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齐被撤职流放到岭南,作了他乡之鬼。孙权的二姑爷朱据,在发配到远方的途中被孙权赐死。此外,被砍头的还有张纯、吾粲;被酷刑拷问的有陆胤;被流放的还有张休、姚信。他们不是陆逊的部下,就是其亲属好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王派的骨干人物,全都得到提升,瓜分了原来属于陆逊的职位和权力:步骘升任陆逊留下的丞相一职,吕岱升任陆逊原来担任的上大将军,全琮升任右大司马。至此,孙权的偏向和意图彻底暴露无遗。
“二宫构争”和陆逊之死,笔者将其总结为孙吴历史上的“五三一事件”:定性是五个“最”字,起因是三个因素,后果是一个转折。
五个“最”字的定性是:堪称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大、结束方式最残酷、示范作用最恶劣、影响后果最严重的政治事件。
产生的根本起因,是以下三种因素的纠结和叠加:第一是孙权在修身上的堕落,从昔日的英明、大度和从善如流,变成昏聩、猜疑和偏听偏信;第二是孙权在齐家上的失败,不能教育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反而纵容他们只顾私利,骨肉相残;第三是孙权在治国上的恶化,从过去的“亲贤臣,远小人”,完全退化成“亲小人,远贤臣”。
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是孙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前兴旺发达的上升态势,到此戛然而止;从此政局急转直下,朝廷之上,君杀臣,臣废君,大臣互杀,血腥恶斗连续不断,直至灭亡。
对比陆逊与诸葛亮,两位大体同时担任本国丞相,彼此又还有交情,然而人生结局却有天渊之别:陆逊横遭猜疑,含冤而死;孔明却深受信任,托孤辅国。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结局,又都同样展现出悲剧性的审美境界。陆逊鞠躬尽瘁反遭迫害,是完美事物遭遇毁损的悲剧;孔明壮志未酬遗恨千古,是完美事物发生缺陷的悲剧。悲剧,最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至今讲述他们的历史故事,我们依然会深受触动,从而浮想联翩。正是因为深深的触动,所以三十年前笔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就把陆逊家族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正是:
忠心保国身冤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陆逊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朱然。
主帅型名将第四名——朱然
他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
一名震敌国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改了姓过继给舅舅当儿子,也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巍然屹立坚不可摧,逼得对方黯然撤军,从此威名震动曹魏。他,就是名列孙吴主帅型名将第四位的朱然。那么朱然是如何从孙权的陪读发小,成长为孙吴的主帅型名将?他又怎样在江陵保卫战中,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呢?
朱然字义封,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氏。原本姓施,十三岁时却改了姓。为什么呢?原来他妈妈姓朱,有个弟弟名叫朱治。这朱治可不是一般人物,当初他是孙权父亲孙坚的得力助手,孙坚死后又帮助孙权的大哥孙策,打回江东开创基业。孙策早死,朱治又全力辅佐孙权,完全称得上是孙吴的开国元老。可惜他没有儿孙命,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只好把姐姐的儿子施然,过继给自己当儿子。于是,施然就改了姓,变成了朱然。
朱然当时虚岁十三,与孙权同岁,就被安排陪同孙权读书。当时少年儿童发蒙读书,比较正规的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四五岁时,开始识字,课本大都采用李斯《仓颉篇》、史游《急就篇》等字书。第二阶段在六七岁时,开始读内容浅显的儒家经典,主要是《论语》和《孝经》。到了第三阶段八九岁,再学习儒家的大部头经典,包括《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周礼》《左传》《国语》等。这对发小当时读的什么书?据孙权自己说,是《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而这正是第三阶段的主要课本。
几年之后,两个小小少年长大成人,外貌各有特色。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描绘,孙权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嘴巴大大脸颊方,眼睛炯炯有神光。而《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中描绘的朱然,则是“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身高不到七尺,但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与季节气候完全没关系,而是指人的精气神非常饱满外露。七尺是多高?即现今一百六十八厘米。当时的一尺,以往学者大多认为相当于二十三厘米。其实准确地说,应当是二十四厘米。这个数据是谁给的?就是朱然本人给我们提供的,其中的故事,下一节就会讲到。
建安五年(200),十九岁的孙权继承大哥孙策,成为江东基业的新主宰。他的长年陪读伙伴朱然,自然也顺利进入仕途,当官了。那么朱然的表现如何呢?
