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督抚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凭据,签了花押,房屋出抵之事便也成了。李员外连声道谢,转身退了回去。
阮承信拜别了李员外,便赶忙奔向后院,他深知妻子身体素来偏弱,若是孩子迟迟无法降生,必然支持不住。刚到后厅,便听得里屋传出了阵阵婴儿啼哭之声。
阮承信自是大喜,但心里也不禁有些发酸,自己年过三十,终于有了孩子,可自己又能给孩子什么呢?若是白瓦巷老宅真抵出去,这孩子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办?
阮承信在外堂待了许久,孩子降生时已是正月二十日的子时。孩子生下之后,不免也要忙上一番。等阮承信再见到夫人,已经是四更天了。
阮承信回到卧房,看见新出生的孩子已经睡了,夫人应是刚喂了奶,正侧身卧在一边,看着阮承信回来,便笑道:“夫子今日也辛苦了。”
阮承信心中颇为伤感,生孩子的是夫人,自己却眼看要把老宅丢了。忙走上前去,轻轻抱着妻子道:“该说这话的人,是我才对,夫人这一天下来,才真是不容易。”夫人林氏自幼知书达礼,和阮承信平日也颇多诗书交流,感情之深,甚于常人。阮承信深知夫人平日身体不佳,又经常亲自操持家务,生子过后,只怕数月都不能复原,差点流下泪来。
“夫子有夫子该做的事,夫人有夫人该做的事,夫子自也不必自责。”林氏虽有些憔悴,仍然温柔的看着阮承信,道:“你看这孩子,以前都是看别人家的,这回是自己的了,多可爱。”
“是啊。”阮承信笑道:“咱俩生的孩子,不仅可爱,以后聪明着呢。今天这已经是正月二十了,想起以前书里看过,唐朝的白少傅,也是这一天出生的呢。”白少傅便是白居易,曾自述其生日为正月二十。
“要是同一天出生,就能同样命运,那天下间名人那么多,岂不是天天都有才子降生了。”林氏笑道:“那白少傅诗文冠于天下,这孩子要如何及得?若是能平安度过一生,也就知足了。你今日这般神色,想是也有些不愉快,是吗?”
阮承信点点头,但随即想到,这个时候不能让妻子伤心,便又补充道:“也不要紧,咱家毕竟这几十年了,又不做那些败家的事,总是能过去的。”看看熟睡的孩子,想到未来居无定所,也暗自发下誓愿,只要孩子身体健康,能读书学习,自己一定竭尽所能,培养他成才。
“若是他真聪明,能读书,你便教他。若是天性愚拙,又或者身体不佳,便也算了。你我在一起这许多年了,我又有什么强求过你的?”林氏怕阮承信望子成龙心切,反误了孩子,便安慰道。又想起孩子降生已近两个时辰,还未起名,便问阮承信:“还不知以后叫他什么呢,夫子可有名字了?”
