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往事百语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我的同学煮云法师也经常自称“苦恼僧”。“惭愧与苦恼”确实不可不知,不可不奉行。因此,要知道“惭愧与苦恼”这一句话,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印光大师、煮云法师一个称“惭愧”,一个称“苦恼”,历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经常自谦“惭愧”与“苦恼”,今日的青少年学道不易成功,就是因为少了知“惭愧”、知“苦恼”的性格。假如一个人从他懂事的时候开始,就经常“惭愧”对父母的孝顺不够,经常“惭愧”对老师的尊敬不够,经常“惭愧”对亲人的照顾不够,经常“惭愧”对晚辈的提携不够,经常“惭愧”不懂世间的各种学术,经常“惭愧”对别人的恭敬与沟通不够,经常“惭愧”没有能力担当世间的各种责任,经常“惭愧”不能帮助世间多少的苦难众生,经常“惭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够清净,果能如此“惭愧”,就会奋发图强,有所作为。所以儒家有谓:“知耻近乎勇。”《佛遗教经》也说:“惭耻之服,无上**。”
光是知道“惭愧”不够,我们还要知道“苦恼”。我自幼就不善于佛教的歌咏梵呗,自觉非常苦恼;我一生没有语言天才,学了多次的英文、日文,都不能进入情况,经常感到非常苦恼。此外,我没有特殊的技能和专长,也觉得非常苦恼。例如听到有人向我报告水电的专业设备,我就不知如何是好;听到有人和我说明财务收支预算的数据,我也不知如何应对。但由于我能效法古德“知道惭愧与苦恼”的美德,发心学习,勤劳向上,不敢稍懈,让我感受到“惭愧与苦恼”为我的一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先师志开上人在我初出家的时候,经常训示说:“我们要‘知道惭愧’,要‘知道苦恼’。因为我们这一世系既没有辉煌的传承,也没有往圣先贤的历史;我和你既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也没有过人的智慧,既没有皇亲国戚可以依附,也没有豪门巨子作为靠山。现在我们的一切,所能靠的只有佛法、因缘,靠我们‘知道惭愧与苦恼’,以‘惭愧与苦恼’激发我们奋斗、精进的力量。”恩师志开上人的勉励更增加我对于“惭愧与苦恼”的认知与受用。
回想数十年来我对佛教事业的发心承办,不都是靠着“惭愧与苦恼”的力量吗?办杂志或印行佛书的时候,遭逢许多困难,幸好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够的苦恼,进而到处请益,虚心学习,因此所办的文化事业均能维持不辍。我更感谢读者们热心的护持,由于他们的净财使佛法传播得以发扬广大,惭愧我何功何德,只不过是一个代办者而已,既然有人如此看得起我,我就要更加努力,以不断地突破向前,不断地进步成绩,向他们表示我的礼敬与感谢。所以,每当佛光山的功德主护法会议时,我都用台语向大家说:“欢迎你们‘头家’回来。”
每当有人赞叹我办的佛教学院、僧伽教育,或者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这都是许多功德主的布施净财,他们设立各种奖学金,以各种喜舍得来的成就。是他们给我的因缘,让我有机会服务,所以我要加倍用心,以优良的办学成果奉献给我们的“头家”。
多年来,我在各个国家的会堂及各大都会的体育馆主持佛经讲座时,总是万千听众齐聚一堂,其实有谁知道我每次在这种场合的时候,都会胆颤心惊,深怕没有好的佛法来供养大家,劳烦大家不辞辛苦前来闻法,能不“惭愧”,所以在讲经的时候,我总是准备酝酿,戮力以赴。
