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由此可见,在李清照的心愁中,也含有深深的黍离之悲、民族之痛!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暂避金华的李清照返回临安定居。
又是一年的上元佳节,正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临安城里依旧是火树银花、凤箫声动、张灯结彩,然而李清照的思绪却早已飞回三十多年前的故都汴梁。她想到了待字闺中的情趣,想到了初为人妇的甜蜜,想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想到了归来堂的谈笑风生,想到了中州盛日的锦绣繁华而今,十年生死两茫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明月夜,短松冈。于是,一襟泪痕的李清照提笔写下了永遇乐一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一般澄黄璀璨;彩云飘浮,围绕着那轮璧玉一样的皎月。恍惚之间,我顿感迷惘,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渐浓的暮霭笼罩着垂柳,柳色朦胧如染;谁家横笛吹响凄恻的梅花落,哀怨如诉;早开的梅花似乎已经凋零,不知这眼前的春色还留几许?虽然是元宵佳节、天气融和,但谁能说转瞬之间没有凄风苦雨?那些酒朋诗友,乘着宝马香车邀我参加诗酒盛会,但我也只能婉言辞谢。记得盛世年代的汴京,身在闺门中的我,有不少闲暇游乐的时间,那时最偏重上元佳节。我与闺中同伴戴上嵌插着翠色羽毛的帽子和金线彩纸捻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欢笑簇拥着外出游乐。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病容憔悴、鬓发斑白、头发蓬乱的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倒不如倚在帘儿后面,听听人家的欢声笑语吧。
首起两句,对仗工整、辞采瑰丽、生动形象、气势浑穆。词人以如椽之笔,龙飞凤舞般勾勒出一幅元夕的壮丽美景。不过,词人并没有就此尽情泼墨,而是撩开一笔,卷起波澜,发出一声低沉的悲叹:人在何处?对于词人而言,此情此景,似曾相见;迷惘之中,亦真亦幻。面对着人非物亦非的环境,她倍感痛苦与凄凉,千般滋味,又上心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词人从茫然而痛楚的状态中转过神来,又回到眼前的实景之中。但她使用了“烟浓”和“笛怨”两组冷色调的词,依然给初春的景色涂抹上淡淡的寒意,因为此时春意尚浅。这样的描写,既符合词人当时的心理感觉也符合上元时节的孟春特点。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看似说出了一条自然规律和天气现象: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阴晴不定、风雨难料,但更多地包含了她“饱经风雨之苦”的后顾之忧。长期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阴晴乍变,已经在词人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暗影,以至于形成了她敏感的“忧风愁雨”的特殊心境。正是基于这一点,下文的辞谢酒朋诗侣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由于词人心绪不佳、兴味索然,因而婉辞了诗朋酒友的相邀,可以想见,此时此刻的她,还一直沉浸在触景生情的伤感中,一直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指中原地区,不过这里特指汴梁城。“三五”农历十五,这里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北宋时期,每逢元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故而,词人所说“记得偏重三五”是言之不虚的。与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人赵鼎在他的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词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和感喟:“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三句,注重描写了当年的穿着打扮与少女风韵。就装束而言,体现了青春时尚、斑斓多彩、华贵富丽的特色;就年龄而言,体现了豆蔻芳华、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就姿态而言,体现了轻盈灵妙、阴柔娇媚、楚楚动人的特点;就背景而言,体现了世道安宁、物阜民丰、繁荣昌盛的特征。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盛世难再逢、往事如云烟。昔日的温馨与欢乐只能长留于记忆之中。词人历经了国破家倾、夫亡亲逝、流徙漂泊之伤痛,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妙龄少女变为“风鬟雾鬓”的老妪,而且性格也沉郁了,激情也淡薄了,心灵也枯衰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有一种漠然的疏离感,更懒得夜间出去。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都打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盛日”之乐与“乱世”之苦,造就了李清照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与反差。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拍之语,尤为哀婉悲凉,令人为之酸楚、为之唏嘘、为之洒泪。每每读至此处,我都有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感。在“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的元夕佳节里,她只能独自一人,依在窗帘之后,双腮垂泪,听人笑语!此时此地的李清照,处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时代,处在一个红尘熙攘而又孤独无助的社会,处在一个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世界。外面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幸福欢乐、儿女情长、诗情画意,都不再属于她了。她的心头,唯一残留的是——昔日的温暖。一代词宗李清照,在历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国仇家恨之后,于寂寞而悲戚中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的愁苦一生,而她,再也没能回到日思夜念的家乡和恋恋不舍的汴梁!
