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的还乡情结
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赤粿粿的真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项羽有一句经典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这句话不谛是许多中国人终生奋斗的缩影。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或者说是终极需要。自我实现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没有标准,但有评价体系。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说了算;少人说了不算,多数人说了算。所以,除了周恩来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历来中国读书人莫不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为荣。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窗苦读为了啥?头悬梁锥刺股图点啥?还不是为了黄金屋,为了千盅粟,为了颜如玉!等考中了举人,好春风得意坐八抬大轿回乡风光!过去的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就能吃到皇粮,拥有干部身份,等于就是个官了。所以很多考上大学的准大学生,家里都要摆几围酒席,庆祝庆祝,其实也有这种意味。不过现在大学生多了,大学生身份再沾不上官威了,这种庆祝也就少了。
在封建社会,京官省亲是件大事,因为他头上顶着莫大的光环,回到家乡照亮着当地。既是炫耀,也是示威。从别人的肯定中使虚荣心获得升华、满足,也敬告别人,我家崛起了,不要来惹我。这是最贴近人性的一种本能,但也是最无价值的一种情愫。它虽然能从某种程度上强迫人努力向上,获取参政议政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当这种欲望过度膨胀,就是另外一种危险。不但腐蚀人的正义良心,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损害政府公信力。
还乡情结有一个心态:就是希望在熟悉的地方张扬他的权力。一个原因是报复(报答)心理作祟,一个是权力寻租心理,还有一个是公权私用心理。苏秦六国封相,不就是希望家人能前倨改为后恭嘛!
有钱人最怕富在深山无人知,当官的也怕位高无人问。所以刘邦分封天下时,韩信虽然没封成齐王,而是封了个楚王,还是没有兵权的,但他也欢欢喜喜。为什么?正是还乡情结起效了。他回到家乡就做了三件事:以千金报答给过自己饭吃的漂母;以百钱答谢自己曾混过饭吃的老东家亭长;当然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去找那个制造他胯下之辱的流氓地痞。但他却以出乎所料的大度,不但不报复这个地痞,还封了他为中尉。韩信以自己的得势,为自己昔日的恩怨作了断。官者的权力,为其带来了可以改变别人命运、决定别人生死的本事,这种快意,不正是许多人终生以求的吗?
为什么还乡情结有权力寻租心理呢?这个其实容易理解。贪官手中抱着大权,时刻想着将其兑现为利益,但又怕被揭发。于是他们想到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回到熟人社会进行这种勾当。有熟人(或亲人)充当线人,安全系数要高。当官的为熟人谋利益,早已经是旧闻。一个电话,就可以为那些熟人谋得一桩工程、一个职位;一张纸条就可以为熟人解决一个纠纷、开脱一项罪名。所以官场和法律界盛行“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无头(领导签字),无头不如口头(领导口谕)”的俏皮话。
公权私用心理就更容易理解了。清朝宰相张英家做围墙时,与邻居叶家闹矛盾,打起了官司。家里当家的管家第一时间就想到找老爷,因为朝中有人好办事。可惜这个宰相很另类,不但不以权谋私,反而主动让步,写下“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教育家人,传下了“六尺巷”的美谈。换了第二个官员,早巴望这种机会到来,施展拳脚,显官威扬家声了。
现代某些官员更是变本加厉,除了公车私用,逢年过节定期组织车队回乡省亲,遇到红白喜事,更是闹得人尽皆知。前不久江苏某市市委书记参加十七大回来,该市官员组织数公里队伍迎接;广东某县级市公路局长母亲逝世,组织3000人送葬。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不正说明了官员们还乡的目的吗?
古人作诗云“青春作伴好还乡”却料不到许多当官的喜吟“官印作伴好还乡”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特权。位高权重者,自然会得到许多额外的礼遇。个中滋味,当事人自然深晓。
2008-3-30
项羽有一句经典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这句话不谛是许多中国人终生奋斗的缩影。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或者说是终极需要。自我实现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没有标准,但有评价体系。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说了算;少人说了不算,多数人说了算。所以,除了周恩来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历来中国读书人莫不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为荣。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窗苦读为了啥?头悬梁锥刺股图点啥?还不是为了黄金屋,为了千盅粟,为了颜如玉!等考中了举人,好春风得意坐八抬大轿回乡风光!过去的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就能吃到皇粮,拥有干部身份,等于就是个官了。所以很多考上大学的准大学生,家里都要摆几围酒席,庆祝庆祝,其实也有这种意味。不过现在大学生多了,大学生身份再沾不上官威了,这种庆祝也就少了。
在封建社会,京官省亲是件大事,因为他头上顶着莫大的光环,回到家乡照亮着当地。既是炫耀,也是示威。从别人的肯定中使虚荣心获得升华、满足,也敬告别人,我家崛起了,不要来惹我。这是最贴近人性的一种本能,但也是最无价值的一种情愫。它虽然能从某种程度上强迫人努力向上,获取参政议政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当这种欲望过度膨胀,就是另外一种危险。不但腐蚀人的正义良心,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损害政府公信力。
还乡情结有一个心态:就是希望在熟悉的地方张扬他的权力。一个原因是报复(报答)心理作祟,一个是权力寻租心理,还有一个是公权私用心理。苏秦六国封相,不就是希望家人能前倨改为后恭嘛!
有钱人最怕富在深山无人知,当官的也怕位高无人问。所以刘邦分封天下时,韩信虽然没封成齐王,而是封了个楚王,还是没有兵权的,但他也欢欢喜喜。为什么?正是还乡情结起效了。他回到家乡就做了三件事:以千金报答给过自己饭吃的漂母;以百钱答谢自己曾混过饭吃的老东家亭长;当然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去找那个制造他胯下之辱的流氓地痞。但他却以出乎所料的大度,不但不报复这个地痞,还封了他为中尉。韩信以自己的得势,为自己昔日的恩怨作了断。官者的权力,为其带来了可以改变别人命运、决定别人生死的本事,这种快意,不正是许多人终生以求的吗?
为什么还乡情结有权力寻租心理呢?这个其实容易理解。贪官手中抱着大权,时刻想着将其兑现为利益,但又怕被揭发。于是他们想到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回到熟人社会进行这种勾当。有熟人(或亲人)充当线人,安全系数要高。当官的为熟人谋利益,早已经是旧闻。一个电话,就可以为那些熟人谋得一桩工程、一个职位;一张纸条就可以为熟人解决一个纠纷、开脱一项罪名。所以官场和法律界盛行“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无头(领导签字),无头不如口头(领导口谕)”的俏皮话。
公权私用心理就更容易理解了。清朝宰相张英家做围墙时,与邻居叶家闹矛盾,打起了官司。家里当家的管家第一时间就想到找老爷,因为朝中有人好办事。可惜这个宰相很另类,不但不以权谋私,反而主动让步,写下“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教育家人,传下了“六尺巷”的美谈。换了第二个官员,早巴望这种机会到来,施展拳脚,显官威扬家声了。
现代某些官员更是变本加厉,除了公车私用,逢年过节定期组织车队回乡省亲,遇到红白喜事,更是闹得人尽皆知。前不久江苏某市市委书记参加十七大回来,该市官员组织数公里队伍迎接;广东某县级市公路局长母亲逝世,组织3000人送葬。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不正说明了官员们还乡的目的吗?
古人作诗云“青春作伴好还乡”却料不到许多当官的喜吟“官印作伴好还乡”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特权。位高权重者,自然会得到许多额外的礼遇。个中滋味,当事人自然深晓。
200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