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历史的拐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纳帛一匹、粟两石。这种新的租税征调制,既改变了租调负担轻重不均的情况,又限制了宗主大族对奴婢和耕牛的占有数量,可以把大批农民直接掌握在政府手中。因为对农民来说,按户所征的租税比以往减少了许多。
由于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北魏的经济有了很大恢复。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开垦了大量荒地,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耕作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过去由于多年战乱而引起的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景象很快得到改变。
北魏建国之初,定都于平城。平城地处西北边塞,气候寒冷,变化无常,春天黄沙滚滚,冬天白雪盖地,加上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常常发生灾荒。遇到灾情严重之年,平城满街都躺着饿死的人。京城尚且如此,荒凉的乡村饿死的人就更多了。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随着形势变化,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开始逐步南移。平城作为都城,不仅其周边的农业生产条件差,而且在这里不易控制全国的局势,加上平城是鲜卑贵族的旧地,旧的习俗浓厚,保守势力很大,他们不愿意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极力反对改革。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北魏政权的巩固。魏孝文帝于491年亲政之后,为改变上述状况,又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
魏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迁都洛阳既能改变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又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可解脱一百多年来在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更有利于继续进行改革。洛阳地处中原地区,四周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交通十分便利,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是东汉、西晋的京城。魏孝文帝经过周密计划,决定采取坚决措施,把都城迁至洛阳。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以生产力水平高、文化发达的汉族去影响和改变生产力低下、文化相对落后的鲜卑民族,让鲜卑民族吸收汉族的长处,消除他们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差距,加强民族联系。迁都洛阳的当年,魏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贵族再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装,从装束上消除民族间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上,他下诏废除了鲜卑旧制,起用王肃,参照南朝汉族封建政权的制度和秦、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对官制、法律、礼仪、典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公元495年,魏孝文帝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要求一律讲汉语。第二年,魏孝文帝下诏改鲜卑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以汉族的门第等级为榜样,定出相应的门第等级。魏孝文帝还设法使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按照门第等级的高低实行对等联姻,并以此为荣。这实际上是借联姻把两族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命运拴在一起,以此来巩固北魏王朝政权。
魏孝文帝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一些鲜卑贵族的反对,随着改革的深入,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他采取坚决措施,排除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消除民族隔阂。
鲜卑人过去一直过着马背生活,游牧四方,剽悍善战,但缺乏文化修养,多武将,少文臣,重“武略”,轻“文治”。魏孝文帝在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过程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任贤举能,广开才路,把一大批有才干的人集中在自己的周围。
北魏王朝虽然也按照汉族统治者的方法,建立了门阀制度,把鲜卑人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为高低贵贱的等级,但魏孝文帝对西晋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一套等级制度并不是全盘接受。为了尽快选拔人才,魏孝文帝改变过去传统的考核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就决定升降。对五品以上的官员,他有时亲自进行考核。由于魏孝文帝礼贤下士,唯才是举,一大批人才成为他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重要力量。
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少有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促使中华民族各民族间团结融合、繁荣昌盛的杰出的风云人物。他在2岁时被立为皇太子,4岁登上皇位,24岁亲政。他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明显好转,促进了鲜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魏孝文帝的改革都是针对当时的弊政,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并且对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比如班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而且这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进一步汉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称为是鲜卑骄子,是个开明君主,在各个民族融合、互学先进经验、推动历史发展方面,作出过很大贡献。
纳帛一匹、粟两石。这种新的租税征调制,既改变了租调负担轻重不均的情况,又限制了宗主大族对奴婢和耕牛的占有数量,可以把大批农民直接掌握在政府手中。因为对农民来说,按户所征的租税比以往减少了许多。
由于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北魏的经济有了很大恢复。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开垦了大量荒地,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耕作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过去由于多年战乱而引起的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景象很快得到改变。
北魏建国之初,定都于平城。平城地处西北边塞,气候寒冷,变化无常,春天黄沙滚滚,冬天白雪盖地,加上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常常发生灾荒。遇到灾情严重之年,平城满街都躺着饿死的人。京城尚且如此,荒凉的乡村饿死的人就更多了。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随着形势变化,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开始逐步南移。平城作为都城,不仅其周边的农业生产条件差,而且在这里不易控制全国的局势,加上平城是鲜卑贵族的旧地,旧的习俗浓厚,保守势力很大,他们不愿意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极力反对改革。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北魏政权的巩固。魏孝文帝于491年亲政之后,为改变上述状况,又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
魏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迁都洛阳既能改变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又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可解脱一百多年来在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更有利于继续进行改革。洛阳地处中原地区,四周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交通十分便利,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是东汉、西晋的京城。魏孝文帝经过周密计划,决定采取坚决措施,把都城迁至洛阳。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以生产力水平高、文化发达的汉族去影响和改变生产力低下、文化相对落后的鲜卑民族,让鲜卑民族吸收汉族的长处,消除他们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差距,加强民族联系。迁都洛阳的当年,魏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贵族再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装,从装束上消除民族间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上,他下诏废除了鲜卑旧制,起用王肃,参照南朝汉族封建政权的制度和秦、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对官制、法律、礼仪、典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公元495年,魏孝文帝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要求一律讲汉语。第二年,魏孝文帝下诏改鲜卑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以汉族的门第等级为榜样,定出相应的门第等级。魏孝文帝还设法使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按照门第等级的高低实行对等联姻,并以此为荣。这实际上是借联姻把两族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命运拴在一起,以此来巩固北魏王朝政权。
魏孝文帝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一些鲜卑贵族的反对,随着改革的深入,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他采取坚决措施,排除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消除民族隔阂。
鲜卑人过去一直过着马背生活,游牧四方,剽悍善战,但缺乏文化修养,多武将,少文臣,重“武略”,轻“文治”。魏孝文帝在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过程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任贤举能,广开才路,把一大批有才干的人集中在自己的周围。
北魏王朝虽然也按照汉族统治者的方法,建立了门阀制度,把鲜卑人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为高低贵贱的等级,但魏孝文帝对西晋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一套等级制度并不是全盘接受。为了尽快选拔人才,魏孝文帝改变过去传统的考核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就决定升降。对五品以上的官员,他有时亲自进行考核。由于魏孝文帝礼贤下士,唯才是举,一大批人才成为他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重要力量。
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少有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促使中华民族各民族间团结融合、繁荣昌盛的杰出的风云人物。他在2岁时被立为皇太子,4岁登上皇位,24岁亲政。他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明显好转,促进了鲜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魏孝文帝的改革都是针对当时的弊政,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并且对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比如班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而且这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进一步汉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称为是鲜卑骄子,是个开明君主,在各个民族融合、互学先进经验、推动历史发展方面,作出过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