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往事百语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头大马的成年人,在年龄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难的还是面对艰涩的佛学名相,让我最为头痛,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如聋若哑,不知所云中苦苦挨过。
有一天,海珊法师大概看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功,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说道:“你们要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啊!”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般,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数十年来分秒必争,不但学业得到迅速的进步,甚至许多心愿、事业也都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时间”这句话也就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语之一。
其实,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例如,我们有时需要吃饭,有时需要睡觉,有时需要处理公务,有时需要办理私事。为了吃一餐饭,就得花时间去想菜单、买菜、洗菜、烹煮、洗碗,即使自己不动手,上馆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时间走上一段路,还要找座位,点菜单,等着侍者将饭菜端来。为了睡觉,我们得时常打扫房舍,整理床铺,有时候躺下来,还会辗转反侧,无法立即成眠。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却是每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将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即使人生还有数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还剩多少时间呢?所以,人生的时光,少得有如海中之沤,水中之泡,实在是太有限、太短暂了。既然“时间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项事实,懊恼无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善用它,将它转化为一股激励向上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创造我们的事业,集合诸多“零碎的时间”,成为整体人生,如此也就庶几无愧于难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当中光是为了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发觉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学习等待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时守信的习惯之外,也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划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安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在四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坐煤矿小火车去台北县菁洞坑弘法,途中在一座不知名的小站上,火车突然停止不走,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发动的迹象。车上的乘客无不焦急地来回走动、探问,我觉得因缘既是如此,何不平心静气地做些事情。就在人来人往的车厢里,我反复思维,很快地完成了一篇腹稿,半个小时之后,火车启动。到了菁洞坑下车,我再度利用弘法空当的“零碎时间”,将刚才所思所想的一挥而就,这就是《今日佛教杂志》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订计划、想办法,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钟点,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挨,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所以,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岛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零碎时间”也不够用。记得有一次在华航飞机上,曾在翻阅杂志时,见到张岳军先生的大作,里面佳句不断,明知即将着陆,还是不忍释手,终因时间不够,无法看完,下了飞机之后,只记得刚开始的一句是“人生七十才开始”,其他内容已不及阅读,不免遗憾万千。高希均教授的感人大作《八张飞机票》也是在飞机上看到的,但也因为匆匆一览,现在回想内容,也记不清楚了。直到现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飞机,就赶紧阅读书报杂志,恨不得一口气全都看完,以致于到达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经中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么奥妙的哲理。原来,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而思考的训练、修行的实践,都必须靠永恒持续地精进不懈,其中,“零碎时间”就是我们用功的最好时刻。
例如,我在佛学院就读的时候,为了遵守海珊法师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是扫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维观察,或者替常住或别人设想,因为身体虽然劳动,头脑却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看起来好像整天做事,没有读书,但总能考得高分,令人羡慕。
五十多年前我刚来台湾的时候,每天清晨为寺院拉车采买用品,一路上,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陪伴着我,让我忘却了是非人我、称讥毁誉,每天悠游在法海之中,因此无论什么难事加身,都不觉得辛苦。后来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车或火车上,一根根的电线杆、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为我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念珠,飞扬在宇宙虚空之中,偶尔竟也能到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发现诸佛菩萨不但在我内心的深处,甚至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鸟叫虫鸣里彰显无遗。
近三十年来,法务倥惚,但即使在坐困卧眠的“零碎时间”里,诸佛菩萨的圣容仍在我脑海里盘桓不已,诸佛菩萨的圣号仍在我耳际中荡漾回旋。我始终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零碎时间”,就好像画满一纸的国画,缺少了生命的张力与美感。
我最初尝试以文字弘扬佛法时,常常镇日思维,搜索枯肠,甚至挑灯夜战,伏案终宵,也不见得写出什么东西,但往往在走路、等人的“零碎时间”里,却能触景生情,灵光乍现,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最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我仔细回忆往事,才明白时间或久或暂不是学习的绝对要素。
一九五七年,我住在新北投普门精舍,印象中云光山色,花树婆娑。像我曾经花了一个暑假,一二个月的时间,读完蔡东藩先生四十册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但是到头来什么也记不得,只觉得他对佛教不友善,也不是议论公正的历史学家;四十年前,报纸连载的武侠小说,如卧龙生的《玉钗盟》,诸葛青云的《护旗》等等,多年以来,都是我晨间阅报先读为快的作品,但是到现在,竟然一点记忆也没有。十年前,尽管朋友们推荐我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像《神雕侠倡》等,而且我也曾在**和金庸先生晤面畅谈,但是由于我怕记不起那许多每天不吃饭、不谋生,只在刀光剑影中来去挥舞的侠女勇士们,所以想想还是不去接触也罢。反而四十多年前的同道、信徒,即使只花了一两分钟“零碎的时间”,见过一次面,到今天,不但他们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来,而且谈话的内容、事物的背景,也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可见,心念上的东西不一定要花长久的时间,佛教所谓的“一念三千”、“胸中法界”,诚乃不虚之言也。
