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红楼同人)红楼之孤家寡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伺圣踪的罪名了。可是运河不一样,想要拦河,成本就很高了,何况,龙舟可不是那么好建造的,銮驾什么的,内务府起码一直修着,可是龙舟,可不在日常工作范围内,加上承庆帝虽然是想要出来休闲放松一下,却也想看看民情如何,因此,自然还是走陆路比较方便一些。
徒景年原本以为如今出行应该跟后世自驾游差不多,但很快发现,这年头难怪很多人不乐意出来呢,长途出门实在是太不舒服了。
太子有自己的銮驾仪仗,只比皇帝的差一点,需要用七八匹马拉着,俨然就是个房车的格局,里面空间很大,还有床榻,恭房,书桌什么的,问题是,这年头没有弹簧,没有橡胶啊,哪怕路上垫上了厚厚的黄土,车里面也加了许多软垫,也不能改变坐车其实很颠簸的事实。时间短的话没什么,时间一长,坐在马车上,简直觉得骨头架子都要散掉了。
问题是你还不能下车随意走动,因为,即便是在路上,他也是要学习的,詹事府的人来了差不多一半,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左右庶子可都来了,那都是先生,每天要照常给太子上课的,皇帝其实也一样,只不过以前处理国事是在大明宫,如今改在銮驾上罢了,京中留下的内阁成员,每天都会命人用六百里加急,将折子并上内阁的处理意见送过来,亏得这么多年来,为了防范蒙元,朝廷在北方还有一些海岛上设置了马场,驯养良种,若是跟宋朝那会儿一样,光是马都要不够用了。
马车上并不是什么学习的好地方,好在考虑到了实际情况,也是徒景年的进度一直不错,路上的课程也不重,学了一个多时辰,一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边课程刚刚结束,那边曹安平就过来了,说是承庆帝要接徒景年到自己车上去,徒景年自然是答应了下来。
承庆帝对马车上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适,也难怪,他大概早就习惯了。这会儿见徒景年神色有些恹恹的,便问道:“阿鲤这是怎么了?怎么没什么精神?”
徒景年找了个借口,说道:“父皇,坐车上太闷了,我能出去骑马吗?”
承庆帝哈哈一笑:“还说自己长大了呢,果然是个小孩子,坐不住了吧!行,等过一会儿,叫人把你的马牵出来,你也遛一遛!”
徒景年有自己专用的小马,毕竟七岁的孩子,个头也就到大人腰这边,根本也骑不了什么大马,那也太危险了,只得弄匹小马过过瘾罢了!
徒景年顿时有些郁闷,那小马被专门训练过,性情非常温顺,而且速度也有保证,就是保证在看着小跑的情况下,足够慢,慢到哪怕骑在上面的人不小心摔下来,也摔不坏,这就没多大意思了。
徒景年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出去溜一圈,很快,他便打消了主意,因为这会儿太阳上来了,地上原本洒的水也干了,稍微一走动,就尘土飞扬,徒景年通过玻璃的窗户看着外面的龙禁尉,发现不少人都是满脸灰尘,看不出原本模样了。徒景年虽说不至于有洁癖,却也不喜欢搞得自己浑身都是灰。
不过之前都跟承庆帝说了要骑马,出尔反尔总归不太好,因此,徒景年还是趁着太阳没有升到中天的时候,骑着自己的小马赤云沿着车队的方向来回了一圈,几个侍卫紧跟着护卫,生怕出了什么意外,结果扬起了一人多高的灰尘,等到徒景年下了马,整个人已经被还带着点湿气的黄土给盖住了,全福见了,差点没叫起来,赶紧带着几个小太监一起上前伺候着徒景年擦洗更衣,又拿着篦子给他梳头,梳下了足有半斤黄土,又用毛巾擦了即便,这才清爽了一些。
承庆帝看到徒景年的时候,他已经换了一身衣服,承庆帝也是了然,指着他笑道:“这下还要不要去骑马了?”
见徒景年神色有些郁闷,承庆帝含笑道:“阿鲤在这事上这般较真作甚,之前你下车的时候,我就觉得你有些后悔了,偏偏还要死撑着,这又何苦呢!既然已经知道后果不美妙,打消主意便是,朕又不是在这事上跟你较真,朕是你爹,什么话不好说呢,不想骑马了,直说便是,朕还能逼着你下车不成?”
