领有二县。户一千五百九十三,人口一万零六百三十四。
兰陵令。(另见)
承令(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乡县并入承县。永初郡国志、何、徐氏志都不载合乡县。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另见。永初郡国志又有盖县。另见。领三县。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另见) 东莞令(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入东莞县。
姑幕令,汉代旧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设置。光武帝将它并入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又分割临淮的旧地设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又分出下邳的淮南置临淮郡,治所在盱眙。江东时借地设侨郡。永初郡国志又有盱眙县,何氏志、徐氏志无盱眙。领有七县。户三千七百一十一,人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晋伐时属于广陵。
射阳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建制。
凌令,前汉时属泗水,后汉时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恢复设置,仍属广陵。
淮浦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陵。
淮阴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陵。
东阳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广陵,晋太康地志载属临淮。
长乐令,本来是长乐郡(另见)。后合并成昼长安郡。
淮陵太守,原本是淮陵县,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时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将它改为淮陵国。永初郡国志又有下相、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载属临淮。广阳(广阳,汉高祖立为燕国,昭帝时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年恢复。魏、晋时称为燕国。前汉时属广阳县,后汉时无,晋复有此也)。二县。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五,人口一万零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临淮。后废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为梱捂,顺帝升明元年恢复旧名。
徐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工邳,晋太康地志中属临淮。
阳乐令,汉代旧名,本来属辽西。文帝元嘉十三年,将工扭并入阳乐。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另见),江左时借地重置。晋明帝又设置南下邳郡,成帝又设南沛郡。文帝元嘉年间,划分出南沛郡部分地区置北沛郡,归属于南兖州,而南沛郡仍属南徐州。孝武帝大明四年,将南沛郡、北沛郡一起合并到南彭城。领有十二县。户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人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
吕令。另见。
武原令,汉代旧名。
傅阳令,汉代旧名。
蕃令,另见。刘宋起兵之初,撤销军户设置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恢复蕃县旧称。
薛令,另见。刘宋起兵之初,撤销军户而置建熙县,永初元年,恢复薛县旧名。
开阳令,前汉时属束海,章帝建初五年归属琅邪。晋代借地重置,仍归属琅邪,安帝时一度属彭城。
杼秋令,汉代旧名。
汶令,前汉时属于梁,后漠、晋时属沛。
下邳令,另见。原先属南下邳。
北浚令,原先属南下邳,两汉时无此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下邳,原先名浚县。但广陵郡旧有浚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因下邳的凌县并非旧地却同名,便将下邳的浚县改为北凌县。
僮令(另见),原本属南下邳。南下邳原有良城县,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入僮县。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别见),领四县。户一千八百四十九,人口七千四百零四。
清河令。(别见)
东武城令。(别见)
绎幕令。(别见)
贝丘令。(别见)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别见),永初郡国志又载有钜野、昌邑二县(都是汉代旧名)。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一十八,人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乡令。(别见)
湖陆令,前漠时称为湖陵,汉章帝时改为如今的县名。
高平令。(别见),文帝元嘉十八年,将钜野县并入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另见),领四县。户二千一百七十八,人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丘令。(别见)
