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七零养家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家交流,在最后的两三天才出来见见新人罢了。
这举动不可不说是直白表现对华国作家的蔑视了。
好在作协做事稳妥,房间一应都留着,甚至还多订了几间,以备不时之需,避免了人家突然前来却准备不周的窘况。
数名白人男性面上的表情大多不耐烦,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周围,仿佛站在这里多么辱没他们的身份。为首的那个也皮笑肉不笑的正在跟作协主席团的一个理事说着话,旁边还有一个翻译模样的即时帮理事翻译。
或许是为首的白人作家说了什么不客气的话,翻译的面色明显不对了起来,翻译给理事后,理事的面色也并不好看。但仍维持了风度,伸手请几人去房间休息。
几人就这样趾高气昂的走上了楼梯。
查老见了,笑道,
“西方人往华国人面前一站,仿佛就成了上等人,神气十足,可见教养气度和人的等级并不是成正相关的。”
话中的挖苦之意十分明显。
温知秋也眉目微敛。别说是现在,就是再往后推四十年,有这种想法的西方人也不在少数。但因着国力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华国有了理性的认识,像今日这么倨傲的,也是少见。
正想着,就听查老长叹一声,
“也不知道何时,港省才能成为真正的港省,到底华国才是港省的家。”
温知秋闻言,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虽然国家已经施行了改革开放的措施,可国力强盛绝非一日之功。等港省回归华国之日――倘若历史的轨迹不变,还要再等十五年。十五年放在历史的悠悠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稚子迈入大学,一直生活在受大不列颠殖民的地方,新一代长起来的港省人,有多少都已经被大不列颠的文化同化,自认大不列颠人了。
查老眉目低垂,明显是想到了什么。温知秋便也不打扰,只安静的将盘中的小点心吃完。这是京市老店桂香村的招牌点心――玫瑰花糕,甜而不腻,很得温知秋口味。
温知秋早已经打好主意回家的时候买些给苏玉秀和孩子老人吃了。只是因着刚刚那一幕,口中滑腻清香的糕点也食不知味起来。
酒店供应的晚饭时间是下午五点到六点。众作家可以三三两两聚众找张圆桌,继续聊着没交流完的话题。饭桌,向来是华国人最爱促进感情的地方。
温知秋这些日子一直是和余老等人同座。无人和其搭话时,温知秋便安静的吃自己的饭。言语时又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诸位大作家言语间提及的典故也都如数家珍,很快就和几位前辈打好了关系。
而今天因着和终于露面的查老相谈甚欢,查老甚至主动邀请温知秋共进晚餐。
饶是余老这般年纪,也不由得对温知秋有几分羡慕之意。无他,和查老坐在一处的人数不多,却尽是贾平仄之类大家中的大家,得其指点几句,必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其它年轻的作家,看着温知秋的眼神热烈不已,恨不得立马把温知秋拽下来换上自己去。
贾平仄和史仁都是作协主席团的理事,平时甚少露面。此时见了温知秋这个见面陌生的,但在查老身上扫一眼,也就能猜到,
“这位是温小友吧。”
贾平仄和查老差不多的年纪,却要更高、更文弱、也更显文人气息些,也不知是不是和其常年写散文有关。
温知秋自然恭敬应是。
贾平仄笑问,
“温小友平时除了《蜀山》,还写过哪些文章?”
温知秋没想到今天一口气就将想见到的大家们见了个遍,心中很是欢喜。本就是求教而来,闻言认真回道,
“平素还写些札记,散文也略有涉及。”
“哦?”
贾平仄本是随口一问,没想到温知秋却如此回答,显然是来了兴趣,又道,
“都写过什么?”
