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景小说网 www.njpjfc.com,尘尘埃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童谣是什么?是童年的歌谣。坦荡无砥的江汉平原,以母性的温柔和滋润,生长着一棵棵杨槐柳榆桑椿枣,一株株黍粟稻麦秫豆薯;一道道河来一泊泊水,一条条林来一个个湾;风儿轻轻吹过,云儿悄悄飘过,姹紫嫣红的花儿开过。那浓浓郁郁的乡情在我的心里依然浓郁,浓郁的乡情里还有依依缠绵的沔阳童谣。
我回到叫蒋家河的村里,想听听久违的童谣,想让童谣那每一个熟悉的音符敲击我荒芜而浮躁的心。但给予我的的失望如此吃惊,湾里会童谣的老人一个个先后辞世,如一棵棵佝偻虬曲的老树渐渐消失,我突然意识到消失的也许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我童年的童谣,江汉平原的童谣,更准确一点是沔阳童谣,似一朵朵曾经缱绻的白云远去了吗!
我在回忆的网页里搜索,那童年的一处处情景,那童年的一首首童谣
一轮皎洁的月亮悬挂在湾子的上空,淡淡月辉中的湾显得朦朦胧胧,在蟋蟀的琴声中,大人们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用手指向天上的月亮,轻轻的唱月亮歌的童谣:
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半路卖巴篓,巴篓巴,换提巴,提巴远,削竹片,竹片尖,触上天,天又高,好打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
这就是沔阳童谣,讲究韵致,绕有趣味,介乎绕口令和顺口溜之间,或许不够一定的文化水准,但活泼生动,朗朗上口,成为民间的“唐诗宋词”在江汉平原生长大的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月亮歌的童谣了。
在清凉如水的夏夜,我们在湾前的田野里捕捉萤火虫,将尾部闪着亮光的萤火虫放在玻璃瓶内,让萤火虫一闪一闪的伴随我们入眠。在没有白雾的清晨,我们看着一群群红蜻蜒、黄蜻蜒、黑蜻蜒飞过,那优雅的神态,不就似袅袅娜娜的“小花故娘”么。傍晚时分,大人们一边用芭蕉扇为不会走路的孩童驱赶蚊子,一边唱着虫虫飞的童谣:
虫虫飞,虫虫飞,飞到屋里一大堆,虫虫走,虫虫走,虫虫不咬伢讶的手,虫虫咬了伢讶的手,爹爹抱伢满屋走。
谁不有过放牛的经历,在青草凄凄的小河边,在绿油油的田埂上,或牵着缰绳跟在牛的后面,或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大腿和屁股暖乎乎的。三岁娃会放牛由此诞生:
三岁的娃,会放牛,一放放个花牯牛,什么花?缎子花,什么缎?辣椒缎,什么辣?胡椒辣,什么湖?洞庭湖,什么洞?老鼠洞,什么老?角老,什么角?水牛角,什么水?糖水,什么糖?麻塘,什么麻?线麻,什么线?鞋底索子线,什么鞋?缎子鞋,什么缎?鸡蛋,什么鸡?雄鸡,什么雄?狗熊,什么狗?豺狗,什么豺?劈材,什么劈?斧头劈,什么斧?豆腐,什么豆?黄豆,什么黄?蚂蟥,什么蚂?客马(青蛙),什么客?青太客,什么清?粥清,什么粥?麦米粥,什么麦?小麦,什么小?完了。
“三岁的娃,会放牛”听起来是一个夸张,但谁也不能绝对否定这个事实。这是一个由许多小伙伴一问一答接唱的童谣,衍生出有惩罚性的游戏,不讲究字词的正确,只要求同音就行。小伙伴一个个喊得声嘶音哑,哪个回答不上来,便被施以揪耳朵或弓背弯腰让其他小伙伴跳马的惩罚。
张打铁的童谣也是听得较多的一首: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半个月,我要回去学打铁,打到张家月子卖茶叶,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摆过江。
张家月子是汉江边仙桃市郑场镇的徐鸳口对岸天门市境内的一个地方,汉江在此绕了个环形弯,江堤外月亮形的地方住着的人家都姓张。有一次我跟父亲在徐鸳口过河上天门岳口亲戚家,路往张家月子时,不解地向父亲讨教张家月子地名的意思,父亲告诉了我张家月子地名的由来。
有的童谣纯属无聊,如好吃佬:好吃佬,跟生跑,跑到乡里狗咬狗,狗子狗子你不咬,买个锅盔(炕馍)你过早。有的童谣犹如素描:梯磨担,扯磨担,婆婆吃,爹爹看,看到了,不喜欢。
江汉平原的婚嫁喜事办得热热闹的,堂屋内点燃的汽灯雪亮雪亮的,乐队用竹笛吹奏的“呜呜呜、呜呜呜”的独有的乡村轻音乐很悦耳动听,配以锣鼓伴奏的“咚咚锵、咚咚锵”声,由几名儿童搬着红红绿绿的旗帜在前头,到远方的村子娶亲,湾子的儿童前簇后拥凑热闹,为吃一颗甜甜的喜糖,也为一睹新娘子的芳容。于是有了新姑娘的童谣:
新故娘,咚咚锵,到婆家,喝米汤,米汤喝足了,养的儿子胖嘟了。
沔阳童谣,还有
只是我不知道了。仙桃过去叫沔阳,用了上千年的县名,一九八六年改仙桃市改掉了。沔阳童谣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童谣中充满沔阳的方言俚语。我回忆的网页里顿现一片空白,望着一贫如洗的蓝天,怅然若失,我呼唤:白云,你回来吧!白云可以再来,但远去的沔阳童谣就那么远去了么。
童谣是什么?是童年的歌谣。坦荡无砥的江汉平原,以母性的温柔和滋润,生长着一棵棵杨槐柳榆桑椿枣,一株株黍粟稻麦秫豆薯;一道道河来一泊泊水,一条条林来一个个湾;风儿轻轻吹过,云儿悄悄飘过,姹紫嫣红的花儿开过。那浓浓郁郁的乡情在我的心里依然浓郁,浓郁的乡情里还有依依缠绵的沔阳童谣。
我回到叫蒋家河的村里,想听听久违的童谣,想让童谣那每一个熟悉的音符敲击我荒芜而浮躁的心。但给予我的的失望如此吃惊,湾里会童谣的老人一个个先后辞世,如一棵棵佝偻虬曲的老树渐渐消失,我突然意识到消失的也许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我童年的童谣,江汉平原的童谣,更准确一点是沔阳童谣,似一朵朵曾经缱绻的白云远去了吗!
