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曹哲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儿时的游戏丰富多彩,而且有很强的季节性。夏秋之际,打木牛的游戏在农村小孩子中间盛行。
打木牛也叫吆牛或者打猴,都是农村孩子的叫法,城里孩子叫打陀螺。农村孩子的木牛是自己削的,城里孩子玩的陀螺是机器削的。木牛的削制的过程就像是在哺育孩子,充满着兴奋和期待。削木牛是很讲究的,首先要选材。所选的木头一般需要粗细均匀,直径3-5厘米或者更大一些,完全有个人喜好决定。木头要求没有节疤,没有裂纹,而且木质一般要密度稍大,因为木质太疏松的虽然削制比较容易,但削成后往往玩不了多长时间,在打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两半。其次是下料。木头选好后用锯子截成大约10厘米长的段,用铅笔在木头的正中间做好标记,然后找一颗大小适当的钢珠(一般是自行车或者架子车轴承里面装的滚珠)钉入它的截面圆心位置。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了,下来就要正式开始削木牛了,用小刀或者割麦子的镰刀刃沿铅笔标记的地方像削铅笔一样向钉有钢珠的一头削,将圆木削成一个锥体,直到顶点露出钢珠。削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称和平整,不仅要削出锥体,而且要削的艺术、美观,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可不能因为成牛心切,而将自己的手指削破。木牛削成了,急于打牛的心情往往让幼小的他们把欢乐带入睡梦中。
牛是需要鞭子吆的,木牛也不能例外。木牛做好了,要想让它转起来,鞭子是必备的。绾鞭子也是有讲究的,尤其鞭绳的选择。鞭绳不能用太硬或太粗的绳子,不能用太细太轻的绳子,也不能用太长的绳子。用太硬太粗的绳子木牛就会一下被打飞,用太细太轻的绳子打时用不上劲,起不到必要的作用;太长的绳子显得罗嗦,打起来不利落,常常会将木牛缠死。因此选择鞭绳要选择不软不硬长度适中的绳子,一般粗线绳是最好的,也可用纳鞋底的细麻绳,绳子的长度一般和鞭杆的长度相当。鞭杆一般选用较粗的、笔直的竹棍或其他粗细适中的直一些的木棍,木棍一般要木质好,结实耐用。
牛和鞭子具备了就可以开始游戏了。找一块平地,最好是硬化过的晒粮食的沙盘(用水泥沙灰硬化过的,面积较大些的晒场,平凉农村叫沙盘),找到平地后,先用鞭绳逆时针缠住木牛的身体,然后右手握鞭,左手将牛竖立轻按在地上,右手用力将鞭绳拉开,木牛就在地上旋转起来了,要使这种旋转持久,就要用鞭子适时的去抽打木牛。打木牛比赛的就是看谁的木牛在地上旋转的时间长,时间长的最后获胜。
为了使木牛转起来好看,伙伴们经常用粉笔或者油漆在木牛上端的截面处涂上一圈一圈不同的颜色,或者在中心部位钉上一颗闪闪发亮的图钉,也有的用小刀围绕木牛刻上两三条细道,用不同的色彩填涂,经过这样一番打扮,木牛转起来色彩丰富,十分好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材料的限制木牛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径5—10厘米,小的一般直径在3—5厘米左右,除过木牛外还有铁牛,有的小伙伴为了创新,为了和别人攀比,他就会弄个铁牛,铁牛一般是用拖拉机或汽车上的一些废旧零件做成的,体积小,但质量较重,打起来费力气也费鞭绳,不如木质的轻巧,打起来转地欢。
作为80后,我曾经深爱这个游戏。削牛时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削成后急切游戏的心情,比赛时的坚持和自信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使我掌握了一门制作玩具的技术,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身体,丰富了我美好的童年生活。在秋天凉爽的傍晚,在沙盘上,欢乐地吆喝声里,木牛在鞭子的抽打下,快乐地旋转,并不时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那种欢乐地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掏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只削制精美的木牛,这个玩具已经被产业化了,即使在农村,孩子们也很少动手去削木牛了,有的压根也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玩具,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口袋鼓了,但是生活却变得单调了,劳动的乐趣没有人去主动体验了,除非迫不得已,当然那也就无乐趣可言,过程之美也已经在不间断地被消减,成果享受已经成了空前的时尚,一人劳动,百人、千人分享的革命风暴早已将人们的生活淹没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种变化只能助长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惰性,它似乎不仅仅是一个玩具的制造或者一个游戏的淡出。现在人们普遍贪求安逸,希望一劳永逸,希望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什么都向别人伸手。这样无疑会导致部分资源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果有一天,你分享不到,你自己又不能创造,那又如何是好呢?我想,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情还是自己多动动手,动动脑,以免使这些器官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而不能在想动的时候才动。自古以来人们就反对坐享其成,倡导自立自强,这对于人的发展有绝对的好处,只有不断的竞争和创造再能激发人的潜能,让人战胜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领域。发展的前提是继承,是积累,是理性,不是拿来主义,不是盲动,不是对旧事物的消灭。
