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乾隆韵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拼命巴结的这一类中,有一个叫苏努,有一个叫普奇,是堂房叔侄,曾因附和胤获罪,被削去公爵。此刻又有一个叫阿布兰,是苏努的胞侄,算辈分比抚远大将军胤祯晚一辈,这就更便于服低做小了。当大将军的仪仗过去,胤祯在前呼后拥之中,缓缓策马而过时,阿布兰突然逸出行列,跪在前面。一个人孤零零地单摆浮搁,显得格外刺目。
阿布兰却不管旁人的观感,等胤祯行得近了,高声说道:“宗人府右宗人阿布兰,恭迎抚远大将军叔王。”
叔王是个新鲜名称,不过意思很明白,表示他也是宗室,是胤祯的侄子。见此光景,马上的“叔王”倒很不过意,但一时想不起来他是哪一房的子孙,只在马上欠身答礼,很客气地说:“请起!请起!”
阿布兰这个举动,有些惊世骇俗。还有些跟他相熟的人,则替他老大捏一把汗。因为宗室中自公爵以上,对于皇子无下跪之礼,阿布兰显然是以储君视胤祯,才有此逾分的礼节。皇帝曾经一再严饬,不准有任何拥立某一皇子之事。而阿布兰的行为,已大干禁例,倘或皇帝降旨追究,阿布兰的性命都会不保。
然而,皇帝居然毫无表示。不但如此,还有件形迹更为明显的事——宗人府因为皇帝御极六十年,特建碑亭,树立一方神功圣德碑,由翰林院撰文,颂扬备至,而送到宗人府,阿布兰认为文字不佳,另外命人改拟,大为称赞抚远大将军的武功。而此文进呈以后,皇帝居然批准了。
这一来,皇帝的意向更明白了,胤祯将继大位,已是铁定不移,人人心照的事。
“发到军前的十三名御吏,”皇帝问道“近况如何?”
“一发到军营,儿子依照常规,把他们分派到比较安逸的地方。不过,”胤祯恻然不忍了“已经有四个人死掉了。”
“死的是哪四个人?”
“只记得有个叫李元符。”胤祯老实答说“其余的,儿子记不起了。”
“这也罢了!”皇帝又问“那活着的九个呢?你是不是格外照顾?”
“儿子没有管这些小事。”胤祯答说“发到军前来效力的很多,儿子专派一个靠得住的人管。”
“这也不错!不过言官得罪,不是一件小事。”
听得这话,胤祯愣了一下才应声:“是!儿子记着。”
“光记着还不够,你得好好去想一想!”皇帝用谆谆教导的语气说“有人说,前明亡于言官,这话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可是,往深里去想一想,前明的言官,为什么会成群结党?为什么会出以那样激烈的态度?都是前明的皇帝有激使然。前明的皇帝都很怕事,或者奏章留中不发;或者不问是非,一味抚慰;或者用镇压的手段,像俗语所说的,杀鸡骇猴,以为用严刑可以吓阻言路。结果,凝成一股戾气!前车之鉴,不可不慎。”
这是授以帝皇之学,胤祯很用心地听完,想一想问道:“阿玛的意思是,凡是言官,都应该另眼看待?”
“当然!自古以来,凡是盛世,无不重视言官。”
“可是,可是——”胤祯讷讷然说不出来,因为要说的那一句话,似乎非常无礼,不便出口。
“可是什么?为什么不说?”
“儿子不敢说。”
“不要紧,你尽管说好了。”
“阿玛把那十三个言官充了军,似乎有人在背后会有闲话。”
“是说我不尊重言官?”
胤祯先不敢响,然后陪笑答道:“儿子可不敢这么说!”
“傻孩子!你竟不知道我的苦心。我是给你机会。”
“给我机会?”胤祯在心里想,细细琢磨了一会儿方始领悟,但还不敢自信。
“阿玛是说,给儿子一个市恩的机会?”
“也不是市恩,是让你有个视情形不同,分别作适当处置的机会。”皇帝说道“言官说的话一样,而用心不同,有的是真知灼见,心以为善,虽死不悔;有的是激于意气,一时盲从;有的是受人指使,口是心非。原情略迹,自然要有不同的处置。”
这使得胤祯想起代父从军的王奕清、奕鸿两兄弟。王奕清还是奉旨行事,王奕鸿自甘陪伴长兄,同在塞外受苦,更为难能可贵。
于是他说:“儿子想请阿玛降旨,把王奕鸿放回来,官复原职。”
“这样做不好!”皇帝大不以为然“很不好!”胤祯大出意外,自觉他的想法并没有错,何以会“很不好”?照此看来,自己的程度比父亲差得太远了,不由得大为沮丧,而且也很困惑。
“知子莫若父”皇帝立刻就看到了他心里“你提到的这件事,正好作为一个例子,让你学学驭人之道。”皇帝问道“我先问你,如果你是王奕鸿,我把你放回来官复原职,你会怎么想?”