“夫人说得对,孩子才刚出生,强求他什么,也难为他了。”阮承信答道。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颇为质朴,自觉应该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可如今世风不古,能淡泊名利者少之又少,也不知孩子以后会怎样。便道:“读书时人都说,童真之心,最为难得。童真乃人之始,万物初始之时,古人多以‘元’字见称。便给他个‘元’字,希望他日后,能保持这份童真,做个善良人吧。”
“你姓阮,便分了一半,叫他阮元,未免太简单了些吧?”林氏也不禁打趣道,看着孩子熟睡的样子,心想孩子不论叫什么,总是要先平安成长,才顾得上其他,又道:“万物初始之时,也是最有力量的时候啊,这孩子名字里既然有两个元字了,以后可要好好长大啊。”
熟睡的孩子似乎还不太适应新的世界,并不愿意醒来,这时他也不会知道,阮元这个名字,将会伴随他一生。
阮承信把老宅出抵之后,自也没有多余的钱再去还李员外,但总是恋旧,迟迟不愿搬出来。李员外虽得了字据,自己借贷之事一时无碍,但也不免着急,时常找阮承信催促一番。等阮承信做好搬家准备,也已经是第二年夏初的事了。
阮家新居定在了太平桥西,府衙西南,这里房价不贵,阮家承受得起。虽然看着路还算近,但中间的文津桥、通泗桥一带,官署林立,想搬家不免要绕个圈子,也只好去雇车。李员外倒也客气,主动帮阮承信雇了几辆车,以补偿其旧宅之失。
阮承信眼看着几辆车来来往往,转眼间阮家这座老宅,就将不复己有,阮家上一代还是官宦人家,自己却沦落到如此境地,也不免伤感,不忍抬头看车。林氏也抱了阮元,前来安慰阮承信。
“城居不易,近几年物价涨得也快,夫子平日勤俭,却也不够,不是夫子的错。”林氏道:“夫子平时读书不少,账目却看不懂,我时常盯着,自知不是家里的问题。”
“若是如此,再过得几年只怕要回乡里住了。”阮承信自幼生长于扬州,自也舍不得这繁华盛地。“爹在的时候不愿意新增田产,说阮家既已做了官,便不该与民争利。可家里过得这几代,留下的本也不算多了。”但话虽如此,如今让阮承信再去购置新田产,也已经没有余钱了。
“咱家与别家还不同,你看这书。”林氏指了指正在装车的地方,一个大箱子正在抬进去,又有个箱子被两个人抬出来。阮承信家里书籍积蓄如山,即便用箱子装,也装不够,只好拿两个箱子反复用,装完到了新居,把书放在一边,再拿空箱子回来装新的。“有时也不免想,若是读书能赚到钱,该有多好。”林氏本也不是贪财之人,但近几年来,生活日渐拮据,也不得不多想一些。
“我又怎能不知?可这钱物往来之事,我实是毫无天赋。既然富贵求不得,也好多读些书,做个清白之人吧。”阮承信道。
林氏也知道这些事不能强求,便不再多说。只抱着阮元,看着即将离开的马车,道:“其实元儿若能做个读书人,我也心安了。只是不知道,元儿会有这个兴趣吗?”
阮元小小的眼睛看着缓慢前行的马车,他毕竟才两岁,还不理解车上到底装了什么,竟然走起来如此费力。
上天并没有因为搬家而照顾阮承信。
乾隆三十二年的夏秋之交,扬州突降暴雨,数日无法放晴。古运河、小秦淮、护城河、漕河都被突然降临的暴雨淹没,扬州成了一片泽国。这时,除了康山江府这种地势偏高的地方尚无大碍,其他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雨水淹过小腿,束手无策。
阮家也只好关了门,在屋里随便吃些干粮充饥。阮承信和林氏眼看外面雨势丝毫不减,一言不发,阮元则找了个稍高一点的地方,拿着几只玩具木马,摆了个前二后三的阵势。阮家前代是武官,家中备有马匹,阮承信又好相马,时常带阮元去看,因此阮元虽只有四岁,对马却也不陌生。
“和你一样,连兵都没见过,就想着研究兵法。”林氏笑道。阮承信虽无官无职,却素来爱看《资治通鉴》,时常给林氏讲一些古代名将用兵典故。林氏自然不懂,但觉得阮承信不过也是纸上谈兵,便时常揶揄他。回头看了看阮元,又道:“只是他身子似乎没你结实。”
阮元降生虽只四年,却生过数次病,虽然每次都成功坚持过来,但身材明显在孩子里面,也是偏瘦的那种。阮承信也不甚在意,便道:“还是去读书好,眼下这太平日子,学武一辈子都难出头。”
“家里书不碍事吧?”林氏问。
“应该没事。”阮承信随口回了一句,“你忘了?家里书都在高处,以前也有过这般大雨,从来没事。”
“可是夫子……你说的那是白瓦巷……”
“不好!”听到夫人这句话,阮承信如梦方醒,白瓦巷老宅在西城头,阮家早年定居之时,便有意加高了房子,是以虽有雨季,图书无碍。可新家位于府衙西南,府衙为了彰显气派,特意加高了尺许,又把四周土地压低过一截。
也就是说,阮家新家所在,不仅不是高地,而且是最容易被淹没的地方!