他最早在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西北)当县长。当时,不到一万户居民的县,长官叫县长;超过一万户,叫县令。朱然很快显示出行政才能,从而升任郡太守。经过严格考察之后,孙权又给他两千人的军队,要他去平定山越,以便测试他的军事才能如何。
原来,孙权上台之初,内政上面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山越的反抗日益激烈。两汉以来,在现今浙江、江西和安徽三省交界的万山丛中,居住着大量的山民,史籍统统称之为“山越”。孙策攻占江东建立统治,曾经遇到山越的激烈反抗。孙策一死,山越的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山越人数众多,活动地域广大,所在地区又迫近孙吴当时的政治中心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因此孙权派出多支军队,前往山区平定山越的反抗,而朱然便是其中之一。朱然也没辜负发小君主的期望,一到分配给他的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市)西部,不过一个月左右,就把当地的山越反抗一一平定。孙权见他在用兵打仗方面很有天赋,就任命他为偏将军,正式进入军界。
建安二十四年(219),朱然随从主帅吕蒙,偷袭关羽进攻荆州。在占领关羽后方大本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之后,关羽从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前线撤退回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准备向西翻越荆山逃回益州。朱然奉命与潘璋跟踪追击,当年十二月在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擒杀关羽。战役结束后孙权论功行赏,朱然被提升为昭武将军,封为西安乡侯。按照当时的封爵制度,奖赏有功将领的侯爵,分为县、乡、亭三等。第一次封侯者,一般是封第三等的亭侯。朱然第一次封侯,就越级封了第二等的乡侯,即西安乡侯,可见在孙权眼中,朱然的功劳确实不小。
不仅孙权,还有另外一个人也非常欣赏朱然,他就是主帅吕蒙。擒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过度的思虑和劳累,使吕蒙本已多病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很快就在江陵病倒了。赶到江陵的孙权,亲自安排百般医治,依然无力回天。《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吕蒙病危之时,孙权慎重问他,谁来接替镇守江陵的重任。吕蒙对此早有考虑,回答是两句话:“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以朱然的胆量操守而论,接替我的职务绰绰有余,所以我认为可以任用他。借用现今歌曲《传奇》的句式来说,只因为吕蒙在临终前多说了这两句话,从此朱然就与江陵城池有了不解之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朱然从众将官中脱颖而出,出任江陵守军的指挥长官,孙权还特别授予他一根象征诛杀威权的“节”,使他有权诛杀违反军令的普通将士。两年多后,这位朱长官,又协助主帅陆逊,迎战前来为关羽复仇的刘备大军。他统帅五千人马,先是攻破了刘备的前锋部队,接着又去阻断对方的后路,实施前后夹击,打得刘备狼狈而逃。又立新功的朱长官,高升为征北将军、永安县侯。
但是,以上这些战功,都只能算是朱然在江陵舞台上的暖场戏码,小表演而已。真正的叫座大戏,还要数他即将演出的江陵保卫战。那么这场江陵保卫战是怎么打起来的?朱然要抵抗的是什么样的对手呢?
这场大战的起因,是孙权对曹丕的一场大忽悠。
自从赤壁之战使得三分局面开始出现之后,三方的关系中,曹、刘两家始终是势不两立的死敌,唯独孙权周旋于其余两方之间,时而联刘抗曹,时而亲曹击刘,把纵横捭阖的手段表演得淋漓尽致。为了集中力量消灭荆州的关羽,孙权可以主动向曹操称臣纳贡。为了对付东下复仇的刘备,孙权又向继承父亲权位的曹丕大灌迷魂汤。不仅送上吹捧曹丕的表章,还献上大批南方的特产贡品,海贝、明珠、珊瑚、玳瑁、犀角、象牙、孔雀、翠鸟,种种中原罕见之物摆满曹魏殿堂,把生性喜爱奇珍异宝的曹丕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决定封孙权为吴王,作为奖赏。不久,曹丕的封拜使团就直奔江南,而孙权也欣然接受奖赏。此后的大半年中,魏、吴两方的使者,不断来往于洛阳与建业之间。每次吴使来洛阳,必定带来一封措辞谦恭的表章和大批珍稀的贡品。但是,唯独对于曹丕的一项要求,即把王太子孙登送到洛阳去充当人质,孙权想尽一切理由加以拖延,始终没有照办。
孙权黄武元年(222)闰六月,名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到了深秋九月,忍耐不住的曹丕,派出特使前往江东,非要逼迫孙权交出太子孙登不可。已经渡过难关的孙权,马上变脸,拒绝特使入境。到了这时,曹丕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被孙权忽悠和愚弄。他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出动三路大军进攻孙权。其中有两路大军,分别由曹休、曹仁指挥,从东南方向的淮南进攻孙吴;而另外一路,则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四将,进攻正南方向朱然镇守的江陵。
以上三路大军中,曹丕最看好的,就是进攻朱然的这一路。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之一,是这一路距离曹魏的核心地区距离最近,发起军事行动最便利。原因之二,是这一路所通过的地带,基本上都是平坦的陆地,最适于曹魏的铁骑兵团快速运动。原因之三,是江陵城池曾经被曹魏占据过,所以对此处的地形地理并不陌生。正因为曹丕看好这一路,所以他才赶往位于这条通路上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进行声援和督战。
这样一来,朱然面临的对手就非同一般地强劲了。原因也有三:一是从兵力上说,朱然手下能够参战的只有五千人马,而对方的兵力,单单是前部军团就有三万之多,是他的六倍。二是对方的皇帝又来声援和督战,士气比往常更高涨。三是对方将领中的张郃和徐晃,与张辽、乐进、于禁齐名,堪称曹魏的五虎上将。五虎上将来了俩,这是好对付的吗?