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虽然“惭愧与苦恼”的心情形成不断的煎熬,但也促使我在佛道上永远精进不懈。有人说我带动了台湾佛教的发展,甚至将佛法弘扬到全世界。其实,这都是十方大众带动了我的发心,“惭愧与苦恼”给予我增上的因缘。
我从幼小到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就有害羞的性格,在人前不敢讲话,甚至别人的赏赐也不敢接受,凡有所表现总是畏缩后退。初到台湾,约有十多年,我每个月一次又一次地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讲经,后来因为禁不起每次信徒的迎送,感到“惭愧与苦恼”,受当不起,所以决心有一段时间不曾前往,但“惭愧与苦恼”有时也鼓动我发心增上;而责任感的驱使,也与“惭愧、苦恼”奋斗。
虽然我发起“家庭普照”,但我平时却很少到信徒家中走动,为的是不敢承受太多的恭敬供养,甚至于我自己所创建的各别分院,有时前去,也不敢事前告诉大家,唯恐他们费心张罗,特别接待。基于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惭愧与苦恼”,所以一概不敢给予他人太多的麻烦,许多事情我都是自己处理,所以我不但自己学会理发、洗衣服,也学会缝衣补丁。
这几年在世界各地,为了弘法,从这一个城市到那一个城市,从这一个都会飞到那一个都会,每次一抵达机场,或者一下火车的时候,就看到信徒们罗列成队,献花顶礼,甚至还插旗子,拉布条,邀请乐队击鼓奏乐以示欢迎。目睹此景,每次均令我“惭愧、苦恼”,真想钻一个地洞跳进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有向岛内外佛光山各地别分院的徒众及信众宜布:“以后你们如果有十个人以上来接我,我就至少一年不再前来。如果有献花,我就两年不会前来;如果再有拉欢迎布条,我就三年不来。如果要我到餐馆里吃饭,我就四年不来;如果吃饭的时候,像斋宴一样,一道一道地吃法,我就五年不到。”因为“惭愧、苦恼”渺小如我,实在承担不起如此多的浓情厚意,遑论至尊至贵的恭敬供养,个人实在承受不起啊!
君不见前贤先辈们都十分自我珍惜,恐怕折福,所以不敢承受他人过多的好意,甚至喊出“惜福”的口号。的确,银行里的存款再多,如果你不爱惜,不但不能继续进账,而且还挥金如土,一旦存款用完,将到何处去张罗呢?福报也是如此,赶快培植都来不及了,哪里敢去浪费耗用呢?
记得过去慈航法师一见到人,再心爱的东西也都愿意喜舍给对方。他有一次告诉我:“有感于此生的福德因缘不够,深深觉得‘惭愧’,觉得‘苦恼’,所以怎么能错过广结善缘的机会呢?”我觉得能做到慈航法师的慈悲,才无愧于为僧之道。
大醒法师也曾对我说过:“《口业集》是我将平日评论佛教界长短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一本书,回想当初写作的时候,对寺院人事严词厉语,毫不留情,及至印光大师骂了我一句话‘造口业’,才自觉‘惭愧与苦恼’,所以就将这本书定名为《口业集》,以表忏悔之意。”祖师大德反求诸己,自承过失的风范于此可见。
多年来,我不但在教界学习施舍,对于教外也乐于结缘。例如,善牧修女会救援雏妓,我听说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欣然资助;阳光基金会帮忙残障人士,我也极愿奉献;甚至慈济功德会及基督教门诺医院,我都曾做过捐献;此外,台南、屏东的戒毒所及各地监狱,我也派遣弟子前往辅导、说法,因为总想到为自己“惭愧、苦恼”的人生,结上一些善缘。
在社会上,我们常听到不少人怨怪国家对自己的刻薄,但不妨想一想:我们对国家又贡献了什么呢?有的人怨怪亲人,但是请你再想一想;我们对亲人又有什么样的照顾呢?有的人怨怪朋友,但是最好也先反省自己:我们对朋友又做了些什么?有的人怨怪儿女,但做父母的有没有考虑到:我们对儿女又尽到什么长辈的责任呢?假如我们能够“知道苦恼与惭愧”,念及国... -->>