徒景年怔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儿臣明白了,谢父皇教导。儿子之前只是想着,既然已经说出了口,即便有什么问题,儿子也就自己尝了,权当是个教训!”
“你这想法也有些道理!”承庆帝欣慰地点点头,却道“不过此事可一不可再,有个教训便是了,这次不过是让你身上脏一些,若是日后遇上什么国家大事,你毫不考虑,就直接出口,还要死犟着不肯回头,问题就不是这么一点,只需要擦洗一番就行了!”
徒景年听了,郑重地站起身来,跪下低头道:“儿臣谨受教!”
“明白就好!”承庆帝亲手将徒景年拉了起来,在自己身边坐下,“阿鲤你是一国储君,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多就要牵扯到很多人,甚至是国家大事,因此,更需要谨言慎行才行!”
徒景年点了点头:“儿臣明白了,日后定当注意!”
承庆帝见徒景年确实听进去了,便不再多说,只是让徒景年喝点茶水,吃几个点心。
这般大队人马出行,一天走个二三十里才是正常现象,好在内务府在这事上还算有经验,这边还没停下来,打头的人已经估摸了地方,在那边建了临时的营盘,当晚便可以暂时驻扎。
御驾到的时候,天还没有全黑,不过,一直到半夜,跟着的人才算是齐全了,营盘里几乎是折腾了一宿,徒景年还有些认床,结果愣是一晚上没睡好,不由再次发誓,以后打死也不随驾了,实在是太累了。
承庆帝也有些累,不过精神还挺不错,毕竟他想了好多年的公费旅游,难得实现了,哪有不高兴的道理。
车队出了潼关,一路往河南而去,圣驾要在洛阳停留几天,顺便祭拜一下几个前朝的皇陵,而且洛阳那边还有唐朝那会儿修建的行宫,之前仁宗巡幸洛阳之前,也将行宫好好修了一番,这么多年也有宫人在那边维护着,正好可以用。
在这之前,为了不过于打扰当地的百姓,车队便不打算在各个州县停留了,要不然,就得召见当年的官员,还有当地的豪族,告老还乡的朝廷大员,再有一些百姓的代表,徒增麻烦,还不如直接去洛阳,花个几天时间,一起解决了。
有了盼头,徒景年精神也好了很多,而且他年纪小,适应能力也很强,很快就适应了路上的颠簸,有的时候,坐在车上还能小憩一会儿,平常听太傅他们讲学,然后再跑到承庆帝那边听承庆帝教导一些简单的事务,顺便蹭蹭饭什么的。见他恢复了原本的状态,承庆帝也放心了不少。
承庆帝对徒景年怀抱着很高的期望,自然是希望徒景年好的,因此,之前见徒景年有些精神不振,不免担心他水土不服,这年头,水土不服闹不好是要命的,这会儿见徒景年好了起来,自然是松了口气。承庆帝真正养大的孩子也就徒景年一个,当初懿元皇后还在的时候,为了保证儿子和自己的地位,便常常想着法子让承庆帝到自己宫里来,又将徒景年的许多事情事无巨细跟承庆帝说,承庆帝对嫡长子也颇为看重,等到懿元皇后过世,徒景年更是三天两头待在大明宫,有一阵子,甚至还跟承庆帝睡在一起,也就是承庆帝还年轻,等到将来孩子多了,他自然对孩子就没了那么多的关注了。
在徒景年对沿路的风景已经有些腻味的时候,终于圣驾差不多快到洛阳了。
洛阳那边的官府早就得到了消息,河南一地几乎所有有品级的官员都赶到了洛阳城外迎接圣驾,随之同来的还有洛阳本地的一些世家豪族的当家人,还有一些乡老代表,都站在城外官道上等待。这里面的人多半都颇为惊喜,巡抚布政使这一级别的人也就罢了,年年都要回京述职,总要面圣的,下面的官员大概也就是殿试还有金榜题名的时候,有机会见到圣颜,甚至那时候因为紧张,或者是离得比较远,只记得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别的就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很多人琢磨着这一次很有可能得到几乎觐见,自然是希望给圣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日后才有机会进步啊!