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由此可见,在李清照的心愁中,也含有深深的黍离之悲、民族之痛!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暂避金华的李清照返回临安定居。
又是一年的上元佳节,正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临安城里依旧是火树银花、凤箫声动、张灯结彩,然而李清照的思绪却早已飞回三十多年前的故都汴梁。她想到了待字闺中的情趣,想到了初为人妇的甜蜜,想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想到了归来堂的谈笑风生,想到了中州盛日的锦绣繁华而今,十年生死两茫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明月夜,短松冈。于是,一襟泪痕的李清照提笔写下了永遇乐一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一般澄黄璀璨;彩云飘浮,围绕着那轮璧玉一样的皎月。恍惚之间,我顿感迷惘,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渐浓的暮霭笼罩着垂柳,柳色朦胧如染;谁家横笛吹响凄恻的梅花落,哀怨如诉;早开的梅花似乎已经凋零,不知这眼前的春色还留几许?虽然是元宵佳节、天气融和,但谁能说转瞬之间没有凄风苦雨?那些酒朋诗友,乘着宝马香车邀我参加诗酒盛会,但我也只能婉言辞谢。记得盛世年代的汴京,身在闺门中的我,有不少闲暇游乐的时间,那时最偏重上元佳节。我与闺中同伴戴上嵌插着翠色羽毛的帽子和金线彩纸捻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欢笑簇拥着外出游乐。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病容憔悴、鬓发斑白、头发蓬乱的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倒不如倚在帘儿后面,听听人家的欢声笑语吧。
首起两句,对仗工整、辞采瑰丽、生动形象、气势浑穆。词人以如椽之笔,龙飞凤舞般勾勒出一幅元夕的壮丽美景。不过,词人并没有就此尽情泼墨,而是撩开一笔,卷起波澜,发出一声低沉的悲叹:人在何处?对于词人而言,此情此景,似曾相见;迷惘之中,亦真亦幻。面对着人非物亦非的环境,她倍感痛苦与凄凉,千般滋味,又上心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词人从茫然而痛楚的状态中转过神来,又回到眼前的实景之中。但她使用了“烟浓”和“笛怨”两组冷色调的词,依然给初春的景色涂抹上淡淡的寒意,因为此时春意尚浅。这样的描写,既符合词人当时的心理感觉也符合上元时节的孟春特点。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看似说出了一条自然规律和天气现象: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阴晴不定、风雨难料,但更多地包含了她“饱经风雨之苦”的后顾之忧。长期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阴晴乍变,已经在词人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暗影,以至于形成了她敏感的“忧风愁雨”的特殊心境。正是基于这一点,下文的辞谢酒朋诗侣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由于词人心绪不佳、兴味索然,因而婉辞了诗朋酒友的相邀,可以想见,此时此刻的她,还一直沉浸在触景生情的伤感中,一直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指中原地区,不过这里特指汴梁城。“三五”农历十五,这里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北宋时期,每逢元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故而,词人所说“记得偏重三五”是言之不虚的。与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人赵鼎在他的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词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和感喟:“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三句,注重描写了当年的穿着打扮与少女风韵。就装束而言,体现了青春时尚、斑斓多彩、华贵富丽的特色;就年龄而言,体现了豆蔻芳华、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就姿态而言,体现了轻盈灵妙、阴柔娇媚、楚楚动人的特点;就背景而言,体现了世道安宁、物阜民丰、繁荣昌盛的特征。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盛世难再逢、往事如云烟。昔日的温馨与欢乐只能长留于记忆之中。词人历经了国破家倾、夫亡亲逝、流徙漂泊之伤痛,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妙龄少女变为“风鬟雾鬓”的老妪,而且性格也沉郁了,激情也淡薄了,心灵也枯衰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有一种漠然的疏离感,更懒得夜间出去。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都打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盛日”之乐与“乱世”之苦,造就了李清照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与反差。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拍之语,尤为哀婉悲凉,令人为之酸楚、为之唏嘘、为之洒泪。每每读至此处,我都有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感。在“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的元夕佳节里,她只能独自一人,依在窗帘之后,双腮垂泪,听人笑语!此时此地的李清照,处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时代,处在一个红尘熙攘而又孤独无助的社会,处在一个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世界。外面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幸福欢乐、儿女情长、诗情画意,都不再属于她了。她的心头,唯一残留的是——昔日的温暖。一代词宗李清照,在历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国仇家恨之后,于寂寞而悲戚中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的愁苦一生,而她,再也没能回到日思夜念的家乡和恋恋不舍的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