但是朱然并不害怕。《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说他“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在战场碰到紧急情况,胆大镇定的表现远远超过常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中有底。朱然素来对军队训练抓得很紧,在平常没有军事行动的时候,也一点不放松,《朱然传》对此有档案记录:“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没有作战行动,早晚也要敲起战鼓,整装列队,进行作战训练,全体将士一个不落。时刻准备打仗,时刻准备打胜仗,他不是只挂在嘴上,而是切切实实落实在行动上。既然平常训练有方,遇到情况当然不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江陵城池的防御功能很有信心。
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江陵城池是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扩建的,接下来由吕蒙接收了:“旧城,关羽所筑,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西退。”建安十五年(210),刘备向孙权借得江陵所在的南郡,即所谓的“借荆州”。第二年刘备进入益州,关羽开始单独镇守江陵。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擒杀为止,关羽镇守江陵八个年头,他扩建城池,就在这段时间。时间不短,城池当然修得坚固。关羽所说的“不可攻”,既是舍不得攻,也是攻不下来的意思。吕蒙接收后很快去世,接下来由朱然镇守江陵,至今又有三个年头。以他那种平常就抓紧战备的作风,自然又会对城池修缮加固一番。
虽然朱然平常就抓紧军队的战备训练,他维修加固的江陵城池也非常坚固,但是面临强大对手的凶猛进攻,他能经受住考验吗?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呢?
话说曹真等四员大将,统领大军来在江陵城下。一到就沿着城池的外围,建立屯兵的营垒,然后向城池不断发起猛攻。那时候是冷兵器时代,所以曹军的攻城办法主要是三种。哪三种?从空间高度来说,是上中下三种位置。上面,是在城墙外边用木材架设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内发射弓箭,以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中间,是在城墙外边垒起土山,等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的时候,再派敢死勇士翻过城墙冲进城内。下面,是在城墙外边挖掘地道,穿过城墙通向城内,然后再从地道派兵冲进城去,即《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所说:“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
朱然毫无畏惧,指挥部下根据对方的战术,针锋相对给予还击。翻越土山企图攻进城内的,迎头砍下城去。挖掘地道企图穿越的,一露头就长矛大戟戳翻在地道里。从楼橹上发射弓箭的,命令狙击手凭借城墙的掩护,发射冷箭,抢先将他放倒在楼橹之上。
曹魏方面见攻城行动迟迟未能得手,便将进攻矛头转向城外孙吴的援军。原来,孙权调派的大将孙盛,率领一万人马,驻守在江陵城南的百里洲上,从南面对江陵进行有力的支援。这百里洲是当时长江中的一块大沙洲,非常适合擅长水战的孙吴军队在此建立据点。南边的有力支援,使得曹魏军队对江陵城池的包围,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缺口。现今曹军想要先把这支援军打掉,然后再来围攻城池瓮中捉鳖。
黄武二年(223)正月间,曹军的名将张郃,趁着长江水浅,指挥统领手下人马偷渡长江,在百里洲的空虚之处登陆,一登陆就突然发起猛攻。那边的孙盛猝不及防,招架不住,被迫乘船逃走。拿下百里洲后,曹军一面加紧围攻朱然的城池,一面用船只串连起来,在长江的江面上架设浮桥,以便从岸上直接调派人员和运送物资,到百里洲上巩固阵地。这是长江上最早架设浮桥的记载之一。
那边的孙权,得知百里洲失守,紧急调派三员将领,即潘璋、诸葛瑾和杨粲,前去夺回百里洲,援救江陵的朱然。但是,三员将领中,潘璋算是有经验的骁勇将领;而诸葛瑾,即诸葛亮的大哥,温文尔雅,适合当文臣,用兵打仗不是他的强项;至于杨粲,更算不上是孙吴的名将。三员大将就有两人不顶用,不是孙权不会用人,而是他没有挑选人的空间。前面说了,此番曹丕出动了三路大军,全面开花,孙权手下的得力将领,全都早就被派上了用场。如今他手上还能动用的将领,就这三位还算最好的。然而要他们去对付张郃这样的虎将,那就吃力得很了。所以在重新夺回百里洲的战斗中,孙吴方面一直未能得手。