当然,有期待的,就有苦恼的,在各自不一的心情中,圣驾终于接近,河南巡抚还有布政使带头叩拜,下面立刻黑压压跪了一地。
承庆帝压根就没露面,只是让曹安平传了话,命一众官员乡绅乡老平身,然后便直接进了城。
作者有话要说:
☆、第30章
承庆帝这么多天走下来,路上又怕打扰了当地,几乎没有在哪个城市停留过,哪怕有人天天在前头扎营,但是条件毕竟不如城里,因此,这会儿早就累了,根本不乐意跟一众官员敷衍。
河南布政使已经将自己的官邸给收拾了出来,安排给承庆帝、徒景年还有一众嫔妃居住,布政使差不多就是个从二品了,官邸也很是不小,里里外外,差不多有十个院落,曹安平忖度着承庆帝的心思,很快将院子都安排了下来,承庆帝自然是住正院,他不放心徒景年,干脆让徒景年与他住在一块,也就是住在正院一侧的屋子里面,至于那些妃嫔之间如何分配,就得看她们的地位还有受宠程度了。
承庆帝也是有意显摆自己的太子,这些日子下来,徒景年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并不骄纵,性子也颇为坚韧,如今在学问上也颇有些见地,想到一般的人家这个年纪不过刚刚开蒙,徒景年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如今都在听太傅少傅他们讲史了,不免有些得意。当然,他却没有多想,徒景年读什么四书五经,不过是读个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已,不像是外面的读书人,要为此绞尽脑汁,学到四书五经的时候,就得开始学着破题写文章了。而对于徒景年这个太子来说,八股文写得再花团锦簇,又能如何呢?
本朝皇室教导皇子,以读史为上,什么圣人之言,不过是知道便可,学些做人的道理,谁还真的钻研这些东西,想着什么微言大义,从中钻研什么治国之道,几千年都过去了,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甭说皇子太子,便是普通的官员,考试的时候要整日里惦记着四书五经,子曰诗云的,等到考中了进士,当官之后,除非是埋在故纸堆里面的学究,否则的话,还是得学会处理庶务,下面的一些地方官员更是要研习本朝的律法,才不至于闹出什么笑话来。
下面的官员做官之前尚且如此,何况,太子的职业方向是皇帝,皇帝若是喜爱读书作文,写诗作画,那就是个人爱好,与治国并无多大益处,因此,这些东西大致学个一些,不至于在常识上面有什么疏忽便足够了。因此,尽管太子太傅少傅他们想要像教国子监学生一样,教学生读读经义,写写策论什么的,问题是,宫学里面太祖他老人家定下了章程,差点连课程表都定下来了,你要是按自己的路子走,干脆去向太祖辩解去吧。许多人腹诽太祖当年不过是泥腿子出身,不敬重圣人,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更加实际,也因为这个,本朝皇室乃至宗室成员才不会被教得迂腐,被儒家的仁义道德弄得没了血勇之气。
这会儿的史书尚且没有二十四史,论起来不过是二十三史,从史记一直到元史而已,实际上,这年头颇有些读书人觉得蒙元不是汉人正统,其史书不能算入中原正史之中,因此,一些人只当有二十二史。这段时间,太傅少傅他们便是拿着几部《春秋》和《史记》、《资治通鉴》对照着讲春秋战国还有之前那会儿的历史。
这里面自然有许多对不上的,太傅少傅却总是拿着孔子编的《春秋》为准,徒景年明面上不说什么,只是表示受教,回头便跟承庆帝说道,太傅他们算起来也是为尊者讳,当年孔子自个都说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可见他自己都知道,他搞出来的春秋压根就是不准确的,纯粹是为自个的政治理念贴金,牵强附会呢。可见孔子这人算不上什么圣人,不过也是个自私的凡人罢了。
承庆帝虽然听了之后教训了徒景年一番,要他不许妄议孔圣人,回头却又赏赐了徒景年全套的史书,甚至还有诸多大儒批注过的史记,徒景年自然知道,承庆帝对孔圣人也没那么尊重。说实话,如今孔圣人已经变成了一个牌坊,明面上大家都要拜一拜,实际上就是拿着这牌坊,看谁不顺眼,就理直气壮砸人家一番,说什么不遵圣人教诲之类的话。承庆帝的意思就是,你哪怕不相信这个,但是你也得先学会了,才能够拿这个做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庆帝颇为得意,心里也在感慨,自家儿子真是争气,没被那群腐儒牵着鼻子走。加上徒景年无论是相貌还是风仪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闲下来,接见当地官员乡绅的时候,便让徒景年站在一边。
大家都不是傻子,圣人显然对太子极为爱重,太子也是龙章凤姿,小小年纪,便初具威仪,言语间颇为了得,自然是大拍马屁,想要讨好家长,你就拼命夸他孩子,在皇帝面前,这条定律同样通用。哪怕说的话没什么新意,比如说什么太子这般聪明睿智,不愧是圣上的儿子云云的,拍得承庆帝龙心大悦。