贾平仄是著名散文大家。文笔悠然,读来如三月春风,却又意义深刻,人生哲理犹如一杯香茶,几层品悟间屡有新收获。其发表的散文,不是被编入教材,就是被编作题目,下至初中上至大学,学生们对贾平仄这个名字都十分熟悉,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场内除了史仁能跟其一较高下,其余人都是要逊色不少的――哪怕这些人本身已经颇有名气。
一时间,桌上其余的两位大家也将眼神放到了温知秋身上。
查老也明显诧异不已。他也写通俗小说,平素虽然也会写些其它的,但都与武侠打着关系,哪里像温知秋这么一蹦三千里。就是贾平仄写的小说,也和其散文一脉相承。虽然不至于到“隔行如隔山”的地步,但也可窥其间难度。
是故意逢迎还是确实有之,言语间略一摸底便一清二楚。
温知秋这辈子写的散文都没怎么发表过,上辈子写的散文也有几篇被编入教材。虽然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折磨了新生代的学生们,但要承认的是,这是对于温知秋水平的极大肯定。
温知秋想了想,便将几篇自己颇有把握的散文念了几句出来,其中不乏这世新作的。但为了不惹人起疑,涉及到这辈子没见识过的风俗文化,温知秋半个字都没提。
贾平仄初时还只客气的笑,听了没两句便眼前一亮。等温知秋语罢,当下便满是赞赏笑着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哪!”
查老和史仁也是没想到温知秋在散文当年也颇有些造诣,看向温知秋的眼神也更是欣赏。
“只当你有七窍心肝写得《蜀山》那般玄幻莫测,不曾想小友心思也如此细腻,一言一句感悟颇深哪。”
贾平仄显然对温知秋有了十分的兴趣,又提问了温知秋几句诗词歌赋,温知秋俱都对答如流,可见功底之扎实。当下眼中欣赏之意更甚,
“本以为你在体裁当年跨度过大,会根基不稳,不曾想你如此扎实,可见是下了不少苦工。如此也好,多接触些不同的文学,增长些见识,亦能有所进益。”
温知秋笑着应是,
“多谢前辈指点,晚辈日后定当更加潜心学习。”
贾平仄对温知秋谦逊的姿态也颇为满意,
“虽然还存在些毛病,可在你这个年龄,又主要发展通俗小说的前提下,已经不错了。只不过,若想在散文方面有所造诣,书读的一定不能少,见识也该越多越好,如果有条件,到各地去走走就更好了。见识开阔了,心境就开阔,如此笔下的文章就更有深度。”
温知秋牢记在了心里,思索间便隐隐有了打算。正打算回些什么,就听大厅一阵嘈杂。
只见下午的数个白人作家穿着双排扣西服慢悠悠的下楼来,下巴抬得极高,名副其实的鼻孔朝天。
为首的作家眼神在大厅内扫过一圈,便落在了温知秋等人的桌席上,一行人便迈着长腿慢悠悠的走了过来。
因着有贾平仄几位大家在,温知秋所在的位置最宽敞,也最空。一张足以容纳十人的圆桌就坐了四个人,相比其它座位,可不是最佳选择。
温知秋的位置正好直面前来的一行人,眼见为首的在桌边站定,叽里呱啦说了一串话,语速飞快,后面跟着的同伴露出看热闹的表情。
可以说,为首的白人根本就没想过在座之人能听懂他说些什么,语罢,便伸手抽了一张椅子要坐下,完全无视了在座的四个华国人。
贾平仄的眼角抖了一下,面色并不好看。这已经是明晃晃打在场众人的脸了,他怎能容忍。于是肃着面冷声道,
“贵国难不成没有礼节一词么?!”
查老也很是不满,只可惜他虽然在港省居住十几年,港省人讲的大多是粤语,英语水平因此只能说是一般,何况这人还有意刁难,说话说的噼里啪啦,还没回过神来,已经闭了嘴。
白人闻言,却借着听不懂的理由,笑嘻嘻的就要往下坐,仿似冷脸的众人给他们提供了多么可笑的表演。
瞧着不对的人已经机灵的去搬救兵,一行的白人作家却眼见着就要不请自坐了,而闻讯而来的翻译正小步往这里跑着。
正当时,一道温润却饱含强硬的男声在大厅里响起。
“贵国难不成没有礼节一词么?!”
