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沧海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这尽人皆知。然而,曹雪芹先生为何要选择石头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件作为这部不朽名著的叙述者和诠释者?从大荒山五梗峰来的巨石竟成了稀世珍宝,石头化作的石头化作的通灵宝玉染了世情便成了愚钝的“浊物”究竟石为何物?玉又为何物?
依据曹先生的描述,那通灵宝玉,本是女娲娘娘补天时剩余的一块顽石。天长日久,竟有了灵性,非要到“红尘锦绣地,富贵温柔乡”里去感受一番世事沧桑。历经几世几劫的轮回后,终于返璞归真,由晶莹剔透的“宝玉”变回了那荒山野岭上无人问津的巨石。然而这一次的回归,不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其上镌刻着的尘世间种种的悲欢离合,使得它不可能再是从前那块不甘寂寞而又混沌不化的顽石。虽历尽沧桑,外形依旧粗糙笨重,但早已是通灵过后大彻大悟的禅与道的化身。红楼里那场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梦,是这一切变化的缘起。这场梦让一块顽石灵化,也让一段故事演绎成了神话。
石者,天之造物。其初形多粗笨,经日嗜月削、风霜雨雪的洗礼后,逐渐变得圆润。作为石的一种,玉是其中的佼佼者。然非璞无以成玉,璞本少之又少,而况玉乎?曹雪芹先生让石幻化为玉、为人,足见其点石成金的良苦用心。宝玉因玉而得名,然其本身乃一“浊物”与生俱来的异宝丝毫不能改变其“臭皮囊”的原质。他时常的“发痴”是否是由于其本来的石之原形?然其偶尔的灵光乍现,又似乎来自其通灵之功?作者并没有将石头和宝玉太多刻意地联系,但宝玉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不兼具着石与玉的秉性。与绛珠仙子化身的黛玉初会时,宝玉仍是懵懂的孩童。游历了一番亦或梦境、亦或仙境后,大叫“可卿救我!时,才刚刚显出一点璞玉的悟性。女儿国中玩世不恭的数载生活经历,将这种璞玉的秉性磨灭殆尽。一时的顿悟虽可谓难能可贵,但较之”通灵“境界毕竟相去甚远。可以说,纨绔子弟时的宝玉,基本上就是一块“石头”“痴顽”是宝玉一贯的性格。时代使然。环境使然。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统治和世袭制度让这块璞玉彻底丧失了成为玉的可能。直到家破后遁入空门,才真正是向玉蜕变的开始。作为自传体的小说,曹雪芹先生赋予宝玉太多的个人色彩。曹雪芹先生在作品中常以“石头”自称。其实当他怀着懊悔和无奈的心情发出“莫效次儿形状!”的慨叹时,他自己就已经成为一块真正的通灵宝玉。“荒唐言”才是彻悟后的明理真言。“辛酸泪”为自己而流、为社会而流、为时代而流,也为一切的众生而流。
由石而玉,由玉而人。其历程何等艰辛?又何等发人深思?有多少璞玉由于种种原因消于无形?又有多少真正的宝玉成了牺牲品?金陵十二钗,无一不是女中豪杰,但又无一不是悲剧人物。其悲剧是注定的,是她们自己无法改变的,但又是她们无法摆脱的命运。“石头”见证了大观园中各色人等的境遇、见证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现状,也见证了当时深藏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思考。“镌刻”是石头所具有的天性使然。镌刻于其上的点点滴滴,深入而持久,就像曹雪芹先生一次次反复锤炼的内心。“披历十载,增删五次”为的是让这块刻满血泪的石头不会因岁月的变迁变得模糊而难以辨认;为的是石头上所刻下的悲剧不要在后世重演,为的是将这块顽固不化的巨石真正变成一块通灵的宝玉。曹雪芹先生用他的笔触做到了;用他的感情做到了,用他的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心做到了。红楼梦可以看作曹雪芹先生的回忆录、忏悔录,也可以看作注满曹先生无限真情的淬火式的史笔。他写出了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种环境,和一些人物,一些故事。归结起来就是几多反省、几多沉思,和用心谱写出的对家国天下的感悟。往事如昨,一切皆已过去。曹雪芹先生是用蘸满神情的火热的心笔,书写出的却是几经冰冻的冷静到极致的顿悟。曹先生无意让所有读过他作品的人都遁入空门。他或许是无心而为,要借助一僧一道将石头带入凡俗,又让凡心已炽的石头皈依佛道,但这些都不是红楼梦的旨归。无论佛道,求的是一个“悟”... -->>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这尽人皆知。然而,曹雪芹先生为何要选择石头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件作为这部不朽名著的叙述者和诠释者?从大荒山五梗峰来的巨石竟成了稀世珍宝,石头化作的石头化作的通灵宝玉染了世情便成了愚钝的“浊物”究竟石为何物?玉又为何物?