迟迟不能得到外援,朱然的危险就急剧上升。首先是外部无所顾忌的对手,发起的攻城行动更加猛烈强劲。再有就是内部的军粮、武器,都得不到任何补充,日益匮乏。特别是粮食库存不多,开始减少用餐定量之后,出现了普遍的营养缺乏所导致的水肿。对于这种水肿,六十岁以上的读者应当都不会陌生。朱然以身作则,同甘共苦,鼓舞士气,等待外援;同时想出一个虎口夺食之策,来解决燃眉之急。他组织起一支突击队,乘对手松懈之机,猛然杀出城去,连续攻占对方两座屯兵的营寨,抢夺了一批粮食、兵器,得胜而归,于是军心大振。
世间上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再咬牙坚持那么一小段时间。朱然坚持住了,他的转机也就来了。此时,三月桃花水春潮即将到来,进攻百里洲的老将潘璋,便想给百里洲上的敌军也来一个瓮中捉鳖。他率军前往上游,砍伐大量的干枯芦苇,捆扎成筏子,准备点燃之后顺流而下烧毁浮桥。然后在春潮来临时,向困在百里洲上的魏军发起围攻。但是就在他准备停当之际,百里洲上的敌军却突然开始撤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在宛县督战的魏文帝曹丕,也是担心浮桥有失,更害怕春潮上涨之后会使曹军葬身鱼腹,所以紧急下令从百里洲撤军。孙吴的水军趁机发动追击,江陵城下的曹军也立脚不住,随之全军撤退。于是,这场江陵保卫战,就以朱然获得胜利而告终。
江陵之战,朱然凭借非同凡响的胆识,常备不懈的战备,以五千人马抵抗十倍以上的强敌,历时六个月巍然屹立,与建安二十年(215)张辽以七千人对抗孙权十万人的合肥之战,太和二年(228)郝昭以一千多人对抗诸葛亮数万人的陈仓之战,并称为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三大经典。《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因为这一战,朱然从此“名震于敌国”。而曹军十四年前守卫江陵就守不住,被周瑜拿下;现今进攻江陵又拿不下,被朱然守住。这江陵简直成了曹军的伤心之地了。
后来,朱然光荣升任左大司马、右军师的顶尖级军职。他继续在江陵镇守,到他去世为止,长达三十年之久。在他镇守期间,曹军再没有大规模进攻过江陵。而朱然也成为继陆逊之后长期镇守荆州上游,保障国家西部安定的主帅。综合他的辉煌战功和突出贡献,他完全可以评为周瑜、吕蒙、陆逊之后,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如果进行单项比拼,则可以评为孙吴城池保卫战的第一名将,总冠军。
笔者多次研读《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心中的感触主要有两点。一是史文说朱然军中缺粮,所以“兵多肿病”。笔者亲身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大灾害,那时粮食匮乏,本人身上也曾出现黄色水肿,用手一按,就是一个凹坑,所以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二是朱然的为人,一点都不轻狂嚣张。尽管他是当朝君主的陪读发小,而且受到高度的信任,但是他并没有像一些恶劣的官二代、富二代,把尾巴翘到天上去,张口就说自己上面有人,到处为非作歹,令人反感厌恶。他为人低调谦虚,做事踏踏实实,完全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成绩来说话,一步一个脚印,开创自己的远大前程,就连敌军也不能不慑服。同样都是人,怎么差别就如此之大呢?这正是:
将军岂止威名显,品格清高耀古今。
要想知道朱然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珍贵文化遗产,请看下节。
二文物瑰宝
三国是典型的战争时代,所以名将众多,如同群星闪耀光芒。不过绝大多数名将,都只给后世留下了非实物性的馈赠,比如记录在史书当中的种种生平事迹和有趣故事,而没有留下实物性遗产。但是,孙吴的名将朱然却与众不同,不仅在史书当中留下了非实物性的辉煌事迹,还给后世留下了能够亲眼看到和直接触摸的珍贵实物遗产。那么朱然给后世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实物遗产?从这些遗产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三国历史什么样的真正风貌?又能领略到三国文化什么样的动人风韵呢?