场内顿时安静,并不是为话中的内容不客气,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因为这句话的发音,是英语,而非汉语。
而讲话的人,正是站在位置上冷面直视白人作家的年轻作家――温知秋。
大家交流,在最后的两三天才出来见见新人罢了。
这举动不可不说是直白表现对华国作家的蔑视了。
好在作协做事稳妥,房间一应都留着,甚至还多订了几间,以备不时之需,避免了人家突然前来却准备不周的窘况。
数名白人男性面上的表情大多不耐烦,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周围,仿佛站在这里多么辱没他们的身份。为首的那个也皮笑肉不笑的正在跟作协主席团的一个理事说着话,旁边还有一个翻译模样的即时帮理事翻译。
或许是为首的白人作家说了什么不客气的话,翻译的面色明显不对了起来,翻译给理事后,理事的面色也并不好看。但仍维持了风度,伸手请几人去房间休息。
几人就这样趾高气昂的走上了楼梯。
查老见了,笑道,
“西方人往华国人面前一站,仿佛就成了上等人,神气十足,可见教养气度和人的等级并不是成正相关的。”
话中的挖苦之意十分明显。
温知秋也眉目微敛。别说是现在,就是再往后推四十年,有这种想法的西方人也不在少数。但因着国力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华国有了理性的认识,像今日这么倨傲的,也是少见。
正想着,就听查老长叹一声,
“也不知道何时,港省才能成为真正的港省,到底华国才是港省的家。”
温知秋闻言,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虽然国家已经施行了改革开放的措施,可国力强盛绝非一日之功。等港省回归华国之日――倘若历史的轨迹不变,还要再等十五年。十五年放在历史的悠悠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稚子迈入大学,一直生活在受大不列颠殖民的地方,新一代长起来的港省人,有多少都已经被大不列颠的文化同化,自认大不列颠人了。
查老眉目低垂,明显是想到了什么。温知秋便也不打扰,只安静的将盘中的小点心吃完。这是京市老店桂香村的招牌点心――玫瑰花糕,甜而不腻,很得温知秋口味。
温知秋早已经打好主意回家的时候买些给苏玉秀和孩子老人吃了。只是因着刚刚那一幕,口中滑腻清香的糕点也食不知味起来。
酒店供应的晚饭时间是下午五点到六点。众作家可以三三两两聚众找张圆桌,继续聊着没交流完的话题。饭桌,向来是华国人最爱促进感情的地方。
温知秋这些日子一直是和余老等人同座。无人和其搭话时,温知秋便安静的吃自己的饭。言语时又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诸位大作家言语间提及的典故也都如数家珍,很快就和几位前辈打好了关系。
而今天因着和终于露面的查老相谈甚欢,查老甚至主动邀请温知秋共进晚餐。
饶是余老这般年纪,也不由得对温知秋有几分羡慕之意。无他,和查老坐在一处的人数不多,却尽是贾平仄之类大家中的大家,得其指点几句,必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其它年轻的作家,看着温知秋的眼神热烈不已,恨不得立马把温知秋拽下来换上自己去。
贾平仄和史仁都是作协主席团的理事,平时甚少露面。此时见了温知秋这个见面陌生的,但在查老身上扫一眼,也就能猜到,
“这位是温小友吧。”
贾平仄和查老差不多的年纪,却要更高、更文弱、也更显文人气息些,也不知是不是和其常年写散文有关。
温知秋自然恭敬应是。
贾平仄笑问,
“温小友平时除了《蜀山》,还写过哪些文章?”
温知秋没想到今天一口气就将想见到的大家们见了个遍,心中很是欢喜。本就是求教而来,闻言认真回道,
“平素还写些札记,散文也略有涉及。”
“哦?”
贾平仄本是随口一问,没想到温知秋却如此回答,显然是来了兴趣,又道,
“都写过什么?”
