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谋定天下之扶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督师上任以前,除去李如柏那一系外,便只剩下满桂、赵率教这两位能算得上大将。
可惜,这两个哥们都是以前孙承宗在位的时候提拔起来的,算的上孙承宗的嫡系。而辽东督抚不和是惯例,袁崇焕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就和二人不大对付。
等到后来袁巡抚变成了袁督师,集蓟州、辽东等地的军政大权于手中,这仅存的两位辽东大将便先后悲催了。
袁督师大权在握,自然要秋后算账,何况二人性格和孙承宗比较接近,都比较死板,以不识时务著称。于是先后被调离了辽东前线,剥夺了立功的机会。
袁督师天启七年上任,一年时间不到,崇祯元年七月便把满桂赶去了关内,任职大同总兵,窝在山西喝老醋。紧接着,崇祯元年八月,赵率教也悲催了,被调到了山海关附近的永平,美其名曰防守山海关。
树倒猢狲散,二人手下的心腹将领,也被大规模的打压,降职的降职,战死的战死。
与此同时,袁督师大力提拔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填补满桂、赵率教离去后的权力空白,力图在满桂、赵率教外,另立辽东将门核心,从而把辽东军队牢牢的控制在手里。
不得不说,袁督师作为官僚还是很合格的,加上文武二道都在其掌管之中,一顶裁汰臃员的帽子扣了下来,简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快,辽东军队上上下下大大换血,变成了半独立于朝廷外的军阀势力。同时,战斗力也急剧下降。
眼下,锦州、大棱河堡、右屯等地便全归祖大寿掌管。
此时大明尚有八万余边军在辽东布防。其中六万号称“精锐”的主力沿大棱河布防,监视辽东建奴。剩下两万余人中,一万战力较弱,便入驻大棱河堡、右屯、锦州等地,防守城池兼维持地方治安。剩下的一万人全是老弱病残,基本上没有战力,只是和军中将领有或远或近的关系,没办法裁汰,便统统编成一队护粮兵,专职运送粮草。
一旦建奴来袭,如果建奴来的人少,估摸着打的过,前线的六万大军便会出兵搞定。倘若建奴来的人多,估摸着打不过,大军便会立马分散,进入大棱河堡、右屯,锦州等城池固守。
三地相隔均不远,不用担心被建奴分割包围。以锦州算,东北偏东方四十余里便是右屯,东北偏北方六十余里便是大棱河堡。这样的布防算起来还算保险,面对建奴大军,即使干不过,自保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由于年前袁督师的命令,今年务必齐心合力把锦州城池修好,所以征调的十万余民夫,绝大部分都在锦州城哼哧哼哧的干活,大棱河堡和右屯两地,各有数千人在清理残旧的城墙而已。
大棱河堡和右屯残破,存储粮食不安全。何况二地离锦州又不远,自然而然,粮草肯定囤积在锦州城中。前面提到的一万多护粮军,平时的任务就是从锦州城运送粮草,供应主力大军及右屯、大棱河堡等地。
袁崇焕和程本直在宁远商量定后,没过几天,调整布防的军令便到了驻守锦州的祖大寿手里。
祖大寿接过军令,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不懂了。自己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来没见过这么奇怪的军令。
什么?沿大棱河布防的六万主力全线回防,其中二万入驻右屯,剩下四万撤回锦州? 什么?锦州存储的十二万石军粮中,六万石移往大棱河堡?还指定由方振武带三千护粮军运输前往?再调两万石粮草前往右屯,这个可以理解,主力回防后,右屯那边要入驻两万大军,自然要多备粮草。只是往大棱河堡运送六万石粮草,实在太过奇怪了!
这军令实在奇怪,祖大寿左思右想硬是想不通。倘若是要大举进攻建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调集粮草前往大棱河堡自然说的过去。可是为何接到的军令明明是主力回防啊! 倘若是建奴大举来袭,大军回防自然是正常反应,可是为何又要调派大量粮草前往防守薄弱的大棱河堡呢?