新乐令,两汉时无此县,魏国分割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而新乐县属于该郡。柬晋时曾设立乐陵郡及诸县,后来撤销,将新乐县划归南平旦。
东武令。另见。
高密令,另见。东晋立高密国,后来成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降为高密县,属于南平昌。
南济阴太守,两汉和晋代属兖州,前汉初年属于梁国,景帝中六年,从中划出济阴国,宣帝甘匿二年,改名为定陶国,后来恢复济阴的名称。永初郡国志又载有句阳、定陶二县。都是汉代的旧名。现在领四县。户一千六百五十五,人口八干一百九十三。
越达令。另见。
冤句令,汉代旧名。
单父令,前汉时属于山阳。
城阳令,汉代旧名。
南濮阳太守,原本是东郡,属于兗州,晋武帝咸宁二年,将它封给皇子司马允,因为东”不可以用作国名,而东郡有濮阳县,所以称濮阳国。濮阳,是汉代的旧名。改封到淮南后,濮阳国又恢复称东郡。赵王伦抡篡位后,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不久,濮阳王又被废,而郡名却不再改变。永初郡国志又有鄄城。二汉时属于济阴,晋太康地志中属于濮阳。现在领有二县。户二千零二十六,人口八千二百三十九。
廪丘令,并选及晋太康地志有廪丘县,后汉无。文帝元嘉十二年,将鄄城并入廪丘。
榆次令,汉代旧名,到晋代时属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另见。永初郡国志有广平,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改名为广平。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撤销并入钜鹿。魏时又分钜鹿、魏郡恢复为广平。束晋借地重立为侨郡,晋成帝咸康四年撤销,后来又恢复。治所寄托在丹徒,领有广平、易阳、易阳,两汉时属于赵,晋太康地志属于广平。曲周前汉时属于广平,称作曲周。后汉时属钜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平,称为曲梁。三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广干郡为广平县,归属于南泰山。现领有三县。户二千四百九十九,人口一万三千六百。
南城令。另见。
武阳令。另见。
广平令,前汉时属于广平,后汉时属于钜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平。
济阳太守,晋惠帝分割陈留设济阳国。领有二县。户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口八千一百九十二。
考城令,前汉时称为甾,属于梁国,章帝时改名为考城,属于陈留。晋太康地志未记载。
鄄城令。另见。
南鲁郡太守,鲁郡另见。又有樊县。前汉时属东平,后汉晋太康地志均属于任城。现领有二县。户一千二百一十一,人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鲁令。另见。
西安令,汉代旧名,原本属于齐郡。齐郡在江侨南渡后借地重立为侨郡,后来撤销,设立西安。文帝元嘉十八年,将樊并入西安。永初郡国志无西安县。
徐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东海郯县,魏、晋、宋时期治所在彭城。明帝时,淮北被敌寇占领,于是暂借地重立徐州,治所在钟离。泰豫元年,治所移到东海跑历。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割南兖州的钟离、豫州的马头,又分割秦郡的顿丘、梁郡的谷熟、历阳的郑,设立新昌郡,又设置徐州,治所仍迁回钟离。现在先列出徐州旧领有的各郡在前,将新分割的各郡附在后面。原先领有十二郡,三十四县。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人口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现在领有三郡,九县。彭城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六十里,陆路有一千里。
彭城太守,汉高帝时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又改为楚国,章帝时又改回为彭城郡。领有五县。户八千六百二十七,人口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汉代的旧县。
吕令,汉代的旧县。
蕃令,汉代的旧县,属于鲁。晋惠帝元康时期改隶彭城。蕃读音为皮。因汉末太傅陈蕃之子陈逸曾任鲁相,故改读音。
薛令,汉代的旧县,属于鲁。晋惠帝元康时期改属彭城。
留令,汉代的旧县。
沛郡太守,秦时为泗水郡,汉高租时改名。原属豫州,江左时改划配鱼出。领有三县。户五千二百零九,人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距徐州陆路有六十里。距京都有一千里。
萧令,漠代的旧县。
相令,汉代的旧县。
沛令,汉代的旧县。
下邳太守,前汉时本为临淮郡,武帝设立,明帝时改为下邳。晋武帝分割下邳的淮南为临淮,而下邳的建制仍同以前一样。领有三县。户三千零九十九,人口一万六千零八十八。距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陆路有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六十里,陆路八百里。
下邳令令,前汉时属东海郡,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于下邳郡。
良成令,前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下邳郡。
僮令,前汉时属于临淮,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下邳。