贾平仄是著名散文大家。文笔悠然,读来如三月春风,却又意义深刻,人生哲理犹如一杯香茶,几层品悟间屡有新收获。其发表的散文,不是被编入教材,就是被编作题目,下至初中上至大学,学生们对贾平仄这个名字都十分熟悉,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场内除了史仁能跟其一较高下,其余人都是要逊色不少的――哪怕这些人本身已经颇有名气。
一时间,桌上其余的两位大家也将眼神放到了温知秋身上。
查老也明显诧异不已。他也写通俗小说,平素虽然也会写些其它的,但都与武侠打着关系,哪里像温知秋这么一蹦三千里。就是贾平仄写的小说,也和其散文一脉相承。虽然不至于到“隔行如隔山”的地步,但也可窥其间难度。
是故意逢迎还是确实有之,言语间略一摸底便一清二楚。
温知秋这辈子写的散文都没怎么发表过,上辈子写的散文也有几篇被编入教材。虽然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折磨了新生代的学生们,但要承认的是,这是对于温知秋水平的极大肯定。
温知秋想了想,便将几篇自己颇有把握的散文念了几句出来,其中不乏这世新作的。但为了不惹人起疑,涉及到这辈子没见识过的风俗文化,温知秋半个字都没提。
贾平仄初时还只客气的笑,听了没两句便眼前一亮。等温知秋语罢,当下便满是赞赏笑着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哪!”
查老和史仁也是没想到温知秋在散文当年也颇有些造诣,看向温知秋的眼神也更是欣赏。
“只当你有七窍心肝写得《蜀山》那般玄幻莫测,不曾想小友心思也如此细腻,一言一句感悟颇深哪。”
贾平仄显然对温知秋有了十分的兴趣,又提问了温知秋几句诗词歌赋,温知秋俱都对答如流,可见功底之扎实。当下眼中欣赏之意更甚,
“本以为你在体裁当年跨度过大,会根基不稳,不曾想你如此扎实,可见是下了不少苦工。如此也好,多接触些不同的文学,增长些见识,亦能有所进益。”
温知秋笑着应是,
“多谢前辈指点,晚辈日后定当更加潜心学习。”
贾平仄对温知秋谦逊的姿态也颇为满意,
“虽然还存在些毛病,可在你这个年龄,又主要发展通俗小说的前提下,已经不错了。只不过,若想在散文方面有所造诣,书读的一定不能少,见识也该越多越好,如果有条件,到各地去走走就更好了。见识开阔了,心境就开阔,如此笔下的文章就更有深度。”
温知秋牢记在了心里,思索间便隐隐有了打算。正打算回些什么,就听大厅一阵嘈杂。
只见下午的数个白人作家穿着双排扣西服慢悠悠的下楼来,下巴抬得极高,名副其实的鼻孔朝天。
为首的作家眼神在大厅内扫过一圈,便落在了温知秋等人的桌席上,一行人便迈着长腿慢悠悠的走了过来。
因着有贾平仄几位大家在,温知秋所在的位置最宽敞,也最空。一张足以容纳十人的圆桌就坐了四个人,相比其它座位,可不是最佳选择。
温知秋的位置正好直面前来的一行人,眼见为首的在桌边站定,叽里呱啦说了一串话,语速飞快,后面跟着的同伴露出看热闹的表情。
可以说,为首的白人根本就没想过在座之人能听懂他说些什么,语罢,便伸手抽了一张椅子要坐下,完全无视了在座的四个华国人。
贾平仄的眼角抖了一下,面色并不好看。这已经是明晃晃打在场众人的脸了,他怎能容忍。于是肃着面冷声道,
“贵国难不成没有礼节一词么?!”
查老也很是不满,只可惜他虽然在港省居住十几年,港省人讲的大多是粤语,英语水平因此只能说是一般,何况这人还有意刁难,说话说的噼里啪啦,还没回过神来,已经闭了嘴。
白人闻言,却借着听不懂的理由,笑嘻嘻的就要往下坐,仿似冷脸的众人给他们提供了多么可笑的表演。
瞧着不对的人已经机灵的去搬救兵,一行的白人作家却眼见着就要不请自坐了,而闻讯而来的翻译正小步往这里跑着。
正当时,一道温润却饱含强硬的男声在大厅里响起。
“贵国难不成没有礼节一词么?!”
场内顿时安静,并不是为话中的内容不客气,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因为这句话的发音,是英语,而非汉语。
而讲话的人,正是站在位置上冷面直视白人作家的年轻作家――温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