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我的同学煮云法师也经常自称“苦恼僧”。“惭愧与苦恼”确实不可不知,不可不奉行。因此,要知道“惭愧与苦恼”这一句话,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印光大师、煮云法师一个称“惭愧”,一个称“苦恼”,历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经常自谦“惭愧”与“苦恼”,今日的青少年学道不易成功,就是因为少了知“惭愧”、知“苦恼”的性格。假如一个人从他懂事的时候开始,就经常“惭愧”对父母的孝顺不够,经常“惭愧”对老师的尊敬不够,经常“惭愧”对亲人的照顾不够,经常“惭愧”对晚辈的提携不够,经常“惭愧”不懂世间的各种学术,经常“惭愧”对别人的恭敬与沟通不够,经常“惭愧”没有能力担当世间的各种责任,经常“惭愧”不能帮助世间多少的苦难众生,经常“惭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够清净,果能如此“惭愧”,就会奋发图强,有所作为。所以儒家有谓:“知耻近乎勇。”《佛遗教经》也说:“惭耻之服,无上**。”
光是知道“惭愧”不够,我们还要知道“苦恼”。我自幼就不善于佛教的歌咏梵呗,自觉非常苦恼;我一生没有语言天才,学了多次的英文、日文,都不能进入情况,经常感到非常苦恼。此外,我没有特殊的技能和专长,也觉得非常苦恼。例如听到有人向我报告水电的专业设备,我就不知如何是好;听到有人和我说明财务收支预算的数据,我也不知如何应对。但由于我能效法古德“知道惭愧与苦恼”的美德,发心学习,勤劳向上,不敢稍懈,让我感受到“惭愧与苦恼”为我的一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先师志开上人在我初出家的时候,经常训示说:“我们要‘知道惭愧’,要‘知道苦恼’。因为我们这一世系既没有辉煌的传承,也没有往圣先贤的历史;我和你既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也没有过人的智慧,既没有皇亲国戚可以依附,也没有豪门巨子作为靠山。现在我们的一切,所能靠的只有佛法、因缘,靠我们‘知道惭愧与苦恼’,以‘惭愧与苦恼’激发我们奋斗、精进的力量。”恩师志开上人的勉励更增加我对于“惭愧与苦恼”的认知与受用。
回想数十年来我对佛教事业的发心承办,不都是靠着“惭愧与苦恼”的力量吗?办杂志或印行佛书的时候,遭逢许多困难,幸好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够的苦恼,进而到处请益,虚心学习,因此所办的文化事业均能维持不辍。我更感谢读者们热心的护持,由于他们的净财使佛法传播得以发扬广大,惭愧我何功何德,只不过是一个代办者而已,既然有人如此看得起我,我就要更加努力,以不断地突破向前,不断地进步成绩,向他们表示我的礼敬与感谢。所以,每当佛光山的功德主护法会议时,我都用台语向大家说:“欢迎你们‘头家’回来。”
每当有人赞叹我办的佛教学院、僧伽教育,或者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这都是许多功德主的布施净财,他们设立各种奖学金,以各种喜舍得来的成就。是他们给我的因缘,让我有机会服务,所以我要加倍用心,以优良的办学成果奉献给我们的“头家”。
多年来,我在各个国家的会堂及各大都会的体育馆主持佛经讲座时,总是万千听众齐聚一堂,其实有谁知道我每次在这种场合的时候,都会胆颤心惊,深怕没有好的佛法来供养大家,劳烦大家不辞辛苦前来闻法,能不“惭愧”,所以在讲经的时候,我总是准备酝酿,戮力以赴。
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虽然“惭愧与苦恼”的心情形成不断的煎熬,但也促使我在佛道上永远精进不懈。有人说我带动了台湾佛教的发展,甚至将佛法弘扬到全世界。其实,这都是十方大众带动了我的发心,“惭愧与苦恼”给予我增上的因缘。