光拍马屁没用,要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马屁拍得再好,承庆帝也不会高兴。但洛阳不一样,这会儿的洛阳虽说不像隋唐那会儿,差不多就是另一个政治中心,但是,洛阳这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哪怕宋朝后期和元朝的时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今也已经恢复了过来。
若是追根溯源,还得提到太祖。太祖称帝的时候,专门找了奇人异士,询问国都的问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历朝历代以来,选择做国都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开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宫小,之前还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时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国都,但是偏安南方,着实没什么气象,金陵倒是有王气,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么长久。偏偏那会儿百废待兴,蒙古人把中原祸害得不轻,不说钱的问题,中原已经是十室九空,汉人的数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宫殿,连民夫都找不到几个,这等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哪能大动干戈,因此后来一看,长安这边还保留着唐朝那会儿的皇城,城市规划也不错,便定了长安。
到了长安才发现,这地方实在不合适,因为之前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凉,了无人烟,唐朝的时候,关中缺粮,就不得不将东都洛阳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时候,这边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后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过来,路上连个屏障都没有,直到后世,这边还是饱受沙尘暴之类的灾害困扰。
被风沙折腾了一番,又因为运粮的耗费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气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脑袋,才有个人装着胆子出头,说是长安往西缺少草木,导致龙气不能长久,想要江山稳固,就得广种草木,稳固水土,定住龙气。
伺圣踪的罪名了。可是运河不一样,想要拦河,成本就很高了,何况,龙舟可不是那么好建造的,銮驾什么的,内务府起码一直修着,可是龙舟,可不在日常工作范围内,加上承庆帝虽然是想要出来休闲放松一下,却也想看看民情如何,因此,自然还是走陆路比较方便一些。
徒景年原本以为如今出行应该跟后世自驾游差不多,但很快发现,这年头难怪很多人不乐意出来呢,长途出门实在是太不舒服了。
太子有自己的銮驾仪仗,只比皇帝的差一点,需要用七八匹马拉着,俨然就是个房车的格局,里面空间很大,还有床榻,恭房,书桌什么的,问题是,这年头没有弹簧,没有橡胶啊,哪怕路上垫上了厚厚的黄土,车里面也加了许多软垫,也不能改变坐车其实很颠簸的事实。时间短的话没什么,时间一长,坐在马车上,简直觉得骨头架子都要散掉了。
问题是你还不能下车随意走动,因为,即便是在路上,他也是要学习的,詹事府的人来了差不多一半,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左右庶子可都来了,那都是先生,每天要照常给太子上课的,皇帝其实也一样,只不过以前处理国事是在大明宫,如今改在銮驾上罢了,京中留下的内阁成员,每天都会命人用六百里加急,将折子并上内阁的处理意见送过来,亏得这么多年来,为了防范蒙元,朝廷在北方还有一些海岛上设置了马场,驯养良种,若是跟宋朝那会儿一样,光是马都要不够用了。
马车上并不是什么学习的好地方,好在考虑到了实际情况,也是徒景年的进度一直不错,路上的课程也不重,学了一个多时辰,一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边课程刚刚结束,那边曹安平就过来了,说是承庆帝要接徒景年到自己车上去,徒景年自然是答应了下来。
承庆帝对马车上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适,也难怪,他大概早就习惯了。这会儿见徒景年神色有些恹恹的,便问道:“阿鲤这是怎么了?怎么没什么精神?”
徒景年找了个借口,说道:“父皇,坐车上太闷了,我能出去骑马吗?”