笔者讲三国,一贯注重以专业的眼光,努力去探求真相和玄机。而实地考察三国遗迹,深入研究三国文物,正是我探求真相和玄机的两个基本点。那么朱然的珍贵实物遗产是什么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朱然留给后世的珍贵实物遗产,主要有两笔:一笔留在长江上游的北岸边,他长期镇守的江陵;另一笔则留在长江下游的南岸边,他长眠的墓地之中。先来看他留在江陵的珍贵实物遗产。
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的荆州区。到了这里,一座古城就进入眼帘。雄伟的城门城楼,高大坚固的城墙,在护城河环绕之下巍然屹立,被誉为“铁打的荆州城”,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古城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了这座古城,荆州也就进入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但是,这座古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就是在地面雄伟城垣的下面,还隐藏着更加古老的城垣。原来,这座古城已经有上千年连续不断的修建历史,现今地面上看到的,只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城垣而已,时间还不到四百年。就好比一棵千年参天大树,显露在地面以上的繁茂枝叶,只是后来长出的部分,而支持它生命的悠久根基,却还深深藏在地下一般。这棵大树地下的悠久根基,目前从考古发现上可以追寻到三国。据《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荆州南垣东端发掘报告》记载,上世纪90年代,古城南边城墙的东端发生坍塌。在配合维修的考古发掘中,从地面三米以下,赫然发现了三国时期夯土城墙的遗迹。遗迹的现场情况是:“顶部宽度仍达十余米,可见三国城墙之高大。”
一齐被撤职流放到岭南,作了他乡之鬼。孙权的二姑爷朱据,在发配到远方的途中被孙权赐死。此外,被砍头的还有张纯、吾粲;被酷刑拷问的有陆胤;被流放的还有张休、姚信。他们不是陆逊的部下,就是其亲属好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王派的骨干人物,全都得到提升,瓜分了原来属于陆逊的职位和权力:步骘升任陆逊留下的丞相一职,吕岱升任陆逊原来担任的上大将军,全琮升任右大司马。至此,孙权的偏向和意图彻底暴露无遗。
“二宫构争”和陆逊之死,笔者将其总结为孙吴历史上的“五三一事件”:定性是五个“最”字,起因是三个因素,后果是一个转折。
五个“最”字的定性是:堪称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大、结束方式最残酷、示范作用最恶劣、影响后果最严重的政治事件。
产生的根本起因,是以下三种因素的纠结和叠加:第一是孙权在修身上的堕落,从昔日的英明、大度和从善如流,变成昏聩、猜疑和偏听偏信;第二是孙权在齐家上的失败,不能教育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反而纵容他们只顾私利,骨肉相残;第三是孙权在治国上的恶化,从过去的“亲贤臣,远小人”,完全退化成“亲小人,远贤臣”。
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是孙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前兴旺发达的上升态势,到此戛然而止;从此政局急转直下,朝廷之上,君杀臣,臣废君,大臣互杀,血腥恶斗连续不断,直至灭亡。
对比陆逊与诸葛亮,两位大体同时担任本国丞相,彼此又还有交情,然而人生结局却有天渊之别:陆逊横遭猜疑,含冤而死;孔明却深受信任,托孤辅国。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结局,又都同样展现出悲剧性的审美境界。陆逊鞠躬尽瘁反遭迫害,是完美事物遭遇毁损的悲剧;孔明壮志未酬遗恨千古,是完美事物发生缺陷的悲剧。悲剧,最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至今讲述他们的历史故事,我们依然会深受触动,从而浮想联翩。正是因为深深的触动,所以三十年前笔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就把陆逊家族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正是:
忠心保国身冤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陆逊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朱然。
主帅型名将第四名——朱然
他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
一名震敌国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改了姓过继给舅舅当儿子,也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巍然屹立坚不可摧,逼得对方黯然撤军,从此威名震动曹魏。他,就是名列孙吴主帅型名将第四位的朱然。那么朱然是如何从孙权的陪读发小,成长为孙吴的主帅型名将?他又怎样在江陵保卫战中,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呢?
朱然字义封,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氏。原本姓施,十三岁时却改了姓。为什么呢?原来他妈妈姓朱,有个弟弟名叫朱治。这朱治可不是一般人物,当初他是孙权父亲孙坚的得力助手,孙坚死后又帮助孙权的大哥孙策,打回江东开创基业。孙策早死,朱治又全力辅佐孙权,完全称得上是孙吴的开国元老。可惜他没有儿孙命,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只好把姐姐的儿子施然,过继给自己当儿子。于是,施然就改了姓,变成了朱然。
朱然当时虚岁十三,与孙权同岁,就被安排陪同孙权读书。当时少年儿童发蒙读书,比较正规的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四五岁时,开始识字,课本大都采用李斯《仓颉篇》、史游《急就篇》等字书。第二阶段在六七岁时,开始读内容浅显的儒家经典,主要是《论语》和《孝经》。到了第三阶段八九岁,再学习儒家的大部头经典,包括《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周礼》《左传》《国语》等。这对发小当时读的什么书?据孙权自己说,是《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而这正是第三阶段的主要课本。
几年之后,两个小小少年长大成人,外貌各有特色。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描绘,孙权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嘴巴大大脸颊方,眼睛炯炯有神光。而《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中描绘的朱然,则是“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身高不到七尺,但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与季节气候完全没关系,而是指人的精气神非常饱满外露。七尺是多高?即现今一百六十八厘米。当时的一尺,以往学者大多认为相当于二十三厘米。其实准确地说,应当是二十四厘米。这个数据是谁给的?就是朱然本人给我们提供的,其中的故事,下一节就会讲到。
建安五年(200),十九岁的孙权继承大哥孙策,成为江东基业的新主宰。他的长年陪读伙伴朱然,自然也顺利进入仕途,当官了。那么朱然的表现如何呢?
