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旭翻看了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虽然他一心去接着研究那万化枢机的奥妙,看看能不能摸出别的武功秘籍、奇珍异宝。但是却摸不清鱼辅国会不会用什么神妙的手段盯着自己。毕竟此人可以千里传音易如反掌,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隔空遥感的诡秘手段。如果自己能启动万化枢机,从里面摸出什么神兵利器,续命金丹,然后让鱼辅国知道了,李旭可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变成老太监的开箱工具。
于是皇帝只好耐下心来继续翻看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开创这门武学的青先生除了在图版上汇出了练功的姿势与真气的走向外,还在图版后面的文字中言简意赅的阐述了他的武学思想。
但凡佛门武功,多半出自天竺,极少数为中原高僧所创或者改编,总而言之是出自于天竺学说。天竺的学说与中土知识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中原以为,人体有奇经八脉,十二正经。而天竺对人体的认识与中原学说就不同,他们认为人体有三脉七轮。对人体的认识既然不同,则真气养育的方法与运行的路线自然更是不同。
而后佛教自天竺传来中土,经过近千年与中原武学的融汇之后渐渐与中原武林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之说贯通,不过彼此由来的理论基础不同,彼此之间自然多少还有差异存在。所以越为高深的佛门武学,其与中原功夫之间的沟壑便越深。
《金钟罩》为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中的魁首,自从东传中土之后,屡有中原高手参学,然而因为这门功夫过于高深,绝大多数唯有照本宣科一层层修炼,难出其原来窠臼。
然而在虞朝太祖和群雄逐鹿之时,有一位青先生,此人深谙佛法与中原医理,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融为一体,合成一门绝技。
李旭按照铜板书页上的文字描述比照铜板上的图画,愈发觉得这位青先生实在是学究天人。原来依照《金钟罩》这门功夫的本意,需要按照天竺三脉七轮之说,将真气养育于身体不同的七处地方,借由左中右三条不同的经脉运使内力。而那位青先生认为天竺的学说在养育真气之处比单纯讲究丹田蕴化的中原传统武学较为精妙。
天竺所谓七轮,三轮位于头脑眉心至咽喉之间,一轮在心胸正中,还有三轮位于下丹田附近。那位青先生认为传统中原武学酝酿真气于下丹田,称之为气海,而脑宫左右作为养神之地。天竺功夫别出机杼,于脑宫于胸腹蕴化真气,平白比中原武学多了两处丹田。然而经脉却过于粗疏,只有左中右三脉,在真气的运使上远不如中原武林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使全身。
所以天竺武学往往真气醇厚,内力过人,然而运使起来与中原武术却不能相比。天竺武学,仿佛把自己练成一块大石头,虽然别人凿不动你,你想伤人却略显不足。而中原武学仿佛将人铸成一口利剑,伤人足够,却难以自持。
这是青先生简单地分辨,他也在文里指出,下天武学浩如烟海,各有独到之处,他只是泛泛而论,不能因此就认为天下武学便是如此。青先生在卷首还提到,他听说在西域与突厥之西还有大国如波斯、大食、条支、大秦、安息、贵霜等国。既然天竺武学对于中原还有补充裨益,他希望后来者可以前往这些域外之国旁征博引,寻求当地武学中可以补充中原武学的技法,将中原武学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有这样的见识,难怪可以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两样绝学融会贯通。《十三太保横练》是中原硬功中的上品,在修习的时候要调制不同的丹药和油膏,丹药内服来调整身体的机能增强抗打击力,油膏外用改变身体原本柔软的性质,增长骨骼筋肉的力气。青先生以为这套方法见效很快,借由丹药油膏这些外力可以事半功倍,然而在运使如意上却隔了一层。
更何况借由外力,根基不稳,遇见内家高手极容易被对方的玄妙内力克制。
而《金钟罩》则修行过于复杂,需要将体内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后,分散于七轮之中,在分散蓄养时需要仔细控制各轮真气,谓之“封关”,如果各轮所蓄养的真气性质和数量存在差异,那么便不能算是成功,会留下极大地隐患。
将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境已经是很难,还要讲七轮中的真气调配至和谐之境那更是难上加难。故而纵然有人练成《金钟罩》,因为“封关”时蓄养的真气并不和谐,也会留下极大地罩门,容易为敌所乘。
为了将这两门功夫融为一体,青先生将解决之道放在了真气之上。
自古不管是哪一门派,都将真气作为修行第一紧要,然而真气究竟为何,却莫衷一是。似乎大家都知道武功依赖真气,然而真气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却没有人去探究。
这位与虞朝太祖同时代的青先生以为真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似有实无之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真气。读到这里,李旭便知道一来为何鱼辅国为何不愿看别的宗师留下的武学典籍。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修行了一世的武功,借着真气之力能够飞天遁地隔空传音,还能空手点火力敌千军,现在忽然有人跟你说这世间并不存在什么真气,当然会嗤之以鼻。