阮承信再难迟疑,忙奔了出去,尽管水势浩大,但所幸书房距离不远,勉力走上数步,也就到了。刚打开门,只觉眼前一黑,书房里的桌子,已有一大半淹没在水里,放在下面的书,已经完全变了形。水流受到开门这一冲,登时激荡起来,上面的几本书也随即落入水中。
阮承信搬到新居之后,无力再添置架柜,不少书只好随处堆着,平日不看,便也不动,丝毫没有想过水灾之事,不想迁居一年,竟遭遇如此大祸。眼看着脚边几部书已被水浸得变了形,上手一摸,便缩成一团,阮承信虽然高大魁梧,却也渐渐掉下泪来。
“这……这是《旧唐书》啊。”阮承信看着手边一本做工略显粗糙的书册,再难忍住。《旧唐书》虽在清代已被列入正史,但读者寥寥,刻版刊行数量远不如《新唐书》,阮玉堂在盐运使卢家处偶见一部,花了二十两银子,请了十几个人连夜抄书,才获此钞本,这场大雨下来,怕是留不下几册了。
“爹当年夜以继日的抄来这书,今天……今天要毁在儿子这里了……”阮承信痛哭失声,跪倒在雨水里面,看着手上的钞本,稍一用力,数十页已浸得不成形的书纸便被撕下,再难接续。“是儿子不孝,儿子不孝啊……”
林氏见阮承信神色不对,急忙换了雨装,走到书房之前。阮元正玩得有滋有味,眼看父母突然跑出,不知发生了什么,也走到门前看着父母的背影。
阮承信再看其他钞本,一大半已经浸透,手抄的字迹开始渐渐模糊,便是一些刻本,字迹也已变形。“《肈域志》、《武经总要》……”阮玉堂才兼文武,地理、兵法之书收藏颇丰,不少都是坊间绝少再刻的钞本,这一场雨下来,再也看不清了。
“不!”阮承信看着一部钞本,眼中竟渐渐失色。钞本尚未全部浸透,书皮上写着几个力透纸背的字:珠湖草堂诗集。
这是他父亲阮玉堂的诗集,想是也保不住了。
阮承信眼看大半藏书都将化为废纸,再难抑制,发疯似的向后舀着水,想把书房里的书抢救出来。可如此水势,阮承信又如何能救?只得一边舀着水,一边哭道:“爹……儿子错了……儿子不该,不该让阮家变成这样啊……”
林氏眼看丈夫如此,也一样的心如刀绞,但深知如果阮承信再这样控制不住,可能反倒把上层的书晃到下面,到时候就一点都保不住了。便急忙走上前去,拼命拉住阮承信的手臂,说道:“夫子没有错,这雨下这么大,谁能想得到呢?夫子快停下吧,要不上面的书掉下来,不是更糟糕吗?夫子……夫子快别再这样了!”