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割东海郡的一部分而设置。领有三县。户三千一百六十四,人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距徐州陆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六百里,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昌虑令,为汉代的旧县。
承令,汉代的旧县。
合乡令,含代的旧县。
东海太守,秦代为郯郡,汉高帝时改为东海。宋明帝失去淮北后,在赣榆县借地侨立青州。泰始七年,又设置束海县,隶属于束海郡,又分割赣榆县设置郁县,建立了西海郡,让它们都隶属于侨立的青州。现领有二县。户二千四百一十一,人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一千里,陆路八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襄贲令,汉代的旧县。
赣榆令,前汉时属于琅邪,后汉时隶属东海。魏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割琅邪而设置。咸宁三年,又合并到琅邪郡,太康十年又恢复设置。领有三县。户八百八十七,人口七干三百二十。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有一千四百里。
莒令,前汉时属于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孝武帝大明五年将县令改为县长。
诸令,前汉时隶属于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载属城阳。
东莞令,汉代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是旧县名,前汉时隶属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东莞,晋惠帝时分割塞差而设立。领有三县。户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口一万零七百五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盖令,前汉时隶属琅邪,后汉时隶属太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新泰令,魏国时设立,隶属于泰山。
发干令,汉代旧名,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无记载。东晋时配属束安郡。
琅邪太守,秦代设置。领有二县。户一千八百一十八,人口八千二百四十三。距州治陆路有四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五百里。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费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时隶属泰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琅邪。
即丘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均隶属琅邪。
淮阳太守,晋安帝义熙年问将流寓侨郡的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领有四县。户二干八百五十五,人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距州治水路有六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五十里。
角城令,晋安帝义熙年间将流寓侨郡县的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
晋宁令,原先隶属济岷,渡江流亡侨居百姓聚集而配属淮阳。
宿预令,晋安帝时设立。
上党令,原先是为流亡寄居百姓在当地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淮阳。
阳平太守,阳平原本是县名,隶属东郡。魏国分东郡与魏郡为阳平郡。原先隶属司州,为流寓百姓设郡后配属。永初郡国志又记载有廪丘县。另置。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二十五,人口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馆陶令,汉代旧名。
阳平令,汉代旧名。
濮阳令,原先是为流寓百姓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阳平郡。
济阴太守,汉景帝时设立,隶属兖州。束晋时该郡百姓流亡寄居徐州,因而分割徐州地侨立辽渣郡。领三县。户二千三百零五,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改属。
定陶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顿丘令,隶属顿丘,东晋时割配济阴。
北济阴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升立。领有三县。户九百二十七,人口三千八百一十。
城武令,前漠时隶属山阳,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阴。
丰令,汉代旧名,隶属沛郡。孝武帝大明元年恢复设置。
离狐令,前汉时隶属束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阴。
钟离太守,原本隶属南兖州,晋安帝时从南兖州分出而设置。案卷记载汉代的九江郡、晋代的淮南郡有钟离县,就是该地。领有三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二,人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距京都陆路有六百二十里,水路有一千零三十里。