... -->>
李旭翻看了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虽然他一心去接着研究那万化枢机的奥妙,看看能不能摸出别的武功秘籍、奇珍异宝。但是却摸不清鱼辅国会不会用什么神妙的手段盯着自己。毕竟此人可以千里传音易如反掌,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隔空遥感的诡秘手段。如果自己能启动万化枢机,从里面摸出什么神兵利器,续命金丹,然后让鱼辅国知道了,李旭可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变成老太监的开箱工具。
于是皇帝只好耐下心来继续翻看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开创这门武学的青先生除了在图版上汇出了练功的姿势与真气的走向外,还在图版后面的文字中言简意赅的阐述了他的武学思想。
但凡佛门武功,多半出自天竺,极少数为中原高僧所创或者改编,总而言之是出自于天竺学说。天竺的学说与中土知识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中原以为,人体有奇经八脉,十二正经。而天竺对人体的认识与中原学说就不同,他们认为人体有三脉七轮。对人体的认识既然不同,则真气养育的方法与运行的路线自然更是不同。
而后佛教自天竺传来中土,经过近千年与中原武学的融汇之后渐渐与中原武林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之说贯通,不过彼此由来的理论基础不同,彼此之间自然多少还有差异存在。所以越为高深的佛门武学,其与中原功夫之间的沟壑便越深。
《金钟罩》为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中的魁首,自从东传中土之后,屡有中原高手参学,然而因为这门功夫过于高深,绝大多数唯有照本宣科一层层修炼,难出其原来窠臼。
然而在虞朝太祖和群雄逐鹿之时,有一位青先生,此人深谙佛法与中原医理,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融为一体,合成一门绝技。
李旭按照铜板书页上的文字描述比照铜板上的图画,愈发觉得这位青先生实在是学究天人。原来依照《金钟罩》这门功夫的本意,需要按照天竺三脉七轮之说,将真气养育于身体不同的七处地方,借由左中右三条不同的经脉运使内力。而那位青先生认为天竺的学说在养育真气之处比单纯讲究丹田蕴化的中原传统武学较为精妙。
天竺所谓七轮,三轮位于头脑眉心至咽喉之间,一轮在心胸正中,还有三轮位于下丹田附近。那位青先生认为传统中原武学酝酿真气于下丹田,称之为气海,而脑宫左右作为养神之地。天竺功夫别出机杼,于脑宫于胸腹蕴化真气,平白比中原武学多了两处丹田。然而经脉却过于粗疏,只有左中右三脉,在真气的运使上远不如中原武林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使全身。
所以天竺武学往往真气醇厚,内力过人,然而运使起来与中原武术却不能相比。天竺武学,仿佛把自己练成一块大石头,虽然别人凿不动你,你想伤人却略显不足。而中原武学仿佛将人铸成一口利剑,伤人足够,却难以自持。
这是青先生简单地分辨,他也在文里指出,下天武学浩如烟海,各有独到之处,他只是泛泛而论,不能因此就认为天下武学便是如此。青先生在卷首还提到,他听说在西域与突厥之西还有大国如波斯、大食、条支、大秦、安息、贵霜等国。既然天竺武学对于中原还有补充裨益,他希望后来者可以前往这些域外之国旁征博引,寻求当地武学中可以补充中原武学的技法,将中原武学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有这样的见识,难怪可以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两样绝学融会贯通。《十三太保横练》是中原硬功中的上品,在修习的时候要调制不同的丹药和油膏,丹药内服来调整身体的机能增强抗打击力,油膏外用改变身体原本柔软的性质,增长骨骼筋肉的力气。青先生以为这套方法见效很快,借由丹药油膏这些外力可以事半功倍,然而在运使如意上却隔了一层。
更何况借由外力,根基不稳,遇见内家高手极容易被对方的玄妙内力克制。
而《金钟罩》则修行过于复杂,需要将体内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后,分散于七轮之中,在分散蓄养时需要仔细控制各轮真气,谓之“封关”,如果各轮所蓄养的真气性质和数量存在差异,那么便不能算是成功,会留下极大地隐患。
将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境已经是很难,还要讲七轮中的真气调配至和谐之境那更是难上加难。故而纵然有人练成《金钟罩》,因为“封关”时蓄养的真气并不和谐,也会留下极大地罩门,容易为敌所乘。
为了将这两门功夫融为一体,青先生将解决之道放在了真气之上。
自古不管是哪一门派,都将真气作为修行第一紧要,然而真气究竟为何,却莫衷一是。似乎大家都知道武功依赖真气,然而真气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却没有人去探究。
这位与虞朝太祖同时代的青先生以为真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似有实无之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真气。读到这里,李旭便知道一来为何鱼辅国为何不愿看别的宗师留下的武学典籍。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修行了一世的武功,借着真气之力能够飞天遁地隔空传音,还能空手点火力敌千军,现在忽然有人跟你说这世间并不存在什么真气,当然会嗤之以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