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甲申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42章 倒计时开始()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六。
北京城的风沙一般是在清明之后才能刮起来,今年好像来的早了,狂风席卷了沙子一直在肆虐,竟然没有止歇的意思。
就在昨天,扼守居庸关的大将把雄关要塞献给了李自成,此重要关口一失,北京城已经敞开在闯军面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京师都炸了营。
从今天早上开始,李闯大军的前锋已经陆续出现在城外……
素来迟钝的百姓似乎变的敏感了,直觉告诉他们大祸就要临头,每个人都烦躁不安的寻找避祸方法。
有钱人家挖开地窖,把金银细软和粮食米水埋藏起来,然后关门闭户举家不出;贫寒人家则不顾一切用最后的救命钱换取酒肉,大肆享受之后走上街头,看看有没有抢劫的机会。
居住在外城的人家甚至已经偷偷写好了“大顺之民”的布幌,随时准备挂在家门口。
各种各样的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宫女和太监在半公开的藏匿财物,各宫里的嫔妃都在哭哭啼啼,仿佛末日一般。
素来“果断决绝”的崇祯皇帝尽起武库中所有精良火器,交给襄城伯李国桢,让这位李大人去扫荡反叛。
“愿卿涤荡闯逆,必鼎录铭功。搬旋师奏凯歌之时,朕必亲赏,于天下共享太平……”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这个时候再说什么太平不太平的,确实有些不伦不类。
现在还指望依武力压服李自成,可能么?李四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发生什么。
天还没有大亮,宫门已开,这说明崇祯皇帝已经开始办公。
无奈的承认这一点:无论崇祯有多少过失,绝对不是个贪图享乐的昏君,这样勤奋的皇帝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并不多见。
但是……勤奋……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足足领先了三百六十五年的思想反而让李四心里苦涩不堪:天还不亮就起来处理政事的皇帝在整个大明朝也不多见,可是无论西暖阁的崇祯如何励精图治,大明朝终究已经走到了她宿命的尽头,灭亡已近在咫尺。
知道历史的走势之后,反而愈发痛苦:这是一个沉闷而又血腥的时代,是一个叫人绝望的时代,是一个把英雄变成奴才的时代……
“李校典?”同为东宫师的侍讲杨廷麟正急匆匆的小跑着。
似乎想不到在这个时候李四还能来,想要开口夸赞几句又感觉不合时宜,索性开门见山:“李校典赶紧去太极殿禀告万岁,李国桢率京营火器兵投敌了,要陛下早做决断。”
原来如此。
崇祯皇帝勉励的话音犹在耳边回响,拿着精锐火器击贼的李国桢一出城立刻改旗易帜,投了大顺军。
投降的李国桢本想捞个首顺的大功,不想李自成大骂这老小子“不念国恩”之后,亲手抽了他几鞭子,捆起来丢到了一边,然后就忙着收编他的火器兵去了。
“我?我是太子校典,不大合适……”
“都什么时候了,顾不得这么许多,宫中内卫大多上了城墙。内卫指挥使连个影子也找不到,兵... -->>
第42章 倒计时开始()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六。
北京城的风沙一般是在清明之后才能刮起来,今年好像来的早了,狂风席卷了沙子一直在肆虐,竟然没有止歇的意思。
就在昨天,扼守居庸关的大将把雄关要塞献给了李自成,此重要关口一失,北京城已经敞开在闯军面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京师都炸了营。
从今天早上开始,李闯大军的前锋已经陆续出现在城外……
素来迟钝的百姓似乎变的敏感了,直觉告诉他们大祸就要临头,每个人都烦躁不安的寻找避祸方法。
有钱人家挖开地窖,把金银细软和粮食米水埋藏起来,然后关门闭户举家不出;贫寒人家则不顾一切用最后的救命钱换取酒肉,大肆享受之后走上街头,看看有没有抢劫的机会。
居住在外城的人家甚至已经偷偷写好了“大顺之民”的布幌,随时准备挂在家门口。
各种各样的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宫女和太监在半公开的藏匿财物,各宫里的嫔妃都在哭哭啼啼,仿佛末日一般。
素来“果断决绝”的崇祯皇帝尽起武库中所有精良火器,交给襄城伯李国桢,让这位李大人去扫荡反叛。
“愿卿涤荡闯逆,必鼎录铭功。搬旋师奏凯歌之时,朕必亲赏,于天下共享太平……”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这个时候再说什么太平不太平的,确实有些不伦不类。
现在还指望依武力压服李自成,可能么?李四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发生什么。
天还没有大亮,宫门已开,这说明崇祯皇帝已经开始办公。
无奈的承认这一点:无论崇祯有多少过失,绝对不是个贪图享乐的昏君,这样勤奋的皇帝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并不多见。
但是……勤奋……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足足领先了三百六十五年的思想反而让李四心里苦涩不堪:天还不亮就起来处理政事的皇帝在整个大明朝也不多见,可是无论西暖阁的崇祯如何励精图治,大明朝终究已经走到了她宿命的尽头,灭亡已近在咫尺。
知道历史的走势之后,反而愈发痛苦:这是一个沉闷而又血腥的时代,是一个叫人绝望的时代,是一个把英雄变成奴才的时代……
“李校典?”同为东宫师的侍讲杨廷麟正急匆匆的小跑着。
似乎想不到在这个时候李四还能来,想要开口夸赞几句又感觉不合时宜,索性开门见山:“李校典赶紧去太极殿禀告万岁,李国桢率京营火器兵投敌了,要陛下早做决断。”
原来如此。
崇祯皇帝勉励的话音犹在耳边回响,拿着精锐火器击贼的李国桢一出城立刻改旗易帜,投了大顺军。
投降的李国桢本想捞个首顺的大功,不想李自成大骂这老小子“不念国恩”之后,亲手抽了他几鞭子,捆起来丢到了一边,然后就忙着收编他的火器兵去了。
“我?我是太子校典,不大合适……”
“都什么时候了,顾不得这么许多,宫中内卫大多上了城墙。内卫指挥使连个影子也找不到,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