燕县令,另见。原先隶属东燕。东晋设侨县安置流亡寄居的士民时配属钟离。
朝歌令,原本隶属河内郡,晋武帝分割河内设置汲郡,朝歌又隶属汲郡。东晋设侨县时配属钟墼。
乐平令,前汉时名清,隶属东郡,章帝时改称乐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束晋设侨县时配属钟离。
马头太守,隶属南豫州,是原先淮南当涂题的地方,晋安帝时设立,因山体形似马头而得名。领三县。户一千三百三十二,人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五十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虞县令,汉代旧名,隶属梁郡。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零县令,晋安帝时设立。
济阳令,原先隶属济阳。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新昌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设立。
顿丘令,二汉时隶属东郡,魏国时隶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割淮阳设置顿丘郡,顿丘逊又隶属于焉。江左时安置流亡寄居于此的士民时又设立,隶属秦郡。原先有沛县,元台八年时并入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
谷熟令,前汉时无此县,后汉、晋代隶属于梁。永初郡国志及何氏志、徐氏志都记载隶属南梁。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新昌。
酂令,汉代隶属沛,晋优隶属谯。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谯改属历阳,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新昌。
南兖州刺史,中原战乱时,北方州郡流民多南渡,晋成帝设立亩蛮业,治所附设在塞旦。当时又设置南青州和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南兖州。文帝元嘉八年,才分割江淮间的土地作为南兖州的辖境,治所在广陵。永初郡国志中记载南兖州领有十四郡。其中南高平、南平旦、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山郡,如今都隶属徐州。又有东燕郡,江左时分割选屋而设立的,领有燕县、前汉时称南燕,后汉称恋,都隶属东郡。太康地志载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共四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考城将它并入游瑟。十九年,又撤销东燕郡将它改为东燕县,隶属南濮阳,后来又撤销东燕县。南东平郡领范、蛇丘、历城共三县。高密郡领有淳于、黔陬、营陵、夷安共四县。南齐郡领有安西、临菑共二县。南平原郡领有平原、高唐、茌平都另见。共三县。济岷郡江左设立。领有营城、晋宁江左设立。共二县。雁门郡汉代旧郡。领有楼烦(别见)。阴馆(前汉作“观”后汉、晋作“馆” 广武(前汉隶属太原,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雁门。崞、马邑都是汉代旧名。共五县。以上七郡二十三县,都撤并到南徐州。何压志所记载的各侨郡侨县又有钟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郡。钟离郡现在隶属徐州。雁门郡领有楼烦、阴馆、广武三县。平原有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县。东平领范、朝阳、历城三县。北沛郡领有符离、萧、相、沛四县。符离是汉旧县。其余三县另见。共十四县。起居注记载,元嘉十一年,将南兖州束平郡的干陆并入范,寿张并朝阳,平原的济岷、晋宁并入营城,在此之前已降边岖登为县。高唐并入茌平。按以上五县都是五台十一年所撤并,那么平陆、寿张应在永初郡国志上有记载,但永初郡国志上却无此二县,不知什么缘故。徐氏志有南东平郡,领有范、朝阳、历城、楼烦、阴观、广武、茌乎、营城、临苗、平原十县,那就是雁门郡和平原郡都已经并入束平郡了。孝武帝大明五年,将束平郡并入广陵。宋代又暂借地重置新平、北淮阳、北济阴、北下邳、东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兖州治所迁到盱眙。三十年,撤南兖州将它并入南徐州,后来又恢复南兖蛆建制,治所也迁回卢堕。f巡志记载直室州领有九郡三十九县。户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南兖州领有十一郡四十四县。距京都水路有二百五十里,陆路有一百八十里。
广陵太守,汉高帝六年设立,隶属荆国,十一年,改隶吴国,景帝四年,改名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改名为广陵。原先隶属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治所在淮阴故城,后来设在射阳,射阳别见。江左时治所在广陵。永初郡国志上贿舆、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撤销临淮改广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入江都。肥如、潞、真定、新市五县。都是二汉时的旧名。肥如隶属辽西,潞隶属上党,真定在前汉时隶属真定,后汉撤销真室巫将真室瑟改隶常山,晋伐也隶属常山。新市在二汉、晋伐都隶属中山。永初郡国志上说以上四县原本隶属辽西,那就是说置末时迄酉侨郡已撤销而并入广陵了。晋尽志有肥如、新市,徐志的记载和今天的建制相同。现在领有四县。户七千七百四十四。人口四万五千六百一十三。