他最早在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西北)当县长。当时,不到一万户居民的县,长官叫县长;超过一万户,叫县令。朱然很快显示出行政才能,从而升任郡太守。经过严格考察之后,孙权又给他两千人的军队,要他去平定山越,以便测试他的军事才能如何。
原来,孙权上台之初,内政上面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山越的反抗日益激烈。两汉以来,在现今浙江、江西和安徽三省交界的万山丛中,居住着大量的山民,史籍统统称之为“山越”。孙策攻占江东建立统治,曾经遇到山越的激烈反抗。孙策一死,山越的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山越人数众多,活动地域广大,所在地区又迫近孙吴当时的政治中心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因此孙权派出多支军队,前往山区平定山越的反抗,而朱然便是其中之一。朱然也没辜负发小君主的期望,一到分配给他的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市)西部,不过一个月左右,就把当地的山越反抗一一平定。孙权见他在用兵打仗方面很有天赋,就任命他为偏将军,正式进入军界。
建安二十四年(219),朱然随从主帅吕蒙,偷袭关羽进攻荆州。在占领关羽后方大本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之后,关羽从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前线撤退回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准备向西翻越荆山逃回益州。朱然奉命与潘璋跟踪追击,当年十二月在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擒杀关羽。战役结束后孙权论功行赏,朱然被提升为昭武将军,封为西安乡侯。按照当时的封爵制度,奖赏有功将领的侯爵,分为县、乡、亭三等。第一次封侯者,一般是封第三等的亭侯。朱然第一次封侯,就越级封了第二等的乡侯,即西安乡侯,可见在孙权眼中,朱然的功劳确实不小。
不仅孙权,还有另外一个人也非常欣赏朱然,他就是主帅吕蒙。擒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过度的思虑和劳累,使吕蒙本已多病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很快就在江陵病倒了。赶到江陵的孙权,亲自安排百般医治,依然无力回天。《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吕蒙病危之时,孙权慎重问他,谁来接替镇守江陵的重任。吕蒙对此早有考虑,回答是两句话:“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以朱然的胆量操守而论,接替我的职务绰绰有余,所以我认为可以任用他。借用现今歌曲《传奇》的句式来说,只因为吕蒙在临终前多说了这两句话,从此朱然就与江陵城池有了不解之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朱然从众将官中脱颖而出,出任江陵守军的指挥长官,孙权还特别授予他一根象征诛杀威权的“节”,使他有权诛杀违反军令的普通将士。两年多后,这位朱长官,又协助主帅陆逊,迎战前来为关羽复仇的刘备大军。他统帅五千人马,先是攻破了刘备的前锋部队,接着又去阻断对方的后路,实施前后夹击,打得刘备狼狈而逃。又立新功的朱长官,高升为征北将军、永安县侯。
但是,以上这些战功,都只能算是朱然在江陵舞台上的暖场戏码,小表演而已。真正的叫座大戏,还要数他即将演出的江陵保卫战。那么这场江陵保卫战是怎么打起来的?朱然要抵抗的是什么样的对手呢?
这场大战的起因,是孙权对曹丕的一场大忽悠。
自从赤壁之战使得三分局面开始出现之后,三方的关系中,曹、刘两家始终是势不两立的死敌,唯独孙权周旋于其余两方之间,时而联刘抗曹,时而亲曹击刘,把纵横捭阖的手段表演得淋漓尽致。为了集中力量消灭荆州的关羽,孙权可以主动向曹操称臣纳贡。为了对付东下复仇的刘备,孙权又向继承父亲权位的曹丕大灌迷魂汤。不仅送上吹捧曹丕的表章,还献上大批南方的特产贡品,海贝、明珠、珊瑚、玳瑁、犀角、象牙、孔雀、翠鸟,种种中原罕见之物摆满曹魏殿堂,把生性喜爱奇珍异宝的曹丕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决定封孙权为吴王,作为奖赏。不久,曹丕的封拜使团就直奔江南,而孙权也欣然接受奖赏。此后的大半年中,魏、吴两方的使者,不断来往于洛阳与建业之间。每次吴使来洛阳,必定带来一封措辞谦恭的表章和大批珍稀的贡品。但是,唯独对于曹丕的一项要求,即把王太子孙登送到洛阳去充当人质,孙权想尽一切理由加以拖延,始终没有照办。
孙权黄武元年(222)闰六月,名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到了深秋九月,忍耐不住的曹丕,派出特使前往江东,非要逼迫孙权交出太子孙登不可。已经渡过难关的孙权,马上变脸,拒绝特使入境。到了这时,曹丕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被孙权忽悠和愚弄。他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出动三路大军进攻孙权。其中有两路大军,分别由曹休、曹仁指挥,从东南方向的淮南进攻孙吴;而另外一路,则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四将,进攻正南方向朱然镇守的江陵。
以上三路大军中,曹丕最看好的,就是进攻朱然的这一路。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之一,是这一路距离曹魏的核心地区距离最近,发起军事行动最便利。原因之二,是这一路所通过的地带,基本上都是平坦的陆地,最适于曹魏的铁骑兵团快速运动。原因之三,是江陵城池曾经被曹魏占据过,所以对此处的地形地理并不陌生。正因为曹丕看好这一路,所以他才赶往位于这条通路上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进行声援和督战。
这样一来,朱然面临的对手就非同一般地强劲了。原因也有三:一是从兵力上说,朱然手下能够参战的只有五千人马,而对方的兵力,单单是前部军团就有三万之多,是他的六倍。二是对方的皇帝又来声援和督战,士气比往常更高涨。三是对方将领中的张郃和徐晃,与张辽、乐进、于禁齐名,堪称曹魏的五虎上将。五虎上将来了俩,这是好对付的吗?