我在回忆的网页里搜索,那童年的一处处情景,那童年的一首首童谣
一轮皎洁的月亮悬挂在湾子的上空,淡淡月辉中的湾显得朦朦胧胧,在蟋蟀的琴声中,大人们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用手指向天上的月亮,轻轻的唱月亮歌的童谣:
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半路卖巴篓,巴篓巴,换提巴,提巴远,削竹片,竹片尖,触上天,天又高,好打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
这就是沔阳童谣,讲究韵致,绕有趣味,介乎绕口令和顺口溜之间,或许不够一定的文化水准,但活泼生动,朗朗上口,成为民间的“唐诗宋词”在江汉平原生长大的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月亮歌的童谣了。
在清凉如水的夏夜,我们在湾前的田野里捕捉萤火虫,将尾部闪着亮光的萤火虫放在玻璃瓶内,让萤火虫一闪一闪的伴随我们入眠。在没有白雾的清晨,我们看着一群群红蜻蜒、黄蜻蜒、黑蜻蜒飞过,那优雅的神态,不就似袅袅娜娜的“小花故娘”么。傍晚时分,大人们一边用芭蕉扇为不会走路的孩童驱赶蚊子,一边唱着虫虫飞的童谣:
虫虫飞,虫虫飞,飞到屋里一大堆,虫虫走,虫虫走,虫虫不咬伢讶的手,虫虫咬了伢讶的手,爹爹抱伢满屋走。
谁不有过放牛的经历,在青草凄凄的小河边,在绿油油的田埂上,或牵着缰绳跟在牛的后面,或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大腿和屁股暖乎乎的。三岁娃会放牛由此诞生:
三岁的娃,会放牛,一放放个花牯牛,什么花?缎子花,什么缎?辣椒缎,什么辣?胡椒辣,什么湖?洞庭湖,什么洞?老鼠洞,什么老?角老,什么角?水牛角,什么水?糖水,什么糖?麻塘,什么麻?线麻,什么线?鞋底索子线,什么鞋?缎子鞋,什么缎?鸡蛋,什么鸡?雄鸡,什么雄?狗熊,什么狗?豺狗,什么豺?劈材,什么劈?斧头劈,什么斧?豆腐,什么豆?黄豆,什么黄?蚂蟥,什么蚂?客马(青蛙),什么客?青太客,什么清?粥清,什么粥?麦米粥,什么麦?小麦,什么小?完了。
“三岁的娃,会放牛”听起来是一个夸张,但谁也不能绝对否定这个事实。这是一个由许多小伙伴一问一答接唱的童谣,衍生出有惩罚性的游戏,不讲究字词的正确,只要求同音就行。小伙伴一个个喊得声嘶音哑,哪个回答不上来,便被施以揪耳朵或弓背弯腰让其他小伙伴跳马的惩罚。
张打铁的童谣也是听得较多的一首: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半个月,我要回去学打铁,打到张家月子卖茶叶,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摆过江。
张家月子是汉江边仙桃市郑场镇的徐鸳口对岸天门市境内的一个地方,汉江在此绕了个环形弯,江堤外月亮形的地方住着的人家都姓张。有一次我跟父亲在徐鸳口过河上天门岳口亲戚家,路往张家月子时,不解地向父亲讨教张家月子地名的意思,父亲告诉了我张家月子地名的由来。
有的童谣纯属无聊,如好吃佬:好吃佬,跟生跑,跑到乡里狗咬狗,狗子狗子你不咬,买个锅盔(炕馍)你过早。有的童谣犹如素描:梯磨担,扯磨担,婆婆吃,爹爹看,看到了,不喜欢。
江汉平原的婚嫁喜事办得热热闹的,堂屋内点燃的汽灯雪亮雪亮的,乐队用竹笛吹奏的“呜呜呜、呜呜呜”的独有的乡村轻音乐很悦耳动听,配以锣鼓伴奏的“咚咚锵、咚咚锵”声,由几名儿童搬着红红绿绿的旗帜在前头,到远方的村子娶亲,湾子的儿童前簇后拥凑热闹,为吃一颗甜甜的喜糖,也为一睹新娘子的芳容。于是有了新姑娘的童谣:
新故娘,咚咚锵,到婆家,喝米汤,米汤喝足了,养的儿子胖嘟了。
沔阳童谣,还有
只是我不知道了。仙桃过去叫沔阳,用了上千年的县名,一九八六年改仙桃市改掉了。沔阳童谣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童谣中充满沔阳的方言俚语。我回忆的网页里顿现一片空白,望着一贫如洗的蓝天,怅然若失,我呼唤:白云,你回来吧!白云可以再来,但远去的沔阳童谣就那么远去了么。