广陵令,汉代旧县。
海陵令,前汉时隶临淮,后汉和晋隶属广陵,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高邮令,汉代旧县。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江都令,汉代旧县。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六年复设。东晋时又撤销建制并入舆,元嘉十三年恢复建制并入江都。
海陵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广陵郡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徐州。领六县。户三千六百二十六,人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距州治水路有一百三十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三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建陵令,晋安帝时设置。
临江令,晋安帝时设置。
如皋令,晋安帝时设置。
宁海令,晋安帝时设置。
蒲涛令,晋安帝时设置。
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设置。
海陵太守,晋安帝年间将流亡寄居在当地的士民改为合并管理时分割广陵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徐州。领有四县。户二千八百一十四,人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距州治水路有三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五百里,陆路相同。
山阳令,在射阳县境内,地名山屋,同区郡一起设置。
盐城令,原先叫盐渎,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晋垡隶属广陵,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二年恢复设立。晋安帝时改称盐城。
东城令,晋安帝时设置。
左乡令,晋安帝时设置。
盱眙太守,盱眙原本是县名,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下邳,晋隶属临淮,晋安帝时分割而设置盱眙郡。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口六千八百二十五。距州治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二百零九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里。
考城令。另见。阳城令,晋安帝时设置。 直渎令,晋安帝时设置。 信都令,信都虽然是汉代旧名,此地却不是是非之地。地在河北。此为宋末设置。
睢陵令,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宋末设置。
秦郡太守,晋武帝分割扶风设置秦国,中原大乱,百姓南迁,寄居于堂邑。堂邑原本为县,前漠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属广陵,晋代又隶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临淮的淮陵置堂邑郡,安帝时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豫州,元嘉八年改隶南兖州。永初郡国志又载秦郡领临涂、晋代、宋代设立。平丘、漠代旧县,隶属陈留,晋太康地志中未记载。外黄、汉代旧名,隶属陈留。沛、雍丘、浚仪、顿丘另见。共七县。何氏志无雍丘、外黄、平丘、沛四县,徐氏志又不载浚仪。元嘉八年,将沛县并入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割顿丘隶属于新昌。秦郡领有四县。户三千三百三十三,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六。距州治水路有二百四十一里,陆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一百五十里,陆路一百四十里。
秦令,本来隶属秦国,安置流亡寄居的百姓时设立。文帝元嘉八年,将临涂并入秦,将处茎并入逡堡。孝武孝建元年,将浚仪并入豢县。
义成令,江左时设立。
尉氏令,汉代旧名,属于陈留。文帝元嘉八年,将平丘并入尉氏。
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设立。又将历阳的乌江和并此共二县,设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撤销临江郡。怀德就在原郡治所在地,乌江还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另见。何一区志上说,北沛新设立。徐志说是南沛。永初郡国志上又载符离、洨(别见)、竹邑(前汉时名竹。李奇说,就是今天的邑。后汉时名竹邑。到晋都隶属于沛。杼秋(前汉时隶于梁,后汉、;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迹。四县。杼秋治所在无锡,其余各县治所在广陵。文帝元嘉墓十二年,将北沛郡的竹邑并入杼秋,何志、徐志都未记载此二县,原因不详。起居注载,孝武大明五年,分割广陵立沛郡,治所在肥如县噬。但当时并无肥如县,可能是肥如旧县所在地。两汉、晋太康地志都没有肥如县。沛郡应当是大明五年以前撤销的,到大明五年又设立起来。现在领三县。户一千一百零九,人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
萧县令。另见。
相县令。另见。
沛县令。另见。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设立。