承庆帝哈哈一笑:“还说自己长大了呢,果然是个小孩子,坐不住了吧!行,等过一会儿,叫人把你的马牵出来,你也遛一遛!”
徒景年有自己专用的小马,毕竟七岁的孩子,个头也就到大人腰这边,根本也骑不了什么大马,那也太危险了,只得弄匹小马过过瘾罢了!
徒景年顿时有些郁闷,那小马被专门训练过,性情非常温顺,而且速度也有保证,就是保证在看着小跑的情况下,足够慢,慢到哪怕骑在上面的人不小心摔下来,也摔不坏,这就没多大意思了。
徒景年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出去溜一圈,很快,他便打消了主意,因为这会儿太阳上来了,地上原本洒的水也干了,稍微一走动,就尘土飞扬,徒景年通过玻璃的窗户看着外面的龙禁尉,发现不少人都是满脸灰尘,看不出原本模样了。徒景年虽说不至于有洁癖,却也不喜欢搞得自己浑身都是灰。
不过之前都跟承庆帝说了要骑马,出尔反尔总归不太好,因此,徒景年还是趁着太阳没有升到中天的时候,骑着自己的小马赤云沿着车队的方向来回了一圈,几个侍卫紧跟着护卫,生怕出了什么意外,结果扬起了一人多高的灰尘,等到徒景年下了马,整个人已经被还带着点湿气的黄土给盖住了,全福见了,差点没叫起来,赶紧带着几个小太监一起上前伺候着徒景年擦洗更衣,又拿着篦子给他梳头,梳下了足有半斤黄土,又用毛巾擦了即便,这才清爽了一些。
承庆帝看到徒景年的时候,他已经换了一身衣服,承庆帝也是了然,指着他笑道:“这下还要不要去骑马了?”
见徒景年神色有些郁闷,承庆帝含笑道:“阿鲤在这事上这般较真作甚,之前你下车的时候,我就觉得你有些后悔了,偏偏还要死撑着,这又何苦呢!既然已经知道后果不美妙,打消主意便是,朕又不是在这事上跟你较真,朕是你爹,什么话不好说呢,不想骑马了,直说便是,朕还能逼着你下车不成?”
徒景年怔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儿臣明白了,谢父皇教导。儿子之前只是想着,既然已经说出了口,即便有什么问题,儿子也就自己尝了,权当是个教训!”
“你这想法也有些道理!”承庆帝欣慰地点点头,却道“不过此事可一不可再,有个教训便是了,这次不过是让你身上脏一些,若是日后遇上什么国家大事,你毫不考虑,就直接出口,还要死犟着不肯回头,问题就不是这么一点,只需要擦洗一番就行了!”
徒景年听了,郑重地站起身来,跪下低头道:“儿臣谨受教!”
“明白就好!”承庆帝亲手将徒景年拉了起来,在自己身边坐下,“阿鲤你是一国储君,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多就要牵扯到很多人,甚至是国家大事,因此,更需要谨言慎行才行!”
徒景年点了点头:“儿臣明白了,日后定当注意!”