“自然感激皇上的恩典。”
“除此以外呢?他回想一想,当初出塞的本意,心中作何感想?”
胤祯细细体会了一番答说:“如果他本心真是要陪伴兄长,如今心里当然还是很难过,留他哥哥一个人在吃苦。”
“这不结了!放他回来,不是成全他,是不符他本心的事,何苦来哉!”皇帝紧接着说“你是从他好的方面去想,再从他本心不良的这方面去想呢?”
如果本心不良,则当初此举,无非沽名钓誉,谁知弄假成真,有苦难言,方在悔不当初之际,忽尔有释回的恩命,真个求之不得。
想到这里,胤祯恍然大悟,照自己的做法,好人不会见情,坏人却得其所哉!
从他脸色中,皇帝又已看出他心中所想,笑着问道:“你想通了吗?”
“是!”胤祯心悦诚服地说“阿玛圣明,儿子不及万一。”
“凡事只要多从人情上去体会,就不会错。”皇帝又说“你觉得王奕清、奕鸿兄弟,一孝一悌,应该激励,这个想法很好,我很高兴。不过人材要培养,更要经过磨练,我把这十三个言官发到军前效力,也正就是给他们一种磨练。而况王奕鸿自愿出塞,他是不是心口如一,甘愿不悔?如果觉得苦,是不是能咬紧牙关忍下去,你都应该常常考查。这样经过三年五载,磨练成了大器利器再用他,岂不更好?”
“是!”胤祯不觉拜倒在地“儿子心里的喜乐,无言可喻!”
胤祯所说的中心喜乐,出自真诚,觉得古人所谓“人乐有贤父兄”并不我欺。可是,他们父子之间的这番对话,传到皇子亲贵之间,却被误解了,以为皇帝的意思是,三五年之后,就会禅位于皇十四子,所以胤祯喜不可言。
这些误解,有些人不过私下以作为谈助而已,但在胤祯的同母胞兄雍亲王胤听来,却很不是味道。密密地在打算,应该如何改变他父亲的决定,或者如何适当的时机,伪造一个父亲的决定。
p;拼命巴结的这一类中,有一个叫苏努,有一个叫普奇,是堂房叔侄,曾因附和胤获罪,被削去公爵。此刻又有一个叫阿布兰,是苏努的胞侄,算辈分比抚远大将军胤祯晚一辈,这就更便于服低做小了。当大将军的仪仗过去,胤祯在前呼后拥之中,缓缓策马而过时,阿布兰突然逸出行列,跪在前面。一个人孤零零地单摆浮搁,显得格外刺目。
阿布兰却不管旁人的观感,等胤祯行得近了,高声说道:“宗人府右宗人阿布兰,恭迎抚远大将军叔王。”
叔王是个新鲜名称,不过意思很明白,表示他也是宗室,是胤祯的侄子。见此光景,马上的“叔王”倒很不过意,但一时想不起来他是哪一房的子孙,只在马上欠身答礼,很客气地说:“请起!请起!”
阿布兰这个举动,有些惊世骇俗。还有些跟他相熟的人,则替他老大捏一把汗。因为宗室中自公爵以上,对于皇子无下跪之礼,阿布兰显然是以储君视胤祯,才有此逾分的礼节。皇帝曾经一再严饬,不准有任何拥立某一皇子之事。而阿布兰的行为,已大干禁例,倘或皇帝降旨追究,阿布兰的性命都会不保。
然而,皇帝居然毫无表示。不但如此,还有件形迹更为明显的事——宗人府因为皇帝御极六十年,特建碑亭,树立一方神功圣德碑,由翰林院撰文,颂扬备至,而送到宗人府,阿布兰认为文字不佳,另外命人改拟,大为称赞抚远大将军的武功。而此文进呈以后,皇帝居然批准了。
这一来,皇帝的意向更明白了,胤祯将继大位,已是铁定不移,人人心照的事。
“发到军前的十三名御吏,”皇帝问道“近况如何?”
“一发到军营,儿子依照常规,把他们分派到比较安逸的地方。不过,”胤祯恻然不忍了“已经有四个人死掉了。”
“死的是哪四个人?”
“只记得有个叫李元符。”胤祯老实答说“其余的,儿子记不起了。”
“这也罢了!”皇帝又问“那活着的九个呢?你是不是格外照顾?”