林氏素来语气柔和,举止优雅,但眼看阮承信渐难自制,深知若不能赶紧让他停住,恐怕后果难以预料,所以最后一句,已是喊了出来。她平日除了生下阮元时,再无这等姿态,是以话音刚落,自己也不禁哭得失声。
阮承信听了妻子这话,也渐渐软了下来,一屁股坐在雨里。林氏费了好一会儿力气,才把他拉出书房。杨禄高听了书房动静,也赶过来帮忙,才把阮承信拉回屋里。林氏吩咐杨禄高给书房上了锁,等雨停了再开门,阮家积书甚多,即使下层的书救不回来,只要放着不动,至少上层的书能保住一些。
这一天直到深夜,阮承信才渐渐有了点精神,所幸雨也渐渐停了,不致再添灾祸。阮承信看看外面,想到近年家中境况一日不如一日,不禁低下了头。
“夫子那些古本我放在靠上的位置,屋瓦无恙,水是从下面进的门,古本应还保得住。”林氏见阮承信闷闷不乐,只好出言安慰。阮家珍稀之书,一是钞本,二是古本,尤其是一套宋本的十三经注疏,绝难再得。阮承信想到还有不少书可以留下,倒也放心了些。
“娘,那些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阮元拿着几页祖父诗集的残纸,一边摆弄着一边问母亲。
“是啊,你父亲一生最珍爱的,除了我们一家人,便是那些书了。”
“可是。”阮元看父亲神色不好,便拉了林氏到一边,拿出一枚林氏给他平日备用的乾隆通宝小声问道:“应该是这个更重要吧,我看他们买糕吃,都用这个,可是没有人用书。”
林氏知道儿子才四岁,和他讲书有多重要恐怕听不懂,便也小声答道:“没看过它的,自然不觉得它重要。但如果你真的喜欢,便是拿一万个通宝来换,你也不愿意的。”
阮元还是不太理解,又拿几页残纸玩了一会儿,便去睡了。
阮承信看着阮元留下的几页纸,原以为孩子好玩,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定睛一看,却隐隐发现几页纸有些不对劲。
“这、这几首都是春日诗啊……”阮承信颇为意外的看着,“这首是《春草》,那首是《春日九溪》,那首是《早春过卫辉营》……这孩子还没识字啊?”
林氏听了,也赶忙过来看了一眼,沉思道:“这几首诗都有春字,看到了把它们放在一起,也不难理解。但这般大的孩子,就能看出这个……或许他真有天赋呢?”
“有没有天赋,教他读些书,识些字也便知道了。”阮承信道。
“只是他才四岁,这般早就让他识字,难为他了。”林氏深知孩子不宜过早施教,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又道:“先把这场雨熬过去吧,等到了明年,再教他也不迟。”阮承信对启蒙时间的想法和妻子大致相同,便点了点头。
一年之后,阮家搬离了旧城,在新城另择居所。阮家经此大雨,图书损毁大半,所幸原本积蓄颇多,依然有不少可看之书。阮承信也省吃俭用,重新买了一些,至少对于五岁的阮元而言,家里的书已经够看了。
凭据,签了花押,房屋出抵之事便也成了。李员外连声道谢,转身退了回去。
阮承信拜别了李员外,便赶忙奔向后院,他深知妻子身体素来偏弱,若是孩子迟迟无法降生,必然支持不住。刚到后厅,便听得里屋传出了阵阵婴儿啼哭之声。
阮承信自是大喜,但心里也不禁有些发酸,自己年过三十,终于有了孩子,可自己又能给孩子什么呢?若是白瓦巷老宅真抵出去,这孩子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办?
阮承信在外堂待了许久,孩子降生时已是正月二十日的子时。孩子生下之后,不免也要忙上一番。等阮承信再见到夫人,已经是四更天了。
阮承信回到卧房,看见新出生的孩子已经睡了,夫人应是刚喂了奶,正侧身卧在一边,看着阮承信回来,便笑道:“夫子今日也辛苦了。”
阮承信心中颇为伤感,生孩子的是夫人,自己却眼看要把老宅丢了。忙走上前去,轻轻抱着妻子道:“该说这话的人,是我才对,夫人这一天下来,才真是不容易。”夫人林氏自幼知书达礼,和阮承信平日也颇多诗书交流,感情之深,甚于常人。阮承信深知夫人平日身体不佳,又经常亲自操持家务,生子过后,只怕数月都不能复原,差点流下泪来。
“夫子有夫子该做的事,夫人有夫人该做的事,夫子自也不必自责。”林氏虽有些憔悴,仍然温柔的看着阮承信,道:“你看这孩子,以前都是看别人家的,这回是自己的了,多可爱。”
“是啊。”阮承信笑道:“咱俩生的孩子,不仅可爱,以后聪明着呢。今天这已经是正月二十了,想起以前书里看过,唐朝的白少傅,也是这一天出生的呢。”白少傅便是白居易,曾自述其生日为正月二十。
“要是同一天出生,就能同样命运,那天下间名人那么多,岂不是天天都有才子降生了。”林氏笑道:“那白少傅诗文冠于天下,这孩子要如何及得?若是能平安度过一生,也就知足了。你今日这般神色,想是也有些不愉快,是吗?”