承庆帝见徒景年确实听进去了,便不再多说,只是让徒景年喝点茶水,吃几个点心。
这般大队人马出行,一天走个二三十里才是正常现象,好在内务府在这事上还算有经验,这边还没停下来,打头的人已经估摸了地方,在那边建了临时的营盘,当晚便可以暂时驻扎。
御驾到的时候,天还没有全黑,不过,一直到半夜,跟着的人才算是齐全了,营盘里几乎是折腾了一宿,徒景年还有些认床,结果愣是一晚上没睡好,不由再次发誓,以后打死也不随驾了,实在是太累了。
承庆帝也有些累,不过精神还挺不错,毕竟他想了好多年的公费旅游,难得实现了,哪有不高兴的道理。
车队出了潼关,一路往河南而去,圣驾要在洛阳停留几天,顺便祭拜一下几个前朝的皇陵,而且洛阳那边还有唐朝那会儿修建的行宫,之前仁宗巡幸洛阳之前,也将行宫好好修了一番,这么多年也有宫人在那边维护着,正好可以用。
在这之前,为了不过于打扰当地的百姓,车队便不打算在各个州县停留了,要不然,就得召见当年的官员,还有当地的豪族,告老还乡的朝廷大员,再有一些百姓的代表,徒增麻烦,还不如直接去洛阳,花个几天时间,一起解决了。
有了盼头,徒景年精神也好了很多,而且他年纪小,适应能力也很强,很快就适应了路上的颠簸,有的时候,坐在车上还能小憩一会儿,平常听太傅他们讲学,然后再跑到承庆帝那边听承庆帝教导一些简单的事务,顺便蹭蹭饭什么的。见他恢复了原本的状态,承庆帝也放心了不少。
承庆帝对徒景年怀抱着很高的期望,自然是希望徒景年好的,因此,之前见徒景年有些精神不振,不免担心他水土不服,这年头,水土不服闹不好是要命的,这会儿见徒景年好了起来,自然是松了口气。承庆帝真正养大的孩子也就徒景年一个,当初懿元皇后还在的时候,为了保证儿子和自己的地位,便常常想着法子让承庆帝到自己宫里来,又将徒景年的许多事情事无巨细跟承庆帝说,承庆帝对嫡长子也颇为看重,等到懿元皇后过世,徒景年更是三天两头待在大明宫,有一阵子,甚至还跟承庆帝睡在一起,也就是承庆帝还年轻,等到将来孩子多了,他自然对孩子就没了那么多的关注了。
在徒景年对沿路的风景已经有些腻味的时候,终于圣驾差不多快到洛阳了。
洛阳那边的官府早就得到了消息,河南一地几乎所有有品级的官员都赶到了洛阳城外迎接圣驾,随之同来的还有洛阳本地的一些世家豪族的当家人,还有一些乡老代表,都站在城外官道上等待。这里面的人多半都颇为惊喜,巡抚布政使这一级别的人也就罢了,年年都要回京述职,总要面圣的,下面的官员大概也就是殿试还有金榜题名的时候,有机会见到圣颜,甚至那时候因为紧张,或者是离得比较远,只记得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别的就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很多人琢磨着这一次很有可能得到几乎觐见,自然是希望给圣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日后才有机会进步啊!
当然,有期待的,就有苦恼的,在各自不一的心情中,圣驾终于接近,河南巡抚还有布政使带头叩拜,下面立刻黑压压跪了一地。
承庆帝压根就没露面,只是让曹安平传了话,命一众官员乡绅乡老平身,然后便直接进了城。
作者有话要说:
☆、第30章
承庆帝这么多天走下来,路上又怕打扰了当地,几乎没有在哪个城市停留过,哪怕有人天天在前头扎营,但是条件毕竟不如城里,因此,这会儿早就累了,根本不乐意跟一众官员敷衍。
河南布政使已经将自己的官邸给收拾了出来,安排给承庆帝、徒景年还有一众嫔妃居住,布政使差不多就是个从二品了,官邸也很是不小,里里外外,差不多有十个院落,曹安平忖度着承庆帝的心思,很快将院子都安排了下来,承庆帝自然是住正院,他不放心徒景年,干脆让徒景年与他住在一块,也就是住在正院一侧的屋子里面,至于那些妃嫔之间如何分配,就得看她们的地位还有受宠程度了。
承庆帝也是有意显摆自己的太子,这些日子下来,徒景年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并不骄纵,性子也颇为坚韧,如今在学问上也颇有些见地,想到一般的人家这个年纪不过刚刚开蒙,徒景年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如今都在听太傅少傅他们讲史了,不免有些得意。当然,他却没有多想,徒景年读什么四书五经,不过是读个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已,不像是外面的读书人,要为此绞尽脑汁,学到四书五经的时候,就得开始学着破题写文章了。而对于徒景年这个太子来说,八股文写得再花团锦簇,又能如何呢?