我从幼小到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就有害羞的性格,在人前不敢讲话,甚至别人的赏赐也不敢接受,凡有所表现总是畏缩后退。初到台湾,约有十多年,我每个月一次又一次地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讲经,后来因为禁不起每次信徒的迎送,感到“惭愧与苦恼”,受当不起,所以决心有一段时间不曾前往,但“惭愧与苦恼”有时也鼓动我发心增上;而责任感的驱使,也与“惭愧、苦恼”奋斗。
虽然我发起“家庭普照”,但我平时却很少到信徒家中走动,为的是不敢承受太多的恭敬供养,甚至于我自己所创建的各别分院,有时前去,也不敢事前告诉大家,唯恐他们费心张罗,特别接待。基于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惭愧与苦恼”,所以一概不敢给予他人太多的麻烦,许多事情我都是自己处理,所以我不但自己学会理发、洗衣服,也学会缝衣补丁。
这几年在世界各地,为了弘法,从这一个城市到那一个城市,从这一个都会飞到那一个都会,每次一抵达机场,或者一下火车的时候,就看到信徒们罗列成队,献花顶礼,甚至还插旗子,拉布条,邀请乐队击鼓奏乐以示欢迎。目睹此景,每次均令我“惭愧、苦恼”,真想钻一个地洞跳进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有向岛内外佛光山各地别分院的徒众及信众宜布:“以后你们如果有十个人以上来接我,我就至少一年不再前来。如果有献花,我就两年不会前来;如果再有拉欢迎布条,我就三年不来。如果要我到餐馆里吃饭,我就四年不来;如果吃饭的时候,像斋宴一样,一道一道地吃法,我就五年不到。”因为“惭愧、苦恼”渺小如我,实在承担不起如此多的浓情厚意,遑论至尊至贵的恭敬供养,个人实在承受不起啊!
君不见前贤先辈们都十分自我珍惜,恐怕折福,所以不敢承受他人过多的好意,甚至喊出“惜福”的口号。的确,银行里的存款再多,如果你不爱惜,不但不能继续进账,而且还挥金如土,一旦存款用完,将到何处去张罗呢?福报也是如此,赶快培植都来不及了,哪里敢去浪费耗用呢?
记得过去慈航法师一见到人,再心爱的东西也都愿意喜舍给对方。他有一次告诉我:“有感于此生的福德因缘不够,深深觉得‘惭愧’,觉得‘苦恼’,所以怎么能错过广结善缘的机会呢?”我觉得能做到慈航法师的慈悲,才无愧于为僧之道。
大醒法师也曾对我说过:“《口业集》是我将平日评论佛教界长短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一本书,回想当初写作的时候,对寺院人事严词厉语,毫不留情,及至印光大师骂了我一句话‘造口业’,才自觉‘惭愧与苦恼’,所以就将这本书定名为《口业集》,以表忏悔之意。”祖师大德反求诸己,自承过失的风范于此可见。
多年来,我不但在教界学习施舍,对于教外也乐于结缘。例如,善牧修女会救援雏妓,我听说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欣然资助;阳光基金会帮忙残障人士,我也极愿奉献;甚至慈济功德会及基督教门诺医院,我都曾做过捐献;此外,台南、屏东的戒毒所及各地监狱,我也派遣弟子前往辅导、说法,因为总想到为自己“惭愧、苦恼”的人生,结上一些善缘。
在社会上,我们常听到不少人怨怪国家对自己的刻薄,但不妨想一想:我们对国家又贡献了什么呢?有的人怨怪亲人,但是请你再想一想;我们对亲人又有什么样的照顾呢?有的人怨怪朋友,但是最好也先反省自己:我们对朋友又做了些什么?有的人怨怪儿女,但做父母的有没有考虑到:我们对儿女又尽到什么长辈的责任呢?假如我们能够“知道苦恼与惭愧”,念及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