但是朱然并不害怕。《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说他“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在战场碰到紧急情况,胆大镇定的表现远远超过常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中有底。朱然素来对军队训练抓得很紧,在平常没有军事行动的时候,也一点不放松,《朱然传》对此有档案记录:“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没有作战行动,早晚也要敲起战鼓,整装列队,进行作战训练,全体将士一个不落。时刻准备打仗,时刻准备打胜仗,他不是只挂在嘴上,而是切切实实落实在行动上。既然平常训练有方,遇到情况当然不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江陵城池的防御功能很有信心。
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江陵城池是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扩建的,接下来由吕蒙接收了:“旧城,关羽所筑,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西退。”建安十五年(210),刘备向孙权借得江陵所在的南郡,即所谓的“借荆州”。第二年刘备进入益州,关羽开始单独镇守江陵。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擒杀为止,关羽镇守江陵八个年头,他扩建城池,就在这段时间。时间不短,城池当然修得坚固。关羽所说的“不可攻”,既是舍不得攻,也是攻不下来的意思。吕蒙接收后很快去世,接下来由朱然镇守江陵,至今又有三个年头。以他那种平常就抓紧战备的作风,自然又会对城池修缮加固一番。
虽然朱然平常就抓紧军队的战备训练,他维修加固的江陵城池也非常坚固,但是面临强大对手的凶猛进攻,他能经受住考验吗?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呢?
话说曹真等四员大将,统领大军来在江陵城下。一到就沿着城池的外围,建立屯兵的营垒,然后向城池不断发起猛攻。那时候是冷兵器时代,所以曹军的攻城办法主要是三种。哪三种?从空间高度来说,是上中下三种位置。上面,是在城墙外边用木材架设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内发射弓箭,以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中间,是在城墙外边垒起土山,等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的时候,再派敢死勇士翻过城墙冲进城内。下面,是在城墙外边挖掘地道,穿过城墙通向城内,然后再从地道派兵冲进城去,即《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所说:“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
朱然毫无畏惧,指挥部下根据对方的战术,针锋相对给予还击。翻越土山企图攻进城内的,迎头砍下城去。挖掘地道企图穿越的,一露头就长矛大戟戳翻在地道里。从楼橹上发射弓箭的,命令狙击手凭借城墙的掩护,发射冷箭,抢先将他放倒在楼橹之上。
曹魏方面见攻城行动迟迟未能得手,便将进攻矛头转向城外孙吴的援军。原来,孙权调派的大将孙盛,率领一万人马,驻守在江陵城南的百里洲上,从南面对江陵进行有力的支援。这百里洲是当时长江中的一块大沙洲,非常适合擅长水战的孙吴军队在此建立据点。南边的有力支援,使得曹魏军队对江陵城池的包围,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缺口。现今曹军想要先把这支援军打掉,然后再来围攻城池瓮中捉鳖。
黄武二年(223)正月间,曹军的名将张郃,趁着长江水浅,指挥统领手下人马偷渡长江,在百里洲的空虚之处登陆,一登陆就突然发起猛攻。那边的孙盛猝不及防,招架不住,被迫乘船逃走。拿下百里洲后,曹军一面加紧围攻朱然的城池,一面用船只串连起来,在长江的江面上架设浮桥,以便从岸上直接调派人员和运送物资,到百里洲上巩固阵地。这是长江上最早架设浮桥的记载之一。
那边的孙权,得知百里洲失守,紧急调派三员将领,即潘璋、诸葛瑾和杨粲,前去夺回百里洲,援救江陵的朱然。但是,三员将领中,潘璋算是有经验的骁勇将领;而诸葛瑾,即诸葛亮的大哥,温文尔雅,适合当文臣,用兵打仗不是他的强项;至于杨粲,更算不上是孙吴的名将。三员大将就有两人不顶用,不是孙权不会用人,而是他没有挑选人的空间。前面说了,此番曹丕出动了三路大军,全面开花,孙权手下的得力将领,全都早就被派上了用场。如今他手上还能动用的将领,就这三位还算最好的。然而要他们去对付张郃这样的虎将,那就吃力得很了。所以在重新夺回百里洲的战斗中,孙吴方面一直未能得手。
迟迟不能得到外援,朱然的危险就急剧上升。首先是外部无所顾忌的对手,发起的攻城行动更加猛烈强劲。再有就是内部的军粮、武器,都得不到任何补充,日益匮乏。特别是粮食库存不多,开始减少用餐定量之后,出现了普遍的营养缺乏所导致的水肿。对于这种水肿,六十岁以上的读者应当都不会陌生。朱然以身作则,同甘共苦,鼓舞士气,等待外援;同时想出一个虎口夺食之策,来解决燃眉之急。他组织起一支突击队,乘对手松懈之机,猛然杀出城去,连续攻占对方两座屯兵的营寨,抢夺了一批粮食、兵器,得胜而归,于是军心大振。