本朝皇室教导皇子,以读史为上,什么圣人之言,不过是知道便可,学些做人的道理,谁还真的钻研这些东西,想着什么微言大义,从中钻研什么治国之道,几千年都过去了,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甭说皇子太子,便是普通的官员,考试的时候要整日里惦记着四书五经,子曰诗云的,等到考中了进士,当官之后,除非是埋在故纸堆里面的学究,否则的话,还是得学会处理庶务,下面的一些地方官员更是要研习本朝的律法,才不至于闹出什么笑话来。
下面的官员做官之前尚且如此,何况,太子的职业方向是皇帝,皇帝若是喜爱读书作文,写诗作画,那就是个人爱好,与治国并无多大益处,因此,这些东西大致学个一些,不至于在常识上面有什么疏忽便足够了。因此,尽管太子太傅少傅他们想要像教国子监学生一样,教学生读读经义,写写策论什么的,问题是,宫学里面太祖他老人家定下了章程,差点连课程表都定下来了,你要是按自己的路子走,干脆去向太祖辩解去吧。许多人腹诽太祖当年不过是泥腿子出身,不敬重圣人,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更加实际,也因为这个,本朝皇室乃至宗室成员才不会被教得迂腐,被儒家的仁义道德弄得没了血勇之气。
这会儿的史书尚且没有二十四史,论起来不过是二十三史,从史记一直到元史而已,实际上,这年头颇有些读书人觉得蒙元不是汉人正统,其史书不能算入中原正史之中,因此,一些人只当有二十二史。这段时间,太傅少傅他们便是拿着几部《春秋》和《史记》、《资治通鉴》对照着讲春秋战国还有之前那会儿的历史。
这里面自然有许多对不上的,太傅少傅却总是拿着孔子编的《春秋》为准,徒景年明面上不说什么,只是表示受教,回头便跟承庆帝说道,太傅他们算起来也是为尊者讳,当年孔子自个都说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可见他自己都知道,他搞出来的春秋压根就是不准确的,纯粹是为自个的政治理念贴金,牵强附会呢。可见孔子这人算不上什么圣人,不过也是个自私的凡人罢了。
承庆帝虽然听了之后教训了徒景年一番,要他不许妄议孔圣人,回头却又赏赐了徒景年全套的史书,甚至还有诸多大儒批注过的史记,徒景年自然知道,承庆帝对孔圣人也没那么尊重。说实话,如今孔圣人已经变成了一个牌坊,明面上大家都要拜一拜,实际上就是拿着这牌坊,看谁不顺眼,就理直气壮砸人家一番,说什么不遵圣人教诲之类的话。承庆帝的意思就是,你哪怕不相信这个,但是你也得先学会了,才能够拿这个做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庆帝颇为得意,心里也在感慨,自家儿子真是争气,没被那群腐儒牵着鼻子走。加上徒景年无论是相貌还是风仪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闲下来,接见当地官员乡绅的时候,便让徒景年站在一边。
大家都不是傻子,圣人显然对太子极为爱重,太子也是龙章凤姿,小小年纪,便初具威仪,言语间颇为了得,自然是大拍马屁,想要讨好家长,你就拼命夸他孩子,在皇帝面前,这条定律同样通用。哪怕说的话没什么新意,比如说什么太子这般聪明睿智,不愧是圣上的儿子云云的,拍得承庆帝龙心大悦。
光拍马屁没用,要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马屁拍得再好,承庆帝也不会高兴。但洛阳不一样,这会儿的洛阳虽说不像隋唐那会儿,差不多就是另一个政治中心,但是,洛阳这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哪怕宋朝后期和元朝的时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今也已经恢复了过来。
若是追根溯源,还得提到太祖。太祖称帝的时候,专门找了奇人异士,询问国都的问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历朝历代以来,选择做国都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开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宫小,之前还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时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国都,但是偏安南方,着实没什么气象,金陵倒是有王气,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么长久。偏偏那会儿百废待兴,蒙古人把中原祸害得不轻,不说钱的问题,中原已经是十室九空,汉人的数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宫殿,连民夫都找不到几个,这等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哪能大动干戈,因此后来一看,长安这边还保留着唐朝那会儿的皇城,城市规划也不错,便定了长安。
到了长安才发现,这地方实在不合适,因为之前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凉,了无人烟,唐朝的时候,关中缺粮,就不得不将东都洛阳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时候,这边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后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过来,路上连个屏障都没有,直到后世,这边还是饱受沙尘暴之类的灾害困扰。
被风沙折腾了一番,又因为运粮的耗费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气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脑袋,才有个人装着胆子出头,说是长安往西缺少草木,导致龙气不能长久,想要江山稳固,就得广种草木,稳固水土,定住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