阮承信点点头,但随即想到,这个时候不能让妻子伤心,便又补充道:“也不要紧,咱家毕竟这几十年了,又不做那些败家的事,总是能过去的。”看看熟睡的孩子,想到未来居无定所,也暗自发下誓愿,只要孩子身体健康,能读书学习,自己一定竭尽所能,培养他成才。
“若是他真聪明,能读书,你便教他。若是天性愚拙,又或者身体不佳,便也算了。你我在一起这许多年了,我又有什么强求过你的?”林氏怕阮承信望子成龙心切,反误了孩子,便安慰道。又想起孩子降生已近两个时辰,还未起名,便问阮承信:“还不知以后叫他什么呢,夫子可有名字了?”
“夫人说得对,孩子才刚出生,强求他什么,也难为他了。”阮承信答道。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颇为质朴,自觉应该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可如今世风不古,能淡泊名利者少之又少,也不知孩子以后会怎样。便道:“读书时人都说,童真之心,最为难得。童真乃人之始,万物初始之时,古人多以‘元’字见称。便给他个‘元’字,希望他日后,能保持这份童真,做个善良人吧。”
“你姓阮,便分了一半,叫他阮元,未免太简单了些吧?”林氏也不禁打趣道,看着孩子熟睡的样子,心想孩子不论叫什么,总是要先平安成长,才顾得上其他,又道:“万物初始之时,也是最有力量的时候啊,这孩子名字里既然有两个元字了,以后可要好好长大啊。”
熟睡的孩子似乎还不太适应新的世界,并不愿意醒来,这时他也不会知道,阮元这个名字,将会伴随他一生。
阮承信把老宅出抵之后,自也没有多余的钱再去还李员外,但总是恋旧,迟迟不愿搬出来。李员外虽得了字据,自己借贷之事一时无碍,但也不免着急,时常找阮承信催促一番。等阮承信做好搬家准备,也已经是第二年夏初的事了。
阮家新居定在了太平桥西,府衙西南,这里房价不贵,阮家承受得起。虽然看着路还算近,但中间的文津桥、通泗桥一带,官署林立,想搬家不免要绕个圈子,也只好去雇车。李员外倒也客气,主动帮阮承信雇了几辆车,以补偿其旧宅之失。
阮承信眼看着几辆车来来往往,转眼间阮家这座老宅,就将不复己有,阮家上一代还是官宦人家,自己却沦落到如此境地,也不免伤感,不忍抬头看车。林氏也抱了阮元,前来安慰阮承信。
“城居不易,近几年物价涨得也快,夫子平日勤俭,却也不够,不是夫子的错。”林氏道:“夫子平时读书不少,账目却看不懂,我时常盯着,自知不是家里的问题。”
“若是如此,再过得几年只怕要回乡里住了。”阮承信自幼生长于扬州,自也舍不得这繁华盛地。“爹在的时候不愿意新增田产,说阮家既已做了官,便不该与民争利。可家里过得这几代,留下的本也不算多了。”但话虽如此,如今让阮承信再去购置新田产,也已经没有余钱了。
“咱家与别家还不同,你看这书。”林氏指了指正在装车的地方,一个大箱子正在抬进去,又有个箱子被两个人抬出来。阮承信家里书籍积蓄如山,即便用箱子装,也装不够,只好拿两个箱子反复用,装完到了新居,把书放在一边,再拿空箱子回来装新的。“有时也不免想,若是读书能赚到钱,该有多好。”林氏本也不是贪财之人,但近几年来,生活日渐拮据,也不得不多想一些。
“我又怎能不知?可这钱物往来之事,我实是毫无天赋。既然富贵求不得,也好多读些书,做个清白之人吧。”阮承信道。
林氏也知道这些事不能强求,便不再多说。只抱着阮元,看着即将离开的马车,道:“其实元儿若能做个读书人,我也心安了。只是不知道,元儿会有这个兴趣吗?”