“儿子没有管这些小事。”胤祯答说“发到军前来效力的很多,儿子专派一个靠得住的人管。”
“这也不错!不过言官得罪,不是一件小事。”
听得这话,胤祯愣了一下才应声:“是!儿子记着。”
“光记着还不够,你得好好去想一想!”皇帝用谆谆教导的语气说“有人说,前明亡于言官,这话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可是,往深里去想一想,前明的言官,为什么会成群结党?为什么会出以那样激烈的态度?都是前明的皇帝有激使然。前明的皇帝都很怕事,或者奏章留中不发;或者不问是非,一味抚慰;或者用镇压的手段,像俗语所说的,杀鸡骇猴,以为用严刑可以吓阻言路。结果,凝成一股戾气!前车之鉴,不可不慎。”
这是授以帝皇之学,胤祯很用心地听完,想一想问道:“阿玛的意思是,凡是言官,都应该另眼看待?”
“当然!自古以来,凡是盛世,无不重视言官。”
“可是,可是——”胤祯讷讷然说不出来,因为要说的那一句话,似乎非常无礼,不便出口。
“可是什么?为什么不说?”
“儿子不敢说。”
“不要紧,你尽管说好了。”
“阿玛把那十三个言官充了军,似乎有人在背后会有闲话。”
“是说我不尊重言官?”
胤祯先不敢响,然后陪笑答道:“儿子可不敢这么说!”
“傻孩子!你竟不知道我的苦心。我是给你机会。”
“给我机会?”胤祯在心里想,细细琢磨了一会儿方始领悟,但还不敢自信。
“阿玛是说,给儿子一个市恩的机会?”
“也不是市恩,是让你有个视情形不同,分别作适当处置的机会。”皇帝说道“言官说的话一样,而用心不同,有的是真知灼见,心以为善,虽死不悔;有的是激于意气,一时盲从;有的是受人指使,口是心非。原情略迹,自然要有不同的处置。”
这使得胤祯想起代父从军的王奕清、奕鸿两兄弟。王奕清还是奉旨行事,王奕鸿自甘陪伴长兄,同在塞外受苦,更为难能可贵。
于是他说:“儿子想请阿玛降旨,把王奕鸿放回来,官复原职。”
“这样做不好!”皇帝大不以为然“很不好!”胤祯大出意外,自觉他的想法并没有错,何以会“很不好”?照此看来,自己的程度比父亲差得太远了,不由得大为沮丧,而且也很困惑。
“知子莫若父”皇帝立刻就看到了他心里“你提到的这件事,正好作为一个例子,让你学学驭人之道。”皇帝问道“我先问你,如果你是王奕鸿,我把你放回来官复原职,你会怎么想?”
“自然感激皇上的恩典。”
“除此以外呢?他回想一想,当初出塞的本意,心中作何感想?”
胤祯细细体会了一番答说:“如果他本心真是要陪伴兄长,如今心里当然还是很难过,留他哥哥一个人在吃苦。”
“这不结了!放他回来,不是成全他,是不符他本心的事,何苦来哉!”皇帝紧接着说“你是从他好的方面去想,再从他本心不良的这方面去想呢?”
如果本心不良,则当初此举,无非沽名钓誉,谁知弄假成真,有苦难言,方在悔不当初之际,忽尔有释回的恩命,真个求之不得。
想到这里,胤祯恍然大悟,照自己的做法,好人不会见情,坏人却得其所哉!
从他脸色中,皇帝又已看出他心中所想,笑着问道:“你想通了吗?”
“是!”胤祯心悦诚服地说“阿玛圣明,儿子不及万一。”
“凡事只要多从人情上去体会,就不会错。”皇帝又说“你觉得王奕清、奕鸿兄弟,一孝一悌,应该激励,这个想法很好,我很高兴。不过人材要培养,更要经过磨练,我把这十三个言官发到军前效力,也正就是给他们一种磨练。而况王奕鸿自愿出塞,他是不是心口如一,甘愿不悔?如果觉得苦,是不是能咬紧牙关忍下去,你都应该常常考查。这样经过三年五载,磨练成了大器利器再用他,岂不更好?”
“是!”胤祯不觉拜倒在地“儿子心里的喜乐,无言可喻!”
胤祯所说的中心喜乐,出自真诚,觉得古人所谓“人乐有贤父兄”并不我欺。可是,他们父子之间的这番对话,传到皇子亲贵之间,却被误解了,以为皇帝的意思是,三五年之后,就会禅位于皇十四子,所以胤祯喜不可言。
这些误解,有些人不过私下以作为谈助而已,但在胤祯的同母胞兄雍亲王胤听来,却很不是味道。密密地在打算,应该如何改变他父亲的决定,或者如何适当的时机,伪造一个父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