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百战奇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俟其困敝而击之,则无不胜矣。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
晋书:后魏武帝,亲征后燕慕容德于邺地,前军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言卓]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今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言卓]曰:“魏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未修,敌来未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策也。”
<b>译文</b>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实施防御作战时,不可轻易与敌决战。为使我军安全无危,鉴于士兵恋乡易散,应当征集丁壮,储备粮谷,保卫城镇,守险拒敌,断敌粮道。从而使敌人欲战不能,粮草不济,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时,再出兵反击它,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晋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驻守邺城的后燕大将慕容德,魏前军拓跋章部被后燕军所击败。慕容德打算乘胜再攻击北魏军,他的别驾韩进见说:“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战略谋划,然后再出兵攻战。现在,对魏军不能攻击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慕容德问道:“都是些什么理由?”韩回答说:“魏军远离本土入侵我境,利于在平原旷野与我速战速决,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一条理由;魏军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经置于死地必定拚命奋战,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二条理由;魏军前锋遭到挫败,其后续部队必然固守阵地,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三条理由;魏军众多,我军寡少,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四条理由。而我军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士兵恋乡容易逃散,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一条理由;倘若出击而不胜,军心势必动摇,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二条理由;我们的护城壕尚未修好,敌人来攻,我无法防守,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三条理由。上述诸点,都是兵家所忌讳的问题。因此,不如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自然困难异常,而就地解决则现在野外又无粮食可以掠夺。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消耗过大,而使士兵困毙增多。魏军长时间出征在外,其弱点就会逐渐暴露无遗,那时我军乘机奋起攻击它,便可以取得胜利了。”慕容德听了韩的一席话后,十分赞赏地说道:“你所讲的这些话,真像张良、陈平为刘邦所献的谋策啊!”
<b>解析</b>
本篇以主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本土上实施防御作战的“主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在人类战争史上,大凡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其实力往往比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要强大得多。在强敌进攻的形势下,防御一方怎样才能打败进攻之敌而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这常常是战争指导者所极为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篇正是从战略防御作战的角度,提出不要轻率、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要采取“保城备险”以消耗敌人、“绝其粮道”以困敝敌人的方针,然后待敌疲惫不堪之时,再集中兵力歼灭它。这对力量弱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无疑是比较稳妥可行的正确作战方针。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进攻的邺城防御作战,就是较好地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一个成功战例。从当时的战略态势看,是魏攻燕守;从双方兵力对比看,是魏众燕寡。燕军统帅慕容德在取得击败魏军前锋部队的初战小胜后,打算乘胜大举反攻,与魏军主力决战。但别驾韩却认为决战条件不成熟,他根据“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晋书-慕容德记,下同)的对双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深沟高垒,以佚待劳”积蓄力量,伺机决战的正确方针。慕容德采纳了韩的战略主张,于是召还部队,固守邺城,并亲自抚慰将士。因此,全军上下“人感其德,皆乐为致死”其后,乘魏军内部矛盾激化而“各引军潜遁”的有利时机,慕容德及时派将率军追击,结果大败魏军,取得了邺城保卫战的胜利。
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俟其困敝而击之,则无不胜矣。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
晋书:后魏武帝,亲征后燕慕容德于邺地,前军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言卓]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今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言卓]曰:“魏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未修,敌来未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策也。”
<b>译文</b>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实施防御作战时,不可轻易与敌决战。为使我军安全无危,鉴于士兵恋乡易散,应当征集丁壮,储备粮谷,保卫城镇,守险拒敌,断敌粮道。从而使敌人欲战不能,粮草不济,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时,再出兵反击它,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晋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驻守邺城的后燕大将慕容德,魏前军拓跋章部被后燕军所击败。慕容德打算乘胜再攻击北魏军,他的别驾韩进见说:“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战略谋划,然后再出兵攻战。现在,对魏军不能攻击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慕容德问道:“都是些什么理由?”韩回答说:“魏军远离本土入侵我境,利于在平原旷野与我速战速决,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一条理由;魏军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经置于死地必定拚命奋战,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二条理由;魏军前锋遭到挫败,其后续部队必然固守阵地,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三条理由;魏军众多,我军寡少,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四条理由。而我军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士兵恋乡容易逃散,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一条理由;倘若出击而不胜,军心势必动摇,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二条理由;我们的护城壕尚未修好,敌人来攻,我无法防守,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三条理由。上述诸点,都是兵家所忌讳的问题。因此,不如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自然困难异常,而就地解决则现在野外又无粮食可以掠夺。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消耗过大,而使士兵困毙增多。魏军长时间出征在外,其弱点就会逐渐暴露无遗,那时我军乘机奋起攻击它,便可以取得胜利了。”慕容德听了韩的一席话后,十分赞赏地说道:“你所讲的这些话,真像张良、陈平为刘邦所献的谋策啊!”
<b>解析</b>
本篇以主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本土上实施防御作战的“主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在人类战争史上,大凡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其实力往往比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要强大得多。在强敌进攻的形势下,防御一方怎样才能打败进攻之敌而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这常常是战争指导者所极为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篇正是从战略防御作战的角度,提出不要轻率、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要采取“保城备险”以消耗敌人、“绝其粮道”以困敝敌人的方针,然后待敌疲惫不堪之时,再集中兵力歼灭它。这对力量弱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无疑是比较稳妥可行的正确作战方针。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进攻的邺城防御作战,就是较好地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一个成功战例。从当时的战略态势看,是魏攻燕守;从双方兵力对比看,是魏众燕寡。燕军统帅慕容德在取得击败魏军前锋部队的初战小胜后,打算乘胜大举反攻,与魏军主力决战。但别驾韩却认为决战条件不成熟,他根据“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晋书-慕容德记,下同)的对双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深沟高垒,以佚待劳”积蓄力量,伺机决战的正确方针。慕容德采纳了韩的战略主张,于是召还部队,固守邺城,并亲自抚慰将士。因此,全军上下“人感其德,皆乐为致死”其后,乘魏军内部矛盾激化而“各引军潜遁”的有利时机,慕容德及时派将率军追击,结果大败魏军,取得了邺城保卫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