阮元小小的眼睛看着缓慢前行的马车,他毕竟才两岁,还不理解车上到底装了什么,竟然走起来如此费力。
上天并没有因为搬家而照顾阮承信。
乾隆三十二年的夏秋之交,扬州突降暴雨,数日无法放晴。古运河、小秦淮、护城河、漕河都被突然降临的暴雨淹没,扬州成了一片泽国。这时,除了康山江府这种地势偏高的地方尚无大碍,其他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雨水淹过小腿,束手无策。
阮家也只好关了门,在屋里随便吃些干粮充饥。阮承信和林氏眼看外面雨势丝毫不减,一言不发,阮元则找了个稍高一点的地方,拿着几只玩具木马,摆了个前二后三的阵势。阮家前代是武官,家中备有马匹,阮承信又好相马,时常带阮元去看,因此阮元虽只有四岁,对马却也不陌生。
“和你一样,连兵都没见过,就想着研究兵法。”林氏笑道。阮承信虽无官无职,却素来爱看《资治通鉴》,时常给林氏讲一些古代名将用兵典故。林氏自然不懂,但觉得阮承信不过也是纸上谈兵,便时常揶揄他。回头看了看阮元,又道:“只是他身子似乎没你结实。”
阮元降生虽只四年,却生过数次病,虽然每次都成功坚持过来,但身材明显在孩子里面,也是偏瘦的那种。阮承信也不甚在意,便道:“还是去读书好,眼下这太平日子,学武一辈子都难出头。”
“家里书不碍事吧?”林氏问。
“应该没事。”阮承信随口回了一句,“你忘了?家里书都在高处,以前也有过这般大雨,从来没事。”
“可是夫子……你说的那是白瓦巷……”
“不好!”听到夫人这句话,阮承信如梦方醒,白瓦巷老宅在西城头,阮家早年定居之时,便有意加高了房子,是以虽有雨季,图书无碍。可新家位于府衙西南,府衙为了彰显气派,特意加高了尺许,又把四周土地压低过一截。
也就是说,阮家新家所在,不仅不是高地,而且是最容易被淹没的地方!
阮承信再难迟疑,忙奔了出去,尽管水势浩大,但所幸书房距离不远,勉力走上数步,也就到了。刚打开门,只觉眼前一黑,书房里的桌子,已有一大半淹没在水里,放在下面的书,已经完全变了形。水流受到开门这一冲,登时激荡起来,上面的几本书也随即落入水中。
阮承信搬到新居之后,无力再添置架柜,不少书只好随处堆着,平日不看,便也不动,丝毫没有想过水灾之事,不想迁居一年,竟遭遇如此大祸。眼看着脚边几部书已被水浸得变了形,上手一摸,便缩成一团,阮承信虽然高大魁梧,却也渐渐掉下泪来。
“这……这是《旧唐书》啊。”阮承信看着手边一本做工略显粗糙的书册,再难忍住。《旧唐书》虽在清代已被列入正史,但读者寥寥,刻版刊行数量远不如《新唐书》,阮玉堂在盐运使卢家处偶见一部,花了二十两银子,请了十几个人连夜抄书,才获此钞本,这场大雨下来,怕是留不下几册了。
“爹当年夜以继日的抄来这书,今天……今天要毁在儿子这里了……”阮承信痛哭失声,跪倒在雨水里面,看着手上的钞本,稍一用力,数十页已浸得不成形的书纸便被撕下,再难接续。“是儿子不孝,儿子不孝啊……”
林氏见阮承信神色不对,急忙换了雨装,走到书房之前。阮元正玩得有滋有味,眼看父母突然跑出,不知发生了什么,也走到门前看着父母的背影。
阮承信再看其他钞本,一大半已经浸透,手抄的字迹开始渐渐模糊,便是一些刻本,字迹也已变形。“《肈域志》、《武经总要》……”阮玉堂才兼文武,地理、兵法之书收藏颇丰,不少都是坊间绝少再刻的钞本,这一场雨下来,再也看不清了。
“不!”阮承信看着一部钞本,眼中竟渐渐失色。钞本尚未全部浸透,书皮上写着几个力透纸背的字:珠湖草堂诗集。
这是他父亲阮玉堂的诗集,想是也保不住了。
阮承信眼看大半藏书都将化为废纸,再难抑制,发疯似的向后舀着水,想把书房里的书抢救出来。可如此水势,阮承信又如何能救?只得一边舀着水,一边哭道:“爹……儿子错了……儿子不该,不该让阮家变成这样啊……”
林氏眼看丈夫如此,也一样的心如刀绞,但深知如果阮承信再这样控制不住,可能反倒把上层的书晃到下面,到时候就一点都保不住了。便急忙走上前去,拼命拉住阮承信的手臂,说道:“夫子没有错,这雨下这么大,谁能想得到呢?夫子快停下吧,要不上面的书掉下来,不是更糟糕吗?夫子……夫子快别再这样了!”