世间上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再咬牙坚持那么一小段时间。朱然坚持住了,他的转机也就来了。此时,三月桃花水春潮即将到来,进攻百里洲的老将潘璋,便想给百里洲上的敌军也来一个瓮中捉鳖。他率军前往上游,砍伐大量的干枯芦苇,捆扎成筏子,准备点燃之后顺流而下烧毁浮桥。然后在春潮来临时,向困在百里洲上的魏军发起围攻。但是就在他准备停当之际,百里洲上的敌军却突然开始撤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在宛县督战的魏文帝曹丕,也是担心浮桥有失,更害怕春潮上涨之后会使曹军葬身鱼腹,所以紧急下令从百里洲撤军。孙吴的水军趁机发动追击,江陵城下的曹军也立脚不住,随之全军撤退。于是,这场江陵保卫战,就以朱然获得胜利而告终。
江陵之战,朱然凭借非同凡响的胆识,常备不懈的战备,以五千人马抵抗十倍以上的强敌,历时六个月巍然屹立,与建安二十年(215)张辽以七千人对抗孙权十万人的合肥之战,太和二年(228)郝昭以一千多人对抗诸葛亮数万人的陈仓之战,并称为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三大经典。《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因为这一战,朱然从此“名震于敌国”。而曹军十四年前守卫江陵就守不住,被周瑜拿下;现今进攻江陵又拿不下,被朱然守住。这江陵简直成了曹军的伤心之地了。
后来,朱然光荣升任左大司马、右军师的顶尖级军职。他继续在江陵镇守,到他去世为止,长达三十年之久。在他镇守期间,曹军再没有大规模进攻过江陵。而朱然也成为继陆逊之后长期镇守荆州上游,保障国家西部安定的主帅。综合他的辉煌战功和突出贡献,他完全可以评为周瑜、吕蒙、陆逊之后,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如果进行单项比拼,则可以评为孙吴城池保卫战的第一名将,总冠军。
笔者多次研读《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心中的感触主要有两点。一是史文说朱然军中缺粮,所以“兵多肿病”。笔者亲身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大灾害,那时粮食匮乏,本人身上也曾出现黄色水肿,用手一按,就是一个凹坑,所以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二是朱然的为人,一点都不轻狂嚣张。尽管他是当朝君主的陪读发小,而且受到高度的信任,但是他并没有像一些恶劣的官二代、富二代,把尾巴翘到天上去,张口就说自己上面有人,到处为非作歹,令人反感厌恶。他为人低调谦虚,做事踏踏实实,完全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成绩来说话,一步一个脚印,开创自己的远大前程,就连敌军也不能不慑服。同样都是人,怎么差别就如此之大呢?这正是:
将军岂止威名显,品格清高耀古今。
要想知道朱然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珍贵文化遗产,请看下节。
二文物瑰宝
三国是典型的战争时代,所以名将众多,如同群星闪耀光芒。不过绝大多数名将,都只给后世留下了非实物性的馈赠,比如记录在史书当中的种种生平事迹和有趣故事,而没有留下实物性遗产。但是,孙吴的名将朱然却与众不同,不仅在史书当中留下了非实物性的辉煌事迹,还给后世留下了能够亲眼看到和直接触摸的珍贵实物遗产。那么朱然给后世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实物遗产?从这些遗产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三国历史什么样的真正风貌?又能领略到三国文化什么样的动人风韵呢?
笔者讲三国,一贯注重以专业的眼光,努力去探求真相和玄机。而实地考察三国遗迹,深入研究三国文物,正是我探求真相和玄机的两个基本点。那么朱然的珍贵实物遗产是什么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朱然留给后世的珍贵实物遗产,主要有两笔:一笔留在长江上游的北岸边,他长期镇守的江陵;另一笔则留在长江下游的南岸边,他长眠的墓地之中。先来看他留在江陵的珍贵实物遗产。
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的荆州区。到了这里,一座古城就进入眼帘。雄伟的城门城楼,高大坚固的城墙,在护城河环绕之下巍然屹立,被誉为“铁打的荆州城”,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古城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了这座古城,荆州也就进入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但是,这座古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就是在地面雄伟城垣的下面,还隐藏着更加古老的城垣。原来,这座古城已经有上千年连续不断的修建历史,现今地面上看到的,只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城垣而已,时间还不到四百年。就好比一棵千年参天大树,显露在地面以上的繁茂枝叶,只是后来长出的部分,而支持它生命的悠久根基,却还深深藏在地下一般。这棵大树地下的悠久根基,目前从考古发现上可以追寻到三国。据《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荆州南垣东端发掘报告》记载,上世纪90年代,古城南边城墙的东端发生坍塌。在配合维修的考古发掘中,从地面三米以下,赫然发现了三国时期夯土城墙的遗迹。遗迹的现场情况是:“顶部宽度仍达十余米,可见三国城墙之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