依据曹先生的描述,那通灵宝玉,本是女娲娘娘补天时剩余的一块顽石。天长日久,竟有了灵性,非要到“红尘锦绣地,富贵温柔乡”里去感受一番世事沧桑。历经几世几劫的轮回后,终于返璞归真,由晶莹剔透的“宝玉”变回了那荒山野岭上无人问津的巨石。然而这一次的回归,不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其上镌刻着的尘世间种种的悲欢离合,使得它不可能再是从前那块不甘寂寞而又混沌不化的顽石。虽历尽沧桑,外形依旧粗糙笨重,但早已是通灵过后大彻大悟的禅与道的化身。红楼里那场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梦,是这一切变化的缘起。这场梦让一块顽石灵化,也让一段故事演绎成了神话。
石者,天之造物。其初形多粗笨,经日嗜月削、风霜雨雪的洗礼后,逐渐变得圆润。作为石的一种,玉是其中的佼佼者。然非璞无以成玉,璞本少之又少,而况玉乎?曹雪芹先生让石幻化为玉、为人,足见其点石成金的良苦用心。宝玉因玉而得名,然其本身乃一“浊物”与生俱来的异宝丝毫不能改变其“臭皮囊”的原质。他时常的“发痴”是否是由于其本来的石之原形?然其偶尔的灵光乍现,又似乎来自其通灵之功?作者并没有将石头和宝玉太多刻意地联系,但宝玉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不兼具着石与玉的秉性。与绛珠仙子化身的黛玉初会时,宝玉仍是懵懂的孩童。游历了一番亦或梦境、亦或仙境后,大叫“可卿救我!时,才刚刚显出一点璞玉的悟性。女儿国中玩世不恭的数载生活经历,将这种璞玉的秉性磨灭殆尽。一时的顿悟虽可谓难能可贵,但较之”通灵“境界毕竟相去甚远。可以说,纨绔子弟时的宝玉,基本上就是一块“石头”“痴顽”是宝玉一贯的性格。时代使然。环境使然。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统治和世袭制度让这块璞玉彻底丧失了成为玉的可能。直到家破后遁入空门,才真正是向玉蜕变的开始。作为自传体的小说,曹雪芹先生赋予宝玉太多的个人色彩。曹雪芹先生在作品中常以“石头”自称。其实当他怀着懊悔和无奈的心情发出“莫效次儿形状!”的慨叹时,他自己就已经成为一块真正的通灵宝玉。“荒唐言”才是彻悟后的明理真言。“辛酸泪”为自己而流、为社会而流、为时代而流,也为一切的众生而流。
由石而玉,由玉而人。其历程何等艰辛?又何等发人深思?有多少璞玉由于种种原因消于无形?又有多少真正的宝玉成了牺牲品?金陵十二钗,无一不是女中豪杰,但又无一不是悲剧人物。其悲剧是注定的,是她们自己无法改变的,但又是她们无法摆脱的命运。“石头”见证了大观园中各色人等的境遇、见证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现状,也见证了当时深藏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思考。“镌刻”是石头所具有的天性使然。镌刻于其上的点点滴滴,深入而持久,就像曹雪芹先生一次次反复锤炼的内心。“披历十载,增删五次”为的是让这块刻满血泪的石头不会因岁月的变迁变得模糊而难以辨认;为的是石头上所刻下的悲剧不要在后世重演,为的是将这块顽固不化的巨石真正变成一块通灵的宝玉。曹雪芹先生用他的笔触做到了;用他的感情做到了,用他的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心做到了。红楼梦可以看作曹雪芹先生的回忆录、忏悔录,也可以看作注满曹先生无限真情的淬火式的史笔。他写出了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种环境,和一些人物,一些故事。归结起来就是几多反省、几多沉思,和用心谱写出的对家国天下的感悟。往事如昨,一切皆已过去。曹雪芹先生是用蘸满神情的火热的心笔,书写出的却是几经冰冻的冷静到极致的顿悟。曹先生无意让所有读过他作品的人都遁入空门。他或许是无心而为,要借助一僧一道将石头带入凡俗,又让凡心已炽的石头皈依佛道,但这些都不是红楼梦的旨归。无论佛道,求的是一个“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