莫不是建奴奸细假冒袁督师的军令? 想到这里,祖大寿又掏出了怀中的军令反复看了起来。 军令上字迹的确是袁督师亲手所写,每行字内第三、第八两个字都藏墨暗挑,这是袁督师亲笔的印记,自己身为袁督师的亲信,断然不会看错。军令上的印信相当清晰,也不像是伪造的。
祖大寿实在心里没底,只好请来自己的大舅子吴襄一起商议。
吴襄坐下后,接过袁督师的军令,仔细的看了一遍。 然后合上军令,仔细沉思了半晌。又打开军令,细细的看了一遍,接着开口说道:“复宇兄过虑了,督师这安排挺好,复宇兄大可按照督... -->>
袁督师上任以前,除去李如柏那一系外,便只剩下满桂、赵率教这两位能算得上大将。
可惜,这两个哥们都是以前孙承宗在位的时候提拔起来的,算的上孙承宗的嫡系。而辽东督抚不和是惯例,袁崇焕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就和二人不大对付。
等到后来袁巡抚变成了袁督师,集蓟州、辽东等地的军政大权于手中,这仅存的两位辽东大将便先后悲催了。
袁督师大权在握,自然要秋后算账,何况二人性格和孙承宗比较接近,都比较死板,以不识时务著称。于是先后被调离了辽东前线,剥夺了立功的机会。
袁督师天启七年上任,一年时间不到,崇祯元年七月便把满桂赶去了关内,任职大同总兵,窝在山西喝老醋。紧接着,崇祯元年八月,赵率教也悲催了,被调到了山海关附近的永平,美其名曰防守山海关。
树倒猢狲散,二人手下的心腹将领,也被大规模的打压,降职的降职,战死的战死。
与此同时,袁督师大力提拔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填补满桂、赵率教离去后的权力空白,力图在满桂、赵率教外,另立辽东将门核心,从而把辽东军队牢牢的控制在手里。
不得不说,袁督师作为官僚还是很合格的,加上文武二道都在其掌管之中,一顶裁汰臃员的帽子扣了下来,简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快,辽东军队上上下下大大换血,变成了半独立于朝廷外的军阀势力。同时,战斗力也急剧下降。
眼下,锦州、大棱河堡、右屯等地便全归祖大寿掌管。
此时大明尚有八万余边军在辽东布防。其中六万号称“精锐”的主力沿大棱河布防,监视辽东建奴。剩下两万余人中,一万战力较弱,便入驻大棱河堡、右屯、锦州等地,防守城池兼维持地方治安。剩下的一万人全是老弱病残,基本上没有战力,只是和军中将领有或远或近的关系,没办法裁汰,便统统编成一队护粮兵,专职运送粮草。
一旦建奴来袭,如果建奴来的人少,估摸着打的过,前线的六万大军便会出兵搞定。倘若建奴来的人多,估摸着打不过,大军便会立马分散,进入大棱河堡、右屯,锦州等城池固守。
三地相隔均不远,不用担心被建奴分割包围。以锦州算,东北偏东方四十余里便是右屯,东北偏北方六十余里便是大棱河堡。这样的布防算起来还算保险,面对建奴大军,即使干不过,自保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由于年前袁督师的命令,今年务必齐心合力把锦州城池修好,所以征调的十万余民夫,绝大部分都在锦州城哼哧哼哧的干活,大棱河堡和右屯两地,各有数千人在清理残旧的城墙而已。
大棱河堡和右屯残破,存储粮食不安全。何况二地离锦州又不远,自然而然,粮草肯定囤积在锦州城中。前面提到的一万多护粮军,平时的任务就是从锦州城运送粮草,供应主力大军及右屯、大棱河堡等地。
袁崇焕和程本直在宁远商量定后,没过几天,调整布防的军令便到了驻守锦州的祖大寿手里。
祖大寿接过军令,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不懂了。自己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来没见过这么奇怪的军令。
什么?沿大棱河布防的六万主力全线回防,其中二万入驻右屯,剩下四万撤回锦州? 什么?锦州存储的十二万石军粮中,六万石移往大棱河堡?还指定由方振武带三千护粮军运输前往?再调两万石粮草前往右屯,这个可以理解,主力回防后,右屯那边要入驻两万大军,自然要多备粮草。只是往大棱河堡运送六万石粮草,实在太过奇怪了!
这军令实在奇怪,祖大寿左思右想硬是想不通。倘若是要大举进攻建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调集粮草前往大棱河堡自然说的过去。可是为何接到的军令明明是主力回防啊! 倘若是建奴大举来袭,大军回防自然是正常反应,可是为何又要调派大量粮草前往防守薄弱的大棱河堡呢?
莫不是建奴奸细假冒袁督师的军令? 想到这里,祖大寿又掏出了怀中的军令反复看了起来。 军令上字迹的确是袁督师亲手所写,每行字内第三、第八两个字都藏墨暗挑,这是袁督师亲笔的印记,自己身为袁督师的亲信,断然不会看错。军令上的印信相当清晰,也不像是伪造的。
祖大寿实在心里没底,只好请来自己的大舅子吴襄一起商议。
吴襄坐下后,接过袁督师的军令,仔细的看了一遍。 然后合上军令,仔细沉思了半晌。又打开军令,细细的看了一遍,接着开口说道:“复宇兄过虑了,督师这安排挺好,复宇兄大可按照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