二三十年前;电视播放《保镖》、《西螺七剑》等连续剧,我也跟着大家好奇,凑热闹,如此持续数月之久,可是到现在却一点印象... -->>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头大马的成年人,在年龄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难的还是面对艰涩的佛学名相,让我最为头痛,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如聋若哑,不知所云中苦苦挨过。
有一天,海珊法师大概看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功,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说道:“你们要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啊!”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般,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数十年来分秒必争,不但学业得到迅速的进步,甚至许多心愿、事业也都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时间”这句话也就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语之一。
其实,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例如,我们有时需要吃饭,有时需要睡觉,有时需要处理公务,有时需要办理私事。为了吃一餐饭,就得花时间去想菜单、买菜、洗菜、烹煮、洗碗,即使自己不动手,上馆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时间走上一段路,还要找座位,点菜单,等着侍者将饭菜端来。为了睡觉,我们得时常打扫房舍,整理床铺,有时候躺下来,还会辗转反侧,无法立即成眠。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却是每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将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即使人生还有数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还剩多少时间呢?所以,人生的时光,少得有如海中之沤,水中之泡,实在是太有限、太短暂了。既然“时间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项事实,懊恼无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善用它,将它转化为一股激励向上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创造我们的事业,集合诸多“零碎的时间”,成为整体人生,如此也就庶几无愧于难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当中光是为了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发觉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学习等待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时守信的习惯之外,也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划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安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在四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坐煤矿小火车去台北县菁洞坑弘法,途中在一座不知名的小站上,火车突然停止不走,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发动的迹象。车上的乘客无不焦急地来回走动、探问,我觉得因缘既是如此,何不平心静气地做些事情。就在人来人往的车厢里,我反复思维,很快地完成了一篇腹稿,半个小时之后,火车启动。到了菁洞坑下车,我再度利用弘法空当的“零碎时间”,将刚才所思所想的一挥而就,这就是《今日佛教杂志》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订计划、想办法,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钟点,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挨,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所以,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岛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零碎时间”也不够用。记得有一次在华航飞机上,曾在翻阅杂志时,见到张岳军先生的大作,里面佳句不断,明知即将着陆,还是不忍释手,终因时间不够,无法看完,下了飞机之后,只记得刚开始的一句是“人生七十才开始”,其他内容已不及阅读,不免遗憾万千。高希均教授的感人大作《八张飞机票》也是在飞机上看到的,但也因为匆匆一览,现在回想内容,也记不清楚了。直到现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飞机,就赶紧阅读书报杂志,恨不得一口气全都看完,以致于到达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经中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么奥妙的哲理。原来,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而思考的训练、修行的实践,都必须靠永恒持续地精进不懈,其中,“零碎时间”就是我们用功的最好时刻。
例如,我在佛学院就读的时候,为了遵守海珊法师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是扫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维观察,或者替常住或别人设想,因为身体虽然劳动,头脑却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看起来好像整天做事,没有读书,但总能考得高分,令人羡慕。
五十多年前我刚来台湾的时候,每天清晨为寺院拉车采买用品,一路上,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陪伴着我,让我忘却了是非人我、称讥毁誉,每天悠游在法海之中,因此无论什么难事加身,都不觉得辛苦。后来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车或火车上,一根根的电线杆、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为我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念珠,飞扬在宇宙虚空之中,偶尔竟也能到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发现诸佛菩萨不但在我内心的深处,甚至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鸟叫虫鸣里彰显无遗。
近三十年来,法务倥惚,但即使在坐困卧眠的“零碎时间”里,诸佛菩萨的圣容仍在我脑海里盘桓不已,诸佛菩萨的圣号仍在我耳际中荡漾回旋。我始终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零碎时间”,就好像画满一纸的国画,缺少了生命的张力与美感。
我最初尝试以文字弘扬佛法时,常常镇日思维,搜索枯肠,甚至挑灯夜战,伏案终宵,也不见得写出什么东西,但往往在走路、等人的“零碎时间”里,却能触景生情,灵光乍现,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最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我仔细回忆往事,才明白时间或久或暂不是学习的绝对要素。
一九五七年,我住在新北投普门精舍,印象中云光山色,花树婆娑。像我曾经花了一个暑假,一二个月的时间,读完蔡东藩先生四十册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但是到头来什么也记不得,只觉得他对佛教不友善,也不是议论公正的历史学家;四十年前,报纸连载的武侠小说,如卧龙生的《玉钗盟》,诸葛青云的《护旗》等等,多年以来,都是我晨间阅报先读为快的作品,但是到现在,竟然一点记忆也没有。十年前,尽管朋友们推荐我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像《神雕侠倡》等,而且我也曾在**和金庸先生晤面畅谈,但是由于我怕记不起那许多每天不吃饭、不谋生,只在刀光剑影中来去挥舞的侠女勇士们,所以想想还是不去接触也罢。反而四十多年前的同道、信徒,即使只花了一两分钟“零碎的时间”,见过一次面,到今天,不但他们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来,而且谈话的内容、事物的背景,也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可见,心念上的东西不一定要花长久的时间,佛教所谓的“一念三千”、“胸中法界”,诚乃不虚之言也。
二三十年前;电视播放《保镖》、《西螺七剑》等连续剧,我也跟着大家好奇,凑热闹,如此持续数月之久,可是到现在却一点印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