打木牛的日子远去了,美好的记忆被尘封,偶尔翻起,总还是那么温馨,能从往事中有所体悟,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儿时的游戏丰富多彩,而且有很强的季节性。夏秋之际,打木牛的游戏在农村小孩子中间盛行。
打木牛也叫吆牛或者打猴,都是农村孩子的叫法,城里孩子叫打陀螺。农村孩子的木牛是自己削的,城里孩子玩的陀螺是机器削的。木牛的削制的过程就像是在哺育孩子,充满着兴奋和期待。削木牛是很讲究的,首先要选材。所选的木头一般需要粗细均匀,直径3-5厘米或者更大一些,完全有个人喜好决定。木头要求没有节疤,没有裂纹,而且木质一般要密度稍大,因为木质太疏松的虽然削制比较容易,但削成后往往玩不了多长时间,在打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两半。其次是下料。木头选好后用锯子截成大约10厘米长的段,用铅笔在木头的正中间做好标记,然后找一颗大小适当的钢珠(一般是自行车或者架子车轴承里面装的滚珠)钉入它的截面圆心位置。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了,下来就要正式开始削木牛了,用小刀或者割麦子的镰刀刃沿铅笔标记的地方像削铅笔一样向钉有钢珠的一头削,将圆木削成一个锥体,直到顶点露出钢珠。削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称和平整,不仅要削出锥体,而且要削的艺术、美观,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可不能因为成牛心切,而将自己的手指削破。木牛削成了,急于打牛的心情往往让幼小的他们把欢乐带入睡梦中。
牛是需要鞭子吆的,木牛也不能例外。木牛做好了,要想让它转起来,鞭子是必备的。绾鞭子也是有讲究的,尤其鞭绳的选择。鞭绳不能用太硬或太粗的绳子,不能用太细太轻的绳子,也不能用太长的绳子。用太硬太粗的绳子木牛就会一下被打飞,用太细太轻的绳子打时用不上劲,起不到必要的作用;太长的绳子显得罗嗦,打起来不利落,常常会将木牛缠死。因此选择鞭绳要选择不软不硬长度适中的绳子,一般粗线绳是最好的,也可用纳鞋底的细麻绳,绳子的长度一般和鞭杆的长度相当。鞭杆一般选用较粗的、笔直的竹棍或其他粗细适中的直一些的木棍,木棍一般要木质好,结实耐用。
牛和鞭子具备了就可以开始游戏了。找一块平地,最好是硬化过的晒粮食的沙盘(用水泥沙灰硬化过的,面积较大些的晒场,平凉农村叫沙盘),找到平地后,先用鞭绳逆时针缠住木牛的身体,然后右手握鞭,左手将牛竖立轻按在地上,右手用力将鞭绳拉开,木牛就在地上旋转起来了,要使这种旋转持久,就要用鞭子适时的去抽打木牛。打木牛比赛的就是看谁的木牛在地上旋转的时间长,时间长的最后获胜。
为了使木牛转起来好看,伙伴们经常用粉笔或者油漆在木牛上端的截面处涂上一圈一圈不同的颜色,或者在中心部位钉上一颗闪闪发亮的图钉,也有的用小刀围绕木牛刻上两三条细道,用不同的色彩填涂,经过这样一番打扮,木牛转起来色彩丰富,十分好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材料的限制木牛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径5—10厘米,小的一般直径在3—5厘米左右,除过木牛外还有铁牛,有的小伙伴为了创新,为了和别人攀比,他就会弄个铁牛,铁牛一般是用拖拉机或汽车上的一些废旧零件做成的,体积小,但质量较重,打起来费力气也费鞭绳,不如木质的轻巧,打起来转地欢。
作为80后,我曾经深爱这个游戏。削牛时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削成后急切游戏的心情,比赛时的坚持和自信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使我掌握了一门制作玩具的技术,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身体,丰富了我美好的童年生活。在秋天凉爽的傍晚,在沙盘上,欢乐地吆喝声里,木牛在鞭子的抽打下,快乐地旋转,并不时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那种欢乐地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掏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只削制精美的木牛,这个玩具已经被产业化了,即使在农村,孩子们也很少动手去削木牛了,有的压根也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玩具,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口袋鼓了,但是生活却变得单调了,劳动的乐趣没有人去主动体验了,除非迫不得已,当然那也就无乐趣可言,过程之美也已经在不间断地被消减,成果享受已经成了空前的时尚,一人劳动,百人、千人分享的革命风暴早已将人们的生活淹没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种变化只能助长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惰性,它似乎不仅仅是一个玩具的制造或者一个游戏的淡出。现在人们普遍贪求安逸,希望一劳永逸,希望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什么都向别人伸手。这样无疑会导致部分资源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果有一天,你分享不到,你自己又不能创造,那又如何是好呢?我想,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情还是自己多动动手,动动脑,以免使这些器官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而不能在想动的时候才动。自古以来人们就反对坐享其成,倡导自立自强,这对于人的发展有绝对的好处,只有不断的竞争和创造再能激发人的潜能,让人战胜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领域。发展的前提是继承,是积累,是理性,不是拿来主义,不是盲动,不是对旧事物的消灭。
打木牛的日子远去了,美好的记忆被尘封,偶尔翻起,总还是那么温馨,能从往事中有所体悟,也算是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