林氏素来语气柔和,举止优雅,但眼看阮承信渐难自制,深知若不能赶紧让他停住,恐怕后果难以预料,所以最后一句,已是喊了出来。她平日除了生下阮元时,再无这等姿态,是以话音刚落,自己也不禁哭得失声。
阮承信听了妻子这话,也渐渐软了下来,一屁股坐在雨里。林氏费了好一会儿力气,才把他拉出书房。杨禄高听了书房动静,也赶过来帮忙,才把阮承信拉回屋里。林氏吩咐杨禄高给书房上了锁,等雨停了再开门,阮家积书甚多,即使下层的书救不回来,只要放着不动,至少上层的书能保住一些。
这一天直到深夜,阮承信才渐渐有了点精神,所幸雨也渐渐停了,不致再添灾祸。阮承信看看外面,想到近年家中境况一日不如一日,不禁低下了头。
“夫子那些古本我放在靠上的位置,屋瓦无恙,水是从下面进的门,古本应还保得住。”林氏见阮承信闷闷不乐,只好出言安慰。阮家珍稀之书,一是钞本,二是古本,尤其是一套宋本的十三经注疏,绝难再得。阮承信想到还有不少书可以留下,倒也放心了些。
“娘,那些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阮元拿着几页祖父诗集的残纸,一边摆弄着一边问母亲。
“是啊,你父亲一生最珍爱的,除了我们一家人,便是那些书了。”
“可是。”阮元看父亲神色不好,便拉了林氏到一边,拿出一枚林氏给他平日备用的乾隆通宝小声问道:“应该是这个更重要吧,我看他们买糕吃,都用这个,可是没有人用书。”
林氏知道儿子才四岁,和他讲书有多重要恐怕听不懂,便也小声答道:“没看过它的,自然不觉得它重要。但如果你真的喜欢,便是拿一万个通宝来换,你也不愿意的。”
阮元还是不太理解,又拿几页残纸玩了一会儿,便去睡了。
阮承信看着阮元留下的几页纸,原以为孩子好玩,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定睛一看,却隐隐发现几页纸有些不对劲。
“这、这几首都是春日诗啊……”阮承信颇为意外的看着,“这首是《春草》,那首是《春日九溪》,那首是《早春过卫辉营》……这孩子还没识字啊?”
林氏听了,也赶忙过来看了一眼,沉思道:“这几首诗都有春字,看到了把它们放在一起,也不难理解。但这般大的孩子,就能看出这个……或许他真有天赋呢?”
“有没有天赋,教他读些书,识些字也便知道了。”阮承信道。
“只是他才四岁,这般早就让他识字,难为他了。”林氏深知孩子不宜过早施教,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又道:“先把这场雨熬过去吧,等到了明年,再教他也不迟。”阮承信对启蒙时间的想法和妻子大致相同,便点了点头。
一年之后,阮家搬离了旧城,在新城另择居所。阮家经此大雨,图书损毁大半,所幸原本积蓄颇多,依然有不少可看之书。阮承信也省吃俭用,重新买了一些,至少对于五岁的阮元而言,家里的书已经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