江阳令,与新平郡同时设立。
海安令,与新平郡同时设立。
北淮阳太守,宋末设立的侨郡。
晋宁令。另见。
宿预令。另见。
角城令。另见。
北济阴太守,济阴郡别见。宋丢失淮北桥后设立的侨郡。
广平令,前汉时临淮有广平县,后汉以后未设立。
定陶令。另见。
阳平令。另见。
上党令。另见。
冤句令。另见。
馆陶令。另见。
北下邳太守,脚另见。塞丢失2眦后设立的侨郡。
僮县令。另见。
下邳令。另见。
宁城令。另见。
东莞太守,东莞郡另见。宋丢失淮北后设立的侨县。
莒县令。另见。
诸县令。另见。
东莞令。另见。
柏人令,汉代旧名,隶属赵国。宋丢失淮北后设立的侨县。
兗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山阳郡昌邑县,魏、晋时期治所在廪丘,武帝平定河南,治所改在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所在邹山,后又借治彭城。二十年,撤销兖州,将兖州各郡分属徐州、冀州。三十年六月又恢复兖州,治所在瑕丘。两汉时山阳郡有瑕丘县。永初郡国志载有束郡、陈留、濮阳三郡,而没有阳干郡。束郡领有白马、另见。凉城、两汉时束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记载,可能就是凉城。东燕另见。三县。陈留郡领有酸枣、汉代旧县。小黄、雍丘、白马、襄邑、尉氏六县。郡、县都另见。濮阳郡领有濮阳、廪丘都另见。二县。宋末丢失淮北,暂借地重置兖州,治所借设在淮阴。淮阴另见。兖州领有六郡,三十一县。户二万九千三百四十。人口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汉高帝时设立。永初郡国志又有山茌(另见)、莱芜(汉代旧名)、太原(本为郡,后立为侨县)三县,而无钜平县。现领有八县。户八干一百七十七,人口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奉高令,汉代旧县。
钜平令,汉代旧县。
赢令,汉代旧县。
牟令,汉代旧县。
南城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晋伐隶属泰山。
武阳令,汉代旧县。
梁父令,汉代旧县。
博令,汉代旧县。
高平太守,原先为梁国,汉景帝中六年,分割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改为山阳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与徐氏志又都有任城县,前汉时隶属东平郡,章帝元和元年,分割东平设任任城,又属焉。晋置丛也任城。江左撤幽设幽。后来撤销。现在领有六县。产六千三百五十八,人口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二。距州治陆路有二百二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三十里。宋明帝泰始五年,在淮南当涂县境内设立高平侨郡,领有高平、金乡二县。当年又设睢陵县。
高平令,前汉时名稿县,章帝时改名。
方与令,汉代旧县。
金乡令,前汉时无,后汉、晋有。
钜野令,汉代旧县。
平阳令,汉代旧县称做南平阳。
亢父令,汉代旧县。原隶属任城。
鲁郡太守,秦代名薛郡,汉高后时改名。原本隶属涂丛,光亘游时改属鱼出,塞置时隶属兖州。领有六县。户四千六百三十一,人el二万八千三百零七。距州治陆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邹令,汉代旧县。
汶阳令,汉代旧县。
鲁令,汉代旧县。
阳平令,孝武大明元年设立。
新阳令,孝武大明年问设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设立。
东平太守,汉景帝分割梁国设济东国,宣帝时改为东平郡。领有五县。户四千一百五十九,人口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有五百里,陆路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四百里。宋末又在淮阴设束平侨郡。
无盐令,汉代旧县。
平陆令,汉代旧县。
须昌令,前汉时隶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东平。
寿昌令,春秋时称作曰良,前汉时名寿良,隶属东郡,光武帝时改称寿张,隶属东平。
范令,汉代旧县。四县都治于郡下。
阳平太守,魏时分割魏郡而设立。文帝元嘉年间,流亡的难民来此寓居,后来撤销,孝武大明元年恢复设立。领有五县。户二千八百五十七,人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馆陶令,汉代旧县。治所寄设在无盐。
乐平令,魏立,隶属阳平。后汉东郡时曲有乐平县,不是这个地方。治所寄设在下平陆。
元城令,漠代旧名。治所借设在无盐。
乎原令,另见。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置。
顿丘令,另见。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置。
济北太守,汉和帝永元二年,分割泰山郡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载有临邑、两汉时隶属东璺,晋太康地志记载属济北。束阿两汉时隶属束型,晋伐未设置。二县,耋武帝大明元年撤销,应在{巫志上有记载而却没有记载,不知是什么原因.领有三县。户三千一百五十八。人口一万七千零三。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五百里。宋末又在淮阳设立济北侨郡。
蛇丘令,前汉时隶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济北郡。
卢令,前汉时隶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济北郡。
谷城令,